번역:삼국유사/권제5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신주(神咒)[편집]

밀본법사가 요사한 귀신을 물리치다[편집]

密本摧邪

<善德王><德曼>, 遘疾彌留, 有<興輪寺>僧<法惕>, 應詔侍疾, 久而無效. 時有<密本法師>, 以德行聞於國, 左右請代之, 王詔迎入內. <本>在宸仗外, 讀《藥師經》, 卷軸纔周, 所持六環, 飛入寢內, 刺一老狐與<法惕>, 倒擲庭下, 王疾乃瘳. 時, <本>頂上發五色神光, 覩者皆驚. 又承相<金良圖>爲阿孩時, 忽口噤體硬, 不言不遂. 每見一大鬼率小鬼來, 家中凡有盤肴, 皆啖嘗之, 巫覡來祭, 則羣聚而爭侮之. <圖>雖欲命撤, 而口不能言. 家親請<法流寺>僧亡名來轉經, 大鬼命小鬼, 以鐵槌打僧頭仆地, 嘔血而死. 隔數日, 遣使邀<本>, 使還言: 「<本>法師受我請將來矣.」 衆鬼聞之, 皆失色. 小鬼曰: 「法師至將不利, 避之何幸?」 大鬼侮慢自若曰: 「何害之有!」 俄而有四方大力神, 皆屬金甲長戟, 來捉群鬼縛去. 次有無數天神, 環拱而待. 須臾<本>至, 不待開經, 其疾乃治, 語通身解, 具說件事. <良圖>因此篤信<釋氏>, 一生無怠, 塑成<興輪寺>吳堂主, 彌勒尊像, 左右菩薩, 竝滿金畫其堂. <本>嘗住<金谷寺>. 又<金庾信>嘗與一老居士交厚, 世人不知其何人. 于時, 公之戚<秀天>, 久染惡疾, 公遣士診衛, 適有<秀天>之舊, 名<因惠>師者, 自中岳來訪之, 見居士而慢侮之曰: 「相汝形儀, 邪佞人也. 何得理人之疾?」 居士曰: 「我受<金公>命, 不獲已爾.」 <惠>曰: 「汝見我神通.」 乃奉爐咒香, 俄頃五色雲旋遶頂上, 天花散落. 士曰: 「和尙通力不可思議, 弟子亦有拙技, 請試之, 願師乍立於前.」 <惠>從之, 士彈指一聲, <惠>倒迸於空, 高一丈許, 良久徐徐倒下, 頭卓地, 屹然如植橛, 旁人推挽之不動. 士出去, <惠>猶倒卓達曙. 明日<秀天>使扣於<金公>, 公遣居士往救乃解, 因<惠>不復賣技. 讚曰: 紅紫紛紛幾亂朱, 堪嗟魚目誑愚夫. 不因居士輕彈指, 多小巾箱襲碔砆.

혜통이 용을 항복시키다[편집]

惠通降龍

釋<惠通>, 氏族未詳. 白衣之時, 家在<南山>西麓, <銀川洞>之口.(今<南澗寺>東里.) 一日遊舍東溪上, 捕一獺屠之, 弃骨園中, 詰旦亡其骨. 跡血尋之, 骨還舊穴, 抱五兒而蹲. 郎望見, 驚異久之, 感嘆躕躇, 便弃俗出家, 易名<惠通>. 往<唐>謁<無畏三藏>請業, <藏>曰: 「嵎夷之人豈堪法器!」 遂不開授, <通>不堪輕謝去, 服勤三載, 猶不許. <通>乃憤悱立於庭, 頭戴火盆, 須臾頂裂聲如雷. <藏>聞來視之, 撤火盆, 以指按裂處, 誦神咒, 瘡合如平日, 有瑕如王字文. 因號<王和尙>, 深器之, 傳印訣. 時, <唐>室有公主疾病, <高宗>請救於<三藏>, 擧<通>自代. <通>受敎別處, 以白豆一斗, 咒銀器中, 變白甲神兵, 逐崇不克, 又以黑豆一斗, 咒金器中, 變黑甲神兵, 令二色合逐之, 忽有蛟龍走出, 疾遂瘳. 龍怨通之逐己也, 來本國<文仍林>, 害命尤毒. 是時, <鄭恭>奉使於<唐>, 見<通>而謂曰: 「師所逐毒龍, 歸本國害甚, 速去除之.」 乃與恭, 以<麟德>二年乙丑還國而黜之. 龍又怨<恭>, 乃托之柳, 生<鄭氏>門外, 恭不之覺, 但賞其葱密, 酷愛之. 及<神文王>崩, <孝昭>卽位, 修山陵, 除葬路, <鄭氏>之柳當道, 有司欲伐之, <恭>恚曰: 「寧斬我頭, 莫伐此樹.」 有司奏聞, 王大怒, 命司寇曰: 「<鄭恭>恃<王和尙>神術, 將謀不遜, 侮逆王命, 言『斬我頭』, 宜從所好.」 乃誅之, 坑其家. 朝議: <王和尙>與<恭>甚厚, 應有忌嫌, 宜先圖之. 乃徵甲尋捕, <通>在<王望寺>, 見甲徒至, 登屋, 携砂甁, 硏朱筆而呼之「見我所爲!」. 乃於甁項, 抹一畫曰: 「爾輩宜各見項.」 視之皆朱畫, 相視愕然. 又呼曰: 「若斷甁項, 應斷爾項, 如何?」 其徒奔走, 以朱項赴王, 王曰: 「<和尙>神通, 豈人力所能圖.」 乃捨之. 王女忽有疾, 詔<通>治之, 疾愈, 王大悅. <通>因言<恭>被毒龍之汚, 濫膺國刑, 王聞之心悔, 乃免<恭>妻孥, 拜<通>爲國師. 龍旣報寃於<恭>, 往<機張山>爲熊神, 慘毒滋甚, 民多梗之, <通>到山中, 諭龍授不殺戒, 神害乃息. 初, <神文王>發疽背, 請候於<通>, <通>至, 咒之立活. 乃曰: 「陛下曩昔爲宰官身, 誤決臧人<信忠>爲隷, <信忠>有怨, 生生作報. 今玆惡疽亦<信忠>所崇, 宜爲<忠>創伽藍, 奉冥祐以解之.」 王深然之, 創寺號<信忠奉聖寺>. 寺成, 空中唱云: 「因王創寺, 脫苦生天, 怨已解矣.」(或本載此事於《眞表傳》中, 誤.) 因其唱地, 置<折怨堂>, 堂與寺今存. 先是, <密本>之後, 有高僧<明朗>, 入龍宮得神印(<梵>云「文豆婁」, 此云神印), 祖創<神遊林>(今<天王寺>), 屢禳鄰國之寇. 今和尙傳<無畏>之髓, 遍歷塵寰, 救人化物, 兼以宿命之明, 創寺雪怨, 密敎之風, 於是乎大振. <天磨>之<總持嵒> <母岳>之<咒錫院>等, 皆其流裔也. 或云, <通>俗名<尊勝>角干, 角干乃<新羅>之宰相峻級, 未聞<通>歷仕之迹. 或云, 射得豺狼, 皆未詳. 讚曰: 山桃溪杏映籬斜, 一經春深兩岸花, 賴得郎君閑捕獺, 盡敎魔外遠京華.

