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仁問, 字仁壽, 太宗大王第二子也, 幼而就學, 多讀儒家之書, 兼涉莊老浮屠之說, 又善隷書射御鄕樂, 行藝純熟, 識量宏弘, 時人推許, 永徽二年, 仁問年二十三歲, 受主[王]命入大唐宿衛, 高宗謂涉海來朝, 忠誠可尙, 特授左領軍衛將軍, 四年, 詔許歸國覲省, 太宗大王授以押督州摠管, 於是, 築獐山城以設險, 太宗錄其功, 授食邑三百戶, 新羅屢爲百濟所侵, 願得唐兵爲援助, 以雪羞耻, 擬諭宿衛仁問乞師, 會, 高宗以蘇定方爲神丘道大摠管, 率師討百濟, 帝徵仁問, 問道路險易, 去就便宜, 仁問應對尤詳, 帝悅, 制授神丘道副大摠管, 勑赴軍中, 遂與定方濟海, 到德物島, 主[王]命太子與將軍庾信眞珠天存等, 以巨艦一百艘載兵迎延之, 至能津口, 賊瀕江屯兵, 戰破之, 乘勝入其都城滅之, 定方俘王義慈及太子孝王子泰等廻唐, 大王嘉尙仁問功業, 授波珍湌, 又加角干, 尋, 入唐宿衛如前, 龍朔元年, 高宗召謂曰, 朕旣滅百濟, 除爾國患, 今高句麗負固, 與穢貊同惡, 違事大之禮, 棄善鄰之義, 朕欲遣兵致討, 爾歸告國王, 出師同伐, 以殲垂亡之虜, 仁問便歸國, 以致帝命, 國王使仁問與庾信等練兵以待, 皇帝命邢國公蘇定方爲遼東道行軍大摠管, 以六軍長驅萬里, 迕麗人於浿江擊破之, 遂圍平壤, 麗人固守, 故不能克, 士馬多死傷, 糧道不繼, 仁問與留鎭劉仁願率兵兼輸米四千石租二萬餘斛赴之, 唐人得食, 以大雪解圍還, 羅人將歸, 高句麗謀要擊於半塗, 仁問與庾信詭謀夜遁, 麗人翌日覺而追之, 仁問等廻擊大敗之, 斬首一萬餘級, 獲人五千餘口而歸, 仁問又入唐, 以乾封元年, 扈駕登封泰山, 加授右驍衛大將軍, 食邑四百戶, 摠章元年戊辰, 高宗皇帝遣英國公李勣, 帥師伐高句麗, 又遣仁問徵兵於我, 文武大王與仁問出兵二十萬, 行至北漢山城, 王住此, 先遣仁問等, 領兵會唐兵擊平壤, 月餘, 執王臧, 仁問使主[王]跪於英公前, 數其罪, 王再拜, 英公禮答之, 卽以王及男産男建男生等還, 文武大王以仁問英略勇功特異常倫, 賜故大琢角干朴紐食邑五百戶, 高宗亦聞仁問屢有戰功, 制曰, 爪牙良將, 文武英材, 制爵疏封, 尤宜嘉命, 仍加爵秩, 食邑二千戶, 自後, 侍衛宮禁, 多歷年所, 上元元年, 文武王納高句麗叛衆, 又據百濟故地, 唐皇帝大怒, 以劉仁軌爲雞林道大摠管, 發兵來討, 詔削王官爵, 時, 仁問爲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, 在京師, 立以爲王, 令歸國以代其兄, 仍策爲雞林州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, 仁問懇辭不得命, 遂上道, 會, 王遣使入貢且謝罪, 皇帝赦之, 復王官爵, 仁問中路而還, 亦復前銜, 調露元年, 轉鎭軍大將軍行右武威衛大將軍, 載初元年, 授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軍將軍, 延載元年四月二十九日, 寢疾薨於帝都, 享年六十六, 訃聞, 上震悼, 贈襚加等, 命朝散大夫行司禮寺大醫署令陸元景, 判官朝散郞直司禮寺某等, 押送靈柩, 孝昭大王追贈太大角干, 命有司, 以延載二年十月二十七日, 窆于京西原, 仁問七入大唐, 在朝宿衛, 計月日凡二十二年, 時亦有良圖海湌, 六入唐, 死于西京, 失其行事始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