명랑법사의 신인종[편집]

明朗神印

按《金光寺本記》云: 「師挺生<新羅>, 入<唐>學道. 將還, 因海龍之請, 入龍宮傳秘法, 施黃金千兩.(一云千斤.) 潛行地下, 湧出本宅井底, 乃捨爲寺, 以龍王所施黃金飾塔像, 光曜殊特, 因名<金光>焉.」(《僧傳》作<金羽寺>, 誤.) 師諱<明朗>, 字<國育>, <新羅>沙干<才良>之子, 母曰<南澗夫人>, 或云<法乘娘>, 蘇判<茂林>之子<金氏>, 則<慈藏>之妹也. 三息, 長曰<國敎>大德, 次曰<義安>大德, 師其季也. 初母夢呑靑色珠而有娠. <善德王>元年入<唐>, <貞觀>九年乙未來歸. <總章>元年戊辰, <唐>將<李勣>統大兵, 合<新羅>, 滅<高麗>. 後餘軍留<百濟>, 將襲滅<新羅>, <羅>人覺之, 發兵拒之. <高宗>聞之赫怒, 命<薛邦>興師將討之, <文武王>聞之懼, 請師開秘法禳之.(事在《文武王傳》中.) 因玆爲<神印宗>祖. 及我<太祖>創業之時, 亦有海賊來擾, 乃請<安惠> <朗融>之裔<廣學> <大緣>等二大德, 作法禳鎭, 皆<朗>之傳系也. 故幷師而上至<龍樹>爲九祖(本寺記三師爲律祖, 未詳), 又<太祖>爲創<現聖寺>, 爲一宗根柢焉. 又<新羅>京城東南二十餘里, 有<遠源寺>. 諺傳, <安惠>等四大德, 與<金庾信> <金義元> <金述宗>等, 同願所創也. 四大德之遺骨, 皆藏寺之東峰, 因號<四靈山><祖師嵒>云, 則四大德皆<羅>時高德. 按<堗白寺>柱貼注脚載: 「<慶州>戶長<巨川>母<阿之女>, <女>母<明珠女>, <女>母<積利女>之子<廣學>大德 <大緣>三重(古名<善會>)昆季二人, 皆投<神印宗>. 以<長興>二年辛卯, 隨<太祖>上京, 隨駕焚修, 賞其勞, 給二人父母忌日寶于<堗白>等, 田畓若干結云云.」 則<廣學> <大緣>二人, 隨<聖祖>入京者; <安師>等, 乃與<金庾信>等創<遠源寺>者也; <等廣>學二人骨, 亦來安于玆爾, 非四德皆創<遠源> 皆隨<聖祖>也. 詳之.

감통(感通)[편집]

선도산 성모가 불사를 좋아하다[편집]

仙桃聖母隨喜佛事

<眞平王>朝, 有比丘尼名<智惠>, 多賢行, 住<安興寺>. 擬新修佛殿而力未也, 夢一女仙風儀婥約, 珠翠飾鬟, 來慰曰: 「我是<仙桃山>神母也. 喜汝欲修佛殿, 願施金十斤以助之. 宜取金於予座下, 粧點主尊三像, 壁上繪五十三佛 六類聖衆及諸天神 五岳神君(<羅>時五岳, 謂東<吐含山>, 南<智異山>, 西<雞龍>, 北<太伯>, 中<父岳>亦云<公山>也), 每春秋二季之十日, 叢會善男善女, 廣爲一切含靈, 設<占察法會>以爲恒規.(本朝<屈弗池>龍, 託夢於帝, 請於<靈鷲山>長開<藥師道場>, □平海途, 其事亦同.) <惠>乃驚覺, 率徒往神祠座下, 堀得黃金一百六十兩, 克就乃功, 皆依神母所諭. 其事唯存, 而法事廢矣. 神母本中國帝室之女, 名<娑蘇>. 早得神仙之術, 歸止海東, 久而不還, 父皇寄書繫足云: 「隨鳶所止爲家.」 <蘇>得書放鳶, 飛到此山而止, 遂來宅爲地仙, 故名<西鳶山>. 神母久據玆山, 鎭祐邦國, 靈異甚多. 有國已來, 常爲三祀之一, 秩在群望之上. 第五十四<景明王>好使鷹, 嘗登此放鷹而失之, 禱於神母曰: 「若得鷹, 當封爵.」 俄而鷹飛來止机上, 因封爵「大王」焉. 其始到<辰韓>也, 生聖子爲東國始君, 盖<赫居> <閼英>二聖之所自也. 故稱<雞龍> <雞林> <白馬>等, 雞屬西故也. 嘗使諸天仙織羅, 緋染作朝衣, 贈其夫, 國人因此始知神驗. 又《國史》, 史臣曰: 「<軾><政和>中, 嘗奉使入<宋>, 詣<佑神館>, 有一堂, 設女仙像. 館伴學士<王黼>曰: 『此是貴國之神, 公知之乎?』 遂言曰: 『古有中國帝室之女, 泛海抵<辰韓>, 生子爲海東始祖, 女爲地仙, 長在<仙桃山>, 此其像也.』 又<大宋國>使<王襄>到我朝, 祭東神聖母, 文有「娠賢肇邦」之句.」 今能施金奉佛, 爲含生開香火, 作津梁, 豈徒學長生而囿於溟濛者哉! 讚曰: 來宅西鳶幾十霜, 招呼帝子織霓裳. 長生未必無生異, 故謁金仙作玉皇.

여종 욱면이 염불하여 극락으로 가다[편집]

郁面婢念佛西昇

<景德王>代<康州>(今<晉州>, 一作<剛州>, 則今<順安>)善士數十人, 志求西方, 於州境創<彌陀寺>, 約萬日爲契. 時有阿干<貴珍>家一婢名<郁面>, 隨其主歸寺, 立中庭, 隨僧念佛, 主憎其不職, 每給穀二碩, 一夕舂之. 婢一更舂畢, 歸寺念佛.(俚言「己事之忙, 大家之春促」, 盖出乎此.) 日夕微怠, 庭之左右, 竪立長橛, 以繩穿貫兩掌, 繫於橛上合掌, 左右遊之激勵焉. 時有天唱於空「<郁面娘>入堂念佛」, 寺衆聞之, 勸婢入堂, 隨例精進. 未幾, 天樂從西來, 婢湧透屋樑而出, 西行至郊外, 捐骸變現眞身. 坐蓮臺, 放大光明 緩緩而逝, 樂聲不撤空中. 其堂至今有透穴處云.(已上《鄕傳》.) 按《僧傳》: 「棟梁八珍者觀音應現也. 結徒有一千, 分朋爲二, 一勞力, 一精修, 彼勞力中知事者不獲戒, 墮畜生道, 爲<浮石寺>牛. 嘗駄經而行, 賴經力, 轉爲阿干<貴珍>家婢, 名<郁面>. 因事至<下柯山>, 感夢遂發道心. 阿干家距<惠宿法師>所創<彌陀寺>不遠, 阿干每至其寺念佛, 婢隨往, 在庭念佛云云.」 如是九年, 歲在乙未正月二十一日, 禮佛撥屋梁而去, 至小伯山, 墮一隻履, 就其地爲<菩提寺>. 至山下棄其身, 卽其地爲<二菩提寺>, 榜其殿曰「<勗面>登天之殿」. 屋脊穴成十許圍, 雖暴雨密雪不霑濕. 後有好事者範金塔一座, 直其穴, 安承塵上, 以誌其異, 今榜塔尙存. <勗面>去後, <貴珍>亦以其家異人托生之地, 捨爲寺曰<法王>, 納田民, 久後廢爲丘墟. 有大師<懷鏡>, 與承宣<劉碩> 小卿<李元長>, 同願重營之. <鏡>躬事土木, 始輸材, 夢老父遺麻葛屨各一. 又就古神社, 諭以佛理, 斫出祠側材木, 凡五載告畢. 又加臧獲, 蔚爲東南名藍, 人以<鏡>爲<貴珍>後身. 議曰: 按鄕中古傳, <郁面>乃<景德王>代事也, 據<徵>(「徵」字疑作「珍」. 下亦同)本傳, 則<元和>三年戊子, <哀莊王>時也. <景德>後歷<惠恭> <宣德> <元聖> <昭聖> <哀莊>等五代, 共六十餘年也. <徵>先<面>後, 與鄕傳乖違, 然兩存之闕疑. 讚曰: 西隣古寺佛燈明, 舂罷歸來夜二更. 自許一聲成一佛, 掌穿繩子直忘形.

광덕과 엄장[편집]

廣德 嚴莊

<文武王>代, 有沙門名<廣德> <嚴莊>二人友善. 日夕約曰: 「先歸安養者, 須告之.」 <德>隱居<芬皇>西里(或云, <皇龍寺>有<西去房>, 未知孰是), 蒲鞋爲業, 挾妻子而居; <莊>庵栖<南岳>, 大種力耕. 一日, 日影拖紅, 松陰靜暮, 窓外有聲, 報云: 「某已四往矣, 惟君好住, 速從我來.」 <莊>排闥而出顧之, 雲外有天樂聲, 光明屬地. 明日歸訪其居, <德>果亡矣. 於是, 乃與其婦收骸, 同營蒿里. 旣事, 乃謂婦曰: 「夫子逝矣, 偕處何如?」 婦曰: 「可.」 遂留, 夜將宿欲通焉, 婦靳之曰: 「師求淨土, 可謂求魚緣木.」 <莊>驚怪問曰: 「<德>旣乃爾, 予又何妨?」 婦曰: 「夫子與我, 同居十餘載未嘗一夕同床而枕, 況觸汚乎. 但每夜端身正坐, 一聲念阿彌陁佛號, 或作十六觀, 觀旣熟, 明月入戶, 時昇其光, 加趺於上. 竭誠若此, 雖欲勿西奚往? 夫適千里者, 一步可規. 今師之觀可云東矣, 西則未可知也.」 <莊>愧赧而退, 便詣<元曉法師>處, 懇求津要, <曉>作《鍤觀法》誘之, <藏>於是潔己悔責, 一意修觀, 亦得西昇. 《鍤觀》在《曉師本傳》與《海東僧傳》中. 其婦乃<芬皇寺>之婢, 盖十九應身之一德. 嘗有歌云: 月下伊底亦, 西方念丁去賜里遣? 無量壽佛前乃, 惱叱古音(鄕言云報言也)多可支白遣賜立, 誓音深史隱尊衣希仰支, 兩手集刀花乎白良願往生願往生, 慕人有如白遣賜立阿邪, 此身遺也置遣, 四十八大願成遣賜去.

경흥이 성현을 만나다[편집]

憬興遇聖

<神文王>代, 大德<憬興>, 姓<水>氏, <熊川州>人也. 年十八出家, 遊刃三藏, 望重一時. <開耀>元年, <文武王>將昇遐, 顧命於<神文>曰: 「<憬興法師>可爲國師, 不忘朕命.」 <神文>卽位, 曲爲國老, 住<三郎寺>, 忽寢疾彌月, 有一尼來謁候之, 以《華嚴經》中善友原病之說爲言曰: 「今師之疾, 憂勞所致, 喜笑可治.」 乃作十一樣面貌, 各作俳諧之舞, 巉巖戍削, 變熊不可勝言, 皆可脫頥, 師之病不覺洒然. 尼遂出門, 乃入<南巷寺>(寺在<三郎寺>南)而隱, 所將杖子, 在幀畫十一面圓通像前. 一日將入王宮, 從者先備於東門之外, 鞍騎甚都, 靴笠斯陳, 行路爲之辟易, 一居士(一云沙門), 形儀疎率, 手杖背筐, 來憩于下馬臺上, 視筐中乾魚也. 從者呵之曰: 「爾着緇, 奚負觸物耶?」 僧曰: 「與其挾生肉於兩股間, 背負三市之枯魚, 有何所嫌?」 言訖起去. <興>方出門, 聞其言, 使人追之, 至<南山><文殊寺>之門外, 抛筐而隱, 杖在文殊像前, 枯魚乃松皮也. 使來告, <興>聞之嘆曰: 「大聖來戒我騎畜爾.」 終身不復騎. <興>之德馨遺味, 備載釋<玄本>所撰《三郎寺碑》. 嘗見《普賢章經》, 彌勒菩薩言: 「我當來世, 生閻浮提, 先度釋迦末法弟子, 唯除騎馬比丘不得見佛.」 可不警哉! 讚曰: 「昔賢垂範意彌多, 胡乃兒孫莫切瑳. 背底枯魚猶可事, 那堪他日負龍華.

진신 석가 공양을 받다[편집]

眞身受供

<長壽>元年壬辰, <孝昭>卽位, 始創<望德寺>, 將以奉福<唐>室. 後, <景德王>十四年, <望德寺>塔戰動, 是年有<安史>之亂, <羅>人云: 「爲<唐>室立玆寺, 宜其應也.」 八年丁酉, 設落成會, 王親駕辦供, 有一比丘, 儀彩疎陋, 局束立於庭, 請曰: 「貧道亦望齋.」 王許赴床杪. 將罷, 王戱調之曰: 「住鍚何所?」 僧曰: 「<琵琶嵓>.」 王曰: 「此去, 莫向人言, 受國王親供之齋.」 僧笑答曰: 「陛下亦莫與人言, 供養眞身釋迦.」 言訖, 湧身凌空, 向南而行. 王驚愧, 馳上東岡, 向方遙禮, 使往尋之, 到<南山><參星谷>, 或云<大磧川源>石上, 置錫鉢而隱. 使來復命, 遂創<釋迦寺>於<琵琶嵓>下, 創<佛無事>於滅影處, 分置錫鉢焉. 二寺至今存, 錫鉢亡矣.《智論》第四云: 「昔有<罽賓三藏>, 行<阿蘭若法>, 至<一王寺>, 寺設大會, 守門人見其衣服麤弊, 遮門不前. 如是數數, 以衣弊故, 每不得前, 便作方便, 假借好衣而來, 門人見之, 聽前不禁. 旣獲詣坐, 得種種好食, 先以與衣, 衆人問言: 「何以爾乎?」 答曰: 「我比數來, 每不得入, 今以衣故得此座, 得種種食, 宜以與衣爾.」 事可同按. 讚曰: 燃香擇佛看新繪, 辦供齋僧喚舊知, 從此<琵琶嵓>上月, 時時雲掩到潭遲.

월명사의 도솔가[편집]

月明師兜率歌

<景德王>十九年庚子四月朔, 二日並現, 挾旬不滅. 日官奏請緣僧, 作散花功德則可禳. 於是, 潔壇於<朝元殿>, 駕幸<靑陽樓>, 望緣僧. 時有<月明師>, 行于阡陌時之南路, 王使召之, 命開壇作啓. <明>奏云: 「臣僧但屬於國仙之徒, 只解<鄕歌>, 不閑聲<梵>.」 王曰: 「旣卜緣僧, 雖用<鄕歌>可也.」 <明>乃作《兜率歌》賦之, 其詞曰: 「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, 寶白乎隱花良汝隱, 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, 彌勒座主陪立羅良.」 解曰: 「<龍樓>此日《散花歌》, 挑送靑雲一片花, 殷重直心之所使, 遠邀<兜率>大僊家.」 今俗謂此爲《散花歌》, 誤矣, 宜云《兜率歌》. 別有《散花歌》, 文多不載. 旣而日怪卽滅, 王嘉之, 賜品茶一襲, 水精念珠百八箇. 忽有一童子, 儀形鮮潔, 跪奉茶珠, 從殿西小門而出. <明>謂是內宮之使, 王謂師之從者, 及玄徵而俱非. 王甚異之, 使人追之, 童入內院塔中而隱, 茶珠在南壁畫慈氏像前. 知<明>之至德至誠, 能昭假于至聖也如此. 朝野莫不聞知, 王益敬之, 更贐絹一百疋, 以表鴻誠. <明>又嘗爲亡妹營齋, 作鄕歌祭之, 忽有驚颷吹紙錢, 飛擧向西而沒. 歌曰: 「生死路隱,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, 吾隱去內如辭叱都, 毛如云遣去內尼叱古, 於內秋察早隱風未,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葉如一等隱枝良出古, 去奴隱處毛冬乎丁, 阿也, 彌陁刹良逢乎, 吾道修良待是古如.」 <明>常居<四天王寺>, 善吹笛. 嘗月夜吹過門前大路, 月馭爲之停輪. 因名其路曰<月明里>, 師亦以是著名. 師卽<能俊大師>之門人也. <羅>人尙<鄕歌>者尙矣. 盖詩頌之類歟? 故往往能感動天地鬼神者非一. 讚曰: 風送飛錢資逝妹, 笛搖明月住<姮娥>. 莫言<兜率>連天遠, 萬德花迎一曲歌.

선율이 죽었다가 살아나다[편집]

善律還生

<望德寺>僧<善律>, 施錢欲成《六百般若》, 功未周, 忽被陰府所追, 至冥司, 問曰: 「汝在人間作何業?」 <律>曰: 「貧道暮年欲成《大品經》, 功未就而來.」 司曰: 「汝之壽籙雖盡, 勝願未終, 宜復人間, 畢成寶典.」 乃放還. 途中有一女子, 哭泣拜前曰: 「我亦<南閻州><新羅>人, 坐父母陰取<金剛寺>水田一畝, 被冥府追檢, 久受重苦. 今師若還古里, 告我父母, 速還厥田. 妾之在世, 胡麻油埋於床下, 幷藏緻密布於寢褥間, 願師取吾油點佛燈, 貨其布爲經幅, 則黃川亦恩, 庶幾脫我若惱矣.」 <律>曰: 「汝家何在?」 曰: 「<沙梁部><久遠寺>西南里也.」 <律>聞之, 方行乃蘇. 時<律>死已十日, 葬于<南山>東麓. 在塚中呼三日, 牧裡聞之, 來告於本寺, 寺僧歸發塚出之, 具說前事. 又訪女家, 女死隔十五年, 油布宛然, <律>依其諭作冥福. 女來魂報云: 「賴師之恩, 亡已離苦得脫矣.」 時人聞之, 莫不驚感, 助成寶典. 其經秩今在東都僧司藏中, 每年春秋, 披轉禳災焉. 讚曰: 堪羨吾師仗勝緣, 魂遊却卻返舊林泉. 爺孃若問兒安否, 爲我催還一畝田.

김현이 호랑이를 감동시키다[편집]

金現感虎

<新羅>俗, 每當仲春, 初八至十五日, 都人士女, 競遶<興輪寺>之殿塔爲福會. <元聖王>代有郎君<金現>者, 夜深獨遶不息, 有一處女, 念佛隨遶, 相感而目送之, 遶畢, 引入屛處通焉. 女將還, <現>從之, 女辭拒而强隨之. 行至西山之麓, 入一茅店, 有老嫗問女曰: 「附率者何人?」 女陳其情. 嫗曰: 「雖好事不如無也! 然遂事不可諫也. 且藏於密, 恐汝弟兄之惡也.」 把郎而匿之奧. 小選有三虎咆哮而至, 作人語曰: 「家有腥膻之氣, 療飢何幸.」 嫗與女叱曰: 「爾鼻之爽乎! 何言之狂也?」 時有天唱: 「爾輩嗜害物命尤多, 宜誅一以徵惡!」 三獸聞之, 皆有憂色. 女謂曰: 「三兄若能遠避而自懲, 我能代受其罰.」 皆喜俛首妥尾而遁去. 女入謂郎曰: 「始吾恥君子之辱臨弊族, 故辭禁爾, 今旣無隱, 敢布腹心. 且賤妾之於郎君, 雖曰非類, 得陪一夕之歡, 義重結褵之好. 三兄之惡, 天旣厭之, 一家之殃, 予欲當之. 與其死於等閑人之手, 曷若伏於郎君刃下, 以報之德乎. 妾以明日入市爲害劇, 則國人無如我何, 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我矣. 君其無▩, 追我乎城北林中, 吾將待之.」 <現>曰: 「人交人, 彝倫之道, 異類而交, 盖非常也. 旣得從容, 固多天幸, 何可忍賣於伉儷之死, 僥倖一世之爵祿乎!」 女曰: 「郎君無有此言. 今妾之壽夭, 盖天命也, 亦吾願也, 郎君之慶也, 予族之福也, 國人之喜也. 一死而五利備, 其可違乎. 但爲妾創寺, 講眞詮, 資勝報, 則郎君之惠莫大焉.」 遂相泣而別. 次日果有猛虎入城中, 剽甚無敢當, <元聖王>聞之, 申令曰: 「戡虎者爵二級.」 <現>詣闕奏曰: 「小臣能之.」 乃先賜爵以激之. <現>持短兵, 入林中, 虎變爲娘子, 熙怡而笑曰: 「昨夜共郎君繾綣之事, 惟君無忽. 今日被爪傷者, 皆塗<興輪寺>醬, 聆其寺之螺鉢聲則可治.」 乃取<現>所佩刀, 自頸而仆, 乃虎也. <現>出林而託曰: 「今玆虎易摶矣.」 匿其由不洩, 但依諭而治之, 其瘡皆效. 今俗亦用其方. <現>旣登庸, 創寺於<西川>邊, 號<虎願寺>, 常講《梵網經》, 以導虎之冥遊, 亦報其殺身成己之恩. <現>臨卒, 深感前事之異, 乃筆成傳, 俗始聞知, 因名《論虎林》, 禾爾于今. <貞元>九年, <申屠澄>自黃冠, 調補<漢州><什邡縣>之尉, 至<眞符縣>之東十里許, 遇風雪大寒, 馬不能前. 路傍有茅舍, 中有煙火甚溫, 照燈下就之, 有老父嫗及處子, 環火而坐. 其女年方十四五, 雖蓬髮垢衣, 雪膚花臉, 擧止姸媚. 父嫗見<澄>來, 遽起曰: 「客甚衝寒雪, 請前就火.」 <澄>坐良久, 天色已暝, 風雪不止. <澄>曰: 「西去縣尙遠, 請宿丁此.」 父嫗曰: 「苟不以蓬蓽爲陋, 敢承命.」 <澄>遂解鞍施衾幃. 其女見客方止, 修容靘粧, 自帷箔間出, 有閑雅之態, 猶過初時. <澄>曰: 「小娘子明惠過人甚, 幸未婚, 敢請自媒如何?」 翁曰: 「不期貴客欲採拾, 豈定分也.」 <澄>遂修子婿之禮, <澄>乃以所乘馬, 載之而行. 旣至官, 俸祿甚薄, 妻力以成家, 無不歡心. 後秩滿將歸, 已生一男一女, 亦甚明惠, <澄>尤加敬愛. 嘗作贈內詩云: 「一宦慚<梅福>, 三年愧<孟光>. 此情何所喩, 川上有鴛鴦.」 其妻終日吟諷, 似默有和者, 未嘗出口. <澄>罷官, 罄室歸本家, 妻忽悵然謂<澄>曰: 「見贈一篇, 尋卽有和.」 乃吟曰: 「琴瑟情雖重, 山林志自深. 常憂時節變, 辜負百年心.」 遂與訪其家, 不復有人矣. 妻思慕之甚, 盡日涕泣, 忽壁角見一虎皮, 妻大笑曰: 「不知此物尙在耶!」 遂取披之, 卽變爲虎, 哮吼拏攫, 突門而出. <澄>驚避之, 攜二子, 尋其路, 望山林, 大哭數日, 竟不知所之. 噫! <澄> <現>二公之接異物也, 變爲人妾則同矣, 而贈背人詩, 然後哮吼拏攫而走, 與<現>之虎異矣. <現>之虎不得已而傷人, 然善誘良方以救人. 獸有爲仁如彼者, 今有人而不如獸者, 何哉? 詳觀事之終始, 感人於旋遶佛寺中, 天唱徵惡, 以自代之, 傳神方以救人, 置精廬講佛戒, 非徒獸之性仁者也. 盖大聖應物之多方, 感<現公>之能致精於旋遶, 欲報冥益耳, 宜其當時能受禧佑乎. 讚曰: 山家不耐三兄惡, 蘭吐那堪一諾芳. 義重數條輕萬死, 許身林下落花忙.

융천사의 혜성가[편집]

融天師彗星歌 眞平王代

第五<居烈郎> 第六<實處郎>(一作<突處郎>) 第七<寶同郎>等三花之徒, 欲遊<楓岳>, 有彗星犯心大星, 郎徒疑之, 欲罷其行. 時, <天師>作歌歌之, 星怪卽滅, <日本>兵還國, 反成福慶. 大王歡喜, 遣郎遊岳焉. 歌曰: 「舊理東尸汀叱, 乾達婆矣遊烏隱城叱肹良望良古, 倭理叱軍置來叱多烽燒邪隱邊也藪耶, 三花矣岳音見賜烏尸聞古, 月置八切爾數於將來尸波衣, 道尸掃尸星利望良古,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, 後句, 達阿羅浮去伊叱等邪,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.」

정수스님이 얼어붙은 여인을 구하다[편집]

正秀師救氷女

第四十<哀莊>代, 有沙門<正秀>, 寓止<皇龍寺>. 冬日雪深, 旣暮, 自<三郎寺>還, 經由<天嚴寺>門外, 有一乞女産兒, 凍臥濱死. 師見而憫之, 就抱, 良久氣蘇. 乃脫衣以覆之, 裸走本寺, 苫草覆身過夜, 夜半有天唱於王庭曰: 「<皇龍寺>沙門<正秀>, 宜封王師.」 急使人檢之, 具事升聞, 王備威儀, 迎入大內, 冊爲國師.

피은(避隱)[편집]

낭지의 구름 타기와 보현보살의 나무[편집]

朗智乘雲 普賢樹

<歃良州><阿曲縣>之<靈鷲山>(<歃良>, 今<梁州>. <阿曲>一作<西>, 又云<求佛>又<屈弗>, 今<蔚州>置<屈弗驛>, 今存其名)有異僧, 庵居累紀, 而鄕邑皆不識, 師亦不言氏名. 常講《法華》, 仍有通力. <龍朔>初, 有沙彌<智通>, <伊亮公>之家奴也. 出家年七歲時, 有烏來鳴云: 「<靈鷲>去投<朗智>爲弟子.」 <通>聞之, 尋訪此山, 來憩於洞中樹下, 忽見異人出, 曰: 「我是普大士, 欲授汝戒品, 故來爾.」 因宣戒訖乃隱. <通>神心豁爾, 智證頓圓. 遂前行, 路逢一僧, 乃問: 「<朗智師>何所住?」 僧曰: 「奚問<朗智>乎?」 <通>具陳神烏之事, 僧莞爾而笑曰: 「我是<朗智>, 今玆堂前亦有烏來報, 『有聖兒投師將至矣, 宜出迎』, 故來迎爾.」 乃執手而嘆曰: 「靈烏驚爾投吾, 報予迎汝, 是何祥也! 殆山靈之陰助也.」 傳云, 山主乃<辯才天女>. <通>聞之泣謝, 投禮於師, 旣而將與授戒. <通>曰: 「予於洞口樹下, 已蒙普賢大士乃授正戒.」 <智>嘆曰: 「善哉! 汝已親禀大士滿分之戒. 我自生年來, 夕惕慇懃, 念遇至聖, 而猶未能昭格. 今汝已受, 吾不及汝遠矣.」 反禮<智通>, 因名其樹曰<普賢>. <通>曰: 「法師住此, 其已久如?」 曰: 「<法興王>丁未之歲, 始寓足焉, 不知今幾.」 <通>到山之時, 乃<文武王>卽位元年辛酉歲也, 計已一百三十五年矣. <通>後詣<義湘>之室, 升堂覩奧, 頗資玄化, 寔爲《錐洞記》主也. <元曉>住<磻高寺>時, 常往謁<智>, 令著《初章觀文》及《安身事心論》, <曉>撰訖, 使隱士<文善>奉書馳達. 其篇尾述偈云: 「西谷沙彌稽首禮, 東岳上德高巖前.(<磻高>在<靈鷲>之西北故, 西谷沙彌乃自謂也.) 吹以細塵補<鷲岳>, 飛以微滴投龍淵.」(云云.) 山之東有<大和江>, 乃爲中國<大和池>龍植福所創, 故云<龍淵>. <通>與<曉>皆大聖也. 二聖而摳衣師之, 道邁可知. 師嘗乘雲往中國<淸凉山>, 隨衆聽講, 俄頃卽還, 彼中僧, 謂是隣居者, 然罔知攸止. 一日令於衆曰: 「除常住外, 別院來僧, 各持所居名花異植, 來獻道場.」 <智明>日折山中異木一枝歸呈之, 彼僧見之, 乃曰: 「此木<梵>號<怛提伽>, 此云<赫>, 唯<西竺> <海東>二<靈鷲山>有之. 彼二山皆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居, 斯必聖者也.」 遂察其行色, 乃知住海東<靈鷲>也. 因此改觀, 名著中外. 鄕人乃號其庵曰<赫木>, 今<赫木寺>之北崗有古基, 乃其遺趾.《靈鷲寺記》云: 「<朗智>嘗云: 『此庵趾乃迦葉佛時寺基也.』 堀地得燈缸二隔. <元聖王>代, 有大德<緣會>來居山中, 撰師之傳行于世.」 按《華嚴經》第十名法雲地, 今師之馭雲, 蓋佛陁屈三指 <元曉>分百身之類也歟. 讚曰: 想料嵓藏百歲間, 高名曾未落人寰. 不禁山鳥閑饒舌, 雲馭無端洩往還.

연회가 명예를 피해 달아났다가 문수점에서 도를 얻다[편집]

緣會逃名 文殊岾

高僧<緣會>, 嘗隱居<靈鷲>, 每讀《蓮經》, 修普賢觀行. 庭池常有蓮數朵, 四時不萎.(今<靈鷲寺><龍藏殿>是<緣會>舊居.) 國主<元聖王>聞其瑞異, 欲徵拜爲國師. 師聞之, 乃棄庵而遁, 行跨西嶺嵓間, 有一老叟今爾耕, 問「師奚適」, 曰: 「吾聞邦家濫聽, 縻我以爵, 故避之爾.」 叟聽曰: 「於此可賈, 何勞遠售? 師之謂賣名無厭乎!」 <會>謂其慢己, 不聽遂行數里許. 溪邊遇一媼, 問「師何往」, 答如初. 媼曰: 「前遇人乎?」 曰: 「有一老叟侮予之甚, 慍且來矣.」 媼曰: 「文殊大聖也. 夫言之不聽何?」 <會>聞卽驚悚, 遽還翁所, 扣顙陳悔曰: 「聖者之言, 敢不聞命乎! 今且還矣, 溪邊媼彼何人斯?」 叟曰: 「<辯才天女>也.」 言訖遂隱. 乃還庵中, 俄有天使齎詔徵之, <會>知業已當受, 乃應詔赴闕, 封爲國師.(《僧傳》云: 「<憲安王>封爲二朝王師, 號<照>, <咸通>四年卒.」 與<元聖>年代相左, 未知孰是.) 師之感老叟處, 因名<文殊岾>, 見女處曰<阿尼岾>. 讚曰: 倚市難藏久陸沉, 囊錐旣露括難禁. 自緣庭下靑蓮誤, 不是雲山固未深.

혜현이 고요함을 구하다[편집]

惠現求靜

釋<惠現>, <百濟>人, 小出家苦心專志, 誦《蓮經》爲業, 祇禳請福, 靈應良稠, 兼攻《三論》, 染指通神. 初住北部<修德寺>, 有衆則講, 無則持誦, 四遠欽風, 戶外之履滿矣. 稍厭煩擁, 遂往江南<達拏山>居焉. 山極嵓險, 來往艱稀. <現>靜坐求忘, 終于山中. 同學轝尸置石室中, 虎啖盡遺骸, 唯髏舌存焉, 三周寒暑, 舌猶紅軟. 過後方變, 紫硬如石, 道俗敬之, 藏于石塔, 俗齡五十八, 卽<貞觀>之初. <現>不西學, 靜退以終, 而乃名流諸夏, 立《傳》在<唐>, 聲著矣夫. 又<高麗>釋<波若>, 入中國<天台山>, 受《智者敎觀》, 以神異間山中而滅, 《唐僧傳》亦有章, 頗多靈範. 讚曰: 鹿尾傳經倦一場, 去年淸誦倚雲藏. 風前靑史名流遠, 火後紅蓮舌帶芳.

신충이 벼슬을 버리다[편집]

信忠掛冠

<孝成王>潛邸時, 與賢士<信忠>, 圍碁於宮庭栢樹下, 嘗謂曰: 「他日若忘鄕, 有如栢樹.」 <信忠>興拜. 隔數月, 王卽位賞功臣, 忘<忠>而不第之. <忠>怨而作歌, 帖於栢樹, 樹忽黃悴, 王怪使審之, 得歌獻之, 大驚曰: 「萬機鞅掌, 幾忘乎角弓!」 乃召之賜爵祿, 栢樹乃蘇. 歌曰: 「物叱好支栢史, 秋察尸不冬爾屋支墮米, 汝於多支行齊敎因隱, 仰頓隱面矣改衣賜乎隱冬矣也, 月羅理影支古理因淵之叱, 行尸浪,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, 兒史沙叱望阿乃, 世理都, 之叱逸烏隱第也.」 後句亡. 由是. 寵現於兩朝. <景德王>(王卽<孝成>之弟也)二十二年癸卯, <忠>與二友相約, 掛冠入南岳, 再徵不就, 落髮爲沙門. 爲王創<斷俗寺>居焉, 願終身丘壑, 以奉福大王, 王許之. 留眞在金堂後壁是也. 南有村名<俗休>, 今訛云<小花里>.(按《三和尙傳》, 有<信忠奉聖寺>, 與此相混. 然計其<神文>之世, 距<景德>已百餘年, 况<神文>與<信忠>乃宿世之事, 則非此<信忠>, 明矣. 宜詳之.) 又別記云: 「<景德王>代, 有直長<李俊>(《高僧傳》作<李純>), 早會發願, 年至知命, 須出家創佛寺. <天寶>七年戊子, 年登五十矣. 改創<槽淵>小寺爲大刹, 名<斷俗寺>, 身亦削髮, 法名<孔宏長老>, 住寺二十年乃卒.」 與前《三國史》所載不同, 兩存之闕疑. 讚曰: 功名未已鬢先霜, 君寵雖多百歲忙. 隔岸有山頻入夢, 逝將香火祝吾皇.

포산의 두 성사[편집]

包山二聖

<羅>時有<觀機> <道成>二聖師, 不知何許人, 同隱<包山>.(鄕云<所瑟山>, 乃<梵>音, 此云「包」也.) <機>庵南嶺, <成>處北穴, 相去十許里, 披雲嘯月, 每相過從. <成>欲致<機>, 則山中樹皆向南而俯, 如相迎者, <機>見之而往; <機>欲邀<成>也, 則亦如之皆北偃, <成>乃至. 如是有年, <成>於所居之後 高嵓之上, 常宴坐, 一日自嵓縫間透身而出, 全身騰空而逝, 莫知所至. 或云, 至<壽昌郡>(今<壽城郡>)指骸焉, <機>亦繼踵歸眞. 今以二師名命其墟, 皆有遺趾. <道成>嵓高數丈, 後人置寺穴下. <大平興國>七年壬午, 有釋<成梵>, 始來住寺, 敞萬日彌陀道場, 精懃五十餘年, 屢有殊祥. 時, <玄風>信士二十餘人歲結社, 拾香木納寺, 每入山採香, 劈析淘洗, 攤置箔上. 其木至夜放光如燭. 由是郡人項施其香徒, 以得光之歲爲賀, 乃二聖之靈感, 或岳神攸助也. 神名<靜聖天王>, 嘗於迦葉佛時受佛囑, 有本誓, 待山中一千人出世, 轉受餘報. 今山中嘗記九聖遺事, 則未詳. 曰<觀機> <道成> <▩師> <▩師> <道義>(有<栢岩基>) <子陽> <成梵> <今勿女> <白牛師>. 讚曰: 「相過踏月弄雲泉, 二老風流幾百年. 滿壑烟霞餘古木, 偃昂寒影尙如迎.」 「▩」音「般」, 鄕云「雨木」; 「▩」音「牒」, 鄕云加「乙木」. 此二師久隱嵓叢, 下交人世, 皆編木葉爲衣 以度寒暑, 掩濕遮羞而已, 因以爲號. 嘗聞, <楓岳>亦有斯名, 乃知古之隱淪之士, 例多逸韻如此, 但難爲蹈襲. 予嘗寓<包山>, 有記二師之遺美, 今幷錄之. 「紫茅黃精▩肚皮, 蔽衣木葉非蠶機. 寒松颼颼石犖确, 日暮林下樵蘇歸. 夜深披向月明坐, 一半颯颯隨風飛. 敗蒲橫臥於憨眼, 夢魂不到紅塵覊. 雲遊逝兮二庵墟, 山鹿恣登人跡稀.」

영재가 도적을 만다다[편집]

永才遇賊

釋<永才>性滑稽, 不累於物, 善<鄕歌>. 暮歲將隱于南岳, 至<大峴嶺>, 遇賊六十餘人. 將加害, 才臨刃無懼色, 怡然當之. 賊怪而問其名, 曰<永才>. 賊素聞其名, 乃命□□□作歌. 其辭曰: 「自矣心米 皃史毛達只將來呑隱日遠鳥逸□□過出知遣 今呑藪未 去遣省如 但非乎隱焉破□主次弗□史內於都還於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過乎好尸曰沙也內乎呑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隱▩陵隱安支尙宅都乎隱以多.」 賊感其意, 贈之綾二端, 才笑而前謝曰: 「知財賄之爲地獄根本, 將避於窮山, 以餞一生, 何敢受焉.」 乃投之地. 賊又感其言, 皆釋釰投戈, 落髮爲徒, 同隱智異, 不復蹈世. 才年僅九十矣, 在<元聖大王>之世. 讚曰: 策杖歸山意轉深, 綺紈珠玉豈治心. 綠林君子休相贈, 地獄無根只寸金.

물계자[편집]

勿稽子

第十<奈解王>卽位十七年壬辰, <保羅國>(今<固城>) <史勿國>(今<泗州>)等八國, 倂力來侵邊境, 王命太子<▩音> 將軍<一伐>等, 率兵拒之, 八國皆降. 時, <勿稽子>軍功第一, 然爲太子所嫌, 不賞其功. 或謂<勿稽子>: 「此戰之功, 唯子而已, 而賞不及子,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?」 <稽>曰: 「國君在上, 何怨人臣?」 或曰: 「然則, 奏聞于王幸矣.」 <稽>曰: 「伐功爭命, 揚己掩人, 志士之所不爲也. 勵之待時而已.」 十年乙未, <骨浦國>(今<合浦>也)等三國王, 各率兵來攻<竭火>(疑<屈弗>也, 今<蔚州>), 王親率禦之, 三國皆敗. <稽>所獲數十級, 而人不言<稽>之功. <稽>謂其妻曰: 「吾聞仕君之道, 見危致命, 臨難忘身, 仗於節義, 不顧死生之謂忠也. 夫<保羅>(疑<發羅>, 今<羅州>) <竭火>之役, 誠是國之難. 君之危, 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, 此乃不忠甚也. 旣以不忠而仕君, 累及於先人, 可謂孝乎? 旣失忠孝, 何顔復遊朝市之中乎!」 乃被髮荷琴, 入<師彘山>(未詳), 悲竹樹之性病, 寄托作歌, 擬溪澗之咽響, 扣琴制曲, 隱居不復現世.

영여사[편집]

迎如師

<實際寺>釋<迎如>, 未詳族氏, 德行雙高. <景德王>將邀致供養, 遣使徵之. 如詣內, 齋罷將還, 王遣使陪送至寺, 入門卽隱, 不知所在. 使來奏, 王異之, 追封國師. 後亦不復現世, 至今稱曰<國師房>.

포천산의 다섯 비구[편집]

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

<歃良州>東北二十許里, 有<布川山>, 石窟奇秀, 宛如人斲. 有五比丘, 未詳名氏, 來寓而念彌陀, 求西方幾十年, 忽有聖衆, 自西來迎. 於是, 五比丘各坐蓮臺, 乘空而逝, 至<通度寺>門外留連而天樂間奏. 寺僧出觀, 五比丘爲說無常苦空之理, 蛻棄遺骸, 放大光明, 向西而去. 其捐舍處, 寺僧起亭榭, 名<置樓>, 至今存焉.

염불사[편집]

念佛師

<南山>東麓有<避里村>, 村有寺, 因名<避里寺>. 寺有異僧, 不言名氏, 常念彌陀, 聲聞于城中, 三百六十坊 十七萬戶, 無不聞聲. 聲無高下, 琅琅一樣, 以此異之, 莫不致敬, 皆以<念佛師>爲名. 死後泥塑眞儀, 安于<敏藏寺>中, 其本住<避里寺>, 改名<念佛寺>, 寺旁亦有寺, 名<讓避>, 因村得名.

효선(孝善)[편집]

진정법사의 효도와 선행이 둘 다 아름답다[편집]

眞定師孝善雙美

法師<眞定>, <羅>人也. 白衣時, 隸名卒伍, 而家貧不娶. 部役之餘, 傭作受粟, 以養孀母, 家中計産, 唯折脚一鐺而已. 一日有僧到門, 求化營寺鐵物, 母以鐺施之. 旣而<定>從外歸, 母故之告, 且虞子意何如爾. <定>喜現於色曰: 「施於佛事, 何幸如之. 雖無鐺又何患.」 乃以瓦盆爲釜, 熟食而養之. 嘗在行伍間, 聞人說<義湘法師>在<太伯山>說法利人, 卽有嚮慕之志, 告於母曰: 「畢孝之後, 當投於<湘法師>, 落髮學道矣.」 母曰: 「佛法難遇, 人生大速. 乃曰畢孝, 不亦晩乎? 曷若趂予不死, 以聞道聞. 愼勿因循, 速斯可矣.」 <定>曰: 「萱堂晩景, 唯我在側, 弃而出家, 豈敢忍乎?」 母曰: 「噫! 爲我防出家, 令我便墮泥黎也. 雖生養以三牢七鼎, 豈可爲孝? 予其衣食於人之門, 亦可守其天年. 必欲孝我, 莫作爾言.」 <定>沈思久之. 母卽起罄倒囊儲, 有米七升, 卽日畢炊, 且曰: 「恐汝因熟食經而營行慢也. 宜在予目下, 喰其一, 橐其六, 速行速行.」 <定>飮泣固辭曰: 「弃母出家, 其亦人子所難忍也. 況其杯漿數日之資, 盡裹而行, 天地其謂我何?」 三辭三勸之. <定>重違其志, 進途宵征, 三日達于<太伯山>, 投<湘公>剃染爲弟子, 名曰<眞定>. 居三年, 母之訃音至. <定>跏趺入定, 七日乃起. 說者曰, 追傷哀毁之至, 殆不能堪, 故以定水滌之爾; 或曰, 以定觀察母之所生處也; 或曰, 斯乃如實理薦冥福也. 旣出定, 以後事告於<湘>. <湘>率門徒歸于<小伯山>之<錐洞>, 結草爲廬, 會徒三千, 約九十日, 講《華嚴大典》. 門人<智通>隨講, 撮其樞要, 成兩卷, 名《錐洞記》, 流通於世. 講畢, 其母現於夢曰: 「我已生天矣.」

대성이 전생과 이생의 부모에게 효도하다[편집]

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

<牟梁里>(一作<浮雲村>)之貧女<慶祖>有兒, 頭大頂平如城, 因名<大城>. 家窘不能生育, 因役傭於貨殖<福安>家, 其家俵田數畝, 以備衣食之資. 時有開士<漸開>, 欲設<六輪會>於<興輪寺>, 勸化至<福安>家, 施布五十疋. <開>咒願曰: 「檀越好布施, 天神常護持. 施一得萬倍, 安樂壽命長.」 <大城>聞之, 跳跟而入, 謂其母曰: 「予聽門僧誦倡, 云施一得萬倍. 念我定無宿善, 今玆困匱矣. 今又不施, 來世益艱, 施我傭田於法會, 以圖後報何如?」 母曰: 「善.」 乃施田於<開>. 未幾, <城>物故, 是日夜, 國宰<金文亮>家, 有天唱云: 「<牟梁里><大城>兒, 今託汝家.」 家人震驚, 使檢<牟梁里>, <城>果亡. 其日與唱同時, 有娠生兒, 左手握不發, 七日乃開, 有金簡子彫「大城」二字, 又以名之, 迎其母於第中兼養之. 旣壯, 好遊獵. 一日登<吐含山>捕一熊, 宿山下村, 夢熊變爲鬼訟曰: 「汝何殺我, 我還啖汝.」 城怖懅請容赦. 鬼曰: 「能爲我創佛寺乎?」 <城>誓之曰喏, 旣覺, 汗流被蓐. 自後禁原野, 爲熊創<長壽寺>於其捕地. 因而情有所感, 悲願增篤, 乃爲現生二親, 創<佛國寺>, 爲前世爺孃創<石佛寺>, 請<神琳> <表訓>二聖師各住焉, 茂張像設, 且酬鞠養之勞. 以一身孝二世父母, 古亦罕聞, 善施之驗, 可不信乎! 將彫石佛也, 欲鍊一大石爲龕盖, 石忽三裂. 憤恚而假寐, 夜中天神來降, 畢造而還. <城>方枕起, 走跋南嶺爇木, 以供天神. 故名其地爲<香嶺>. 其<佛國寺>雲梯石塔 彫鏤石木之功, 東部諸刹未有加也. 古鄕傳所載如上, 而寺中有記云: <景德王>代, 大相<大城>以<天寶>十年辛卯始創<佛國寺>, 歷<惠恭>世, 以<大歷>九年甲寅十二月二日<大城>卒, 國家乃畢成之. 初請瑜伽大德<降魔>住此寺, 繼之至于今, 與古傳不同, 未詳孰是. 讚曰: <牟梁>春後施三畝, <香嶺>秋來獲萬金. 萱室百年貧貴, 槐庭一夢去來今.

향득 사지가 자신의 넓적다리 살을 베어 어버이를 공양하다[편집]

向得舍知割股供親 景德王代

<能川州>有<向得>舍知者, 年凶, 其父幾於餒死, <向得>割股以給養. 州人具事奏聞, <景德王>賞賜租五百石.

손순이 자식을 땅에 묻으려 하다[편집]

孫順埋兒 興德王代

<孫順>者(古本作<孫舜>), <牟梁里>人, 父<鶴山>. 父沒, 與妻同傭作人家, 得米穀養老孃, 孃名<運烏>. <順>有小兒, 每奪孃食, <順>難之, 謂其妻曰: 「兒可得, 母難再求, 而奪其食, 母飢何甚. 且埋此兒, 以圖母腹之盈.」 乃負兒歸<醉山>(山在<牟梁>西北)北郊, 堀地忽得石鐘甚奇. 夫婦驚怪, 乍懸林木上, 試擊之, 舂容可愛. 妻曰: 「得異物, 殆兒之福, 不可埋也.」 夫亦以爲然, 乃負兒與鐘而還家, 懸鐘於梁扣之, 聲聞于闕. <興德王>聞之, 謂左右曰: 「西郊有異鐘聲, 淸遠下類, 速檢之.」 王人來檢其家, 具事奏王. 王曰: 「昔<郭巨>瘞子, 天賜金釜; 今<孫順>埋兒, 地湧石鐘. 前孝後孝, 覆載同鑑.」 乃賜屋一區, 歲給粳五十碩, 以尙純孝焉. <順>捨舊居爲寺, 號<弘孝寺>, 安置石鐘. <眞聖王>代, <百濟>橫賊入其里, 鐘亡寺存. 其得鎭之地, 名<完乎坪>, 今訛云<枝良坪>.

가난한 여인이 어머니를 봉양하다[편집]

貧女養母

<孝宗郎>遊<南山><鮑石亭>(或云<三花述>), 門客星馳, 有二客獨後. 郎問其故, 曰: 「<芬皇寺>之東里有女, 年二十左右, 抱盲母相號而哭, 問同里, 曰: 『此女家貧, 乞啜而反哺有年矣. 適歲荒, 倚門難以藉手, 贖賃他家, 得穀三十石, 寄置大家服役, 日暮櫜米而來家, 炊餉伴宿, 晨則歸役大家, 如是者數日矣. 母曰: 「昔日之糠粃, 心和且平; 近日之香秔, 膈肝若剌而心未安, 何哉?」 女言其實, 母痛哭, 女嘆己之但能口腹之養, 而失於色難也. 故相持而泣.』 見此而遲留爾.」 郎聞之潛然, 送穀一百斛, 郎之二親亦送衣袴一襲, 郎之千徒, 歛租一千石遺之. 事達宸聰, 時<眞聖王>賜穀五白石, 幷宅一廛, 遣卒徒衛其家, 以儆劫掠. 旌其坊爲孝養之里, 後捨其家爲寺, 名<兩尊寺>.

三國遺事 卷第五(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