연암집/제6권 별집
書李邦翼事
[편집]沔川郡守臣朴趾源奉敎撰進
上之二十年 淸嘉慶元年 九月二十一日。濟州人前忠壯將李邦翼。將覲其父於京師。舟遇大風。至十月初六日。泊于澎湖。官給衣食。留十餘日。護送至臺灣抵廈門。歷福建,浙江,江南,山東諸省。達于北京。由遼陽。明年丁巳閏六月還國。水陸萬有餘里。
上特召見邦翼。問以所經山川風俗。命史官錄其事。同舟八人。惟邦翼曉文字。然僅記程途。又追憶口奏。往往失次。臣趾源以沔川郡守。陛辭入侍于煕政堂。
上曰。李邦翼事甚奇。惜無好文字。爾宜撰進一編。臣趾源承命震越。退取其事。略加證正焉。邦翼父前五衛將光彬。曾赴武擧。涉海漂至日本之長崎島。番舶湊集。市里繁華。有一醫士延光彬。至其家。款待勸留。光彬堅請歸國。醫士引入內堂。出妖嬌少娥。使拜光彬曰。吾家累千金。無一箇男。只有此女。煩君爲吾女婿。吾老且死。千金之財。君所有也。睇其女。齒白如霜。末染鐵汁。果是室女也。光彬大言曰。棄其父母之邦。耽慕財色。投屬異國。犬彘之不若也。且吾歸國登科。富貴可得。何必君之財與君之女哉。醫士知其無可柰何。而遣還云。光彬雖是島中武弁。毅然有烈士之風。其父子遠遊異國。亦可異也。
濟州。古耽羅也。北史云。百濟南海行。有耽牟羅國。土多獐鹿。附庸於百濟。又云。高句麗使芮悉弗言於魏宣武曰。黃金出於夫餘。珂則涉羅所產。今夫餘爲勿吉所逐。涉羅爲百濟所幷。二品所以不登也。唐書云。龍朔初。有澹羅者。其王儒理都羅。遣使入朝。國在新羅武州南島上。俗樸陋。衣犬皮。夏革屋。冬窟室。初附百濟。後附新羅。按此皆指耽羅也。東國方言。島謂之剡。而國謂之羅。羅耽涉澹三音。並與剡相類。蓋云島國也。古記所稱。初泊耽津。朝新羅。故曰耽羅者。附會之說也。宋嘉祐中。蘇州崑山縣海上。有一船。桅折風飄。抵岸。船中三十餘人。衣冠如唐人。係紅鞓角帶。短皁布衫。見人皆痛哭。言語不可曉。試令書字。字亦不可讀。行則相綴如鴈行。久之。出一書示人。乃漢字。唐天授中。告勅屯羅島首領陪戎副尉制。又有一書。乃是上高麗表。稱屯羅島。亦用漢字。知崑山縣事。使人爲治其桅。桅舊植船木上。不可動。工人爲之造轉軸。敎其起倒之法。按濟州古亦稱乇羅。韓文公稱耽浮羅。所謂屯羅者。乇羅之訛也。天授者。高麗太祖年號也。高麗史天授二十年。乇羅島主來朝。王賜爵是也。宋人以爲則天年號。則尤謬也。濟州人之漂入中國。自古有之。
邦翼奏曰。舟爲風所飄蕩。或東西。或南北。凡十有六日。將近日本。忽又轉向中國。糧盡不食者累日。忽有大魚躍入舟中。八人共生啗之。淡水旣盡。天又大雨。爭掬飮解渴。船之始泊也。昏暈不省人事。有人遠立覘望。小頃成羣而至。收拾船中衣服等項。各負一人而去。三十許里。有村落。可三十餘戶。中有公廨。扁曰坤德配天堂。以米飮飮之。取火燎衣。稍定精神。乃索紙硯書問。始知爲中國福建屬島澎湖地方。
按澎湖島西。與泉州金門相望。圖經。島有東吉西吉等三十六嶼。渡海者。必由二吉以入。舊屬同安縣。明季。因地居海中。人民散處。催科所不能及。乃議棄之。後內地苦徭役。往往逃于其中。而同安漳州之民。爲最多。及紅毛入臺灣。並其地有之。而鄭成功父子。復相繼據險。恃此爲臺灣門戶。環繞有三十六嶼。大者曰媽祖嶼等處。澳門口。有兩砲臺。次者曰西嶼頭等處。各嶼唯西嶼稍高。餘皆平坦。自廈門至澎湖。有水如黛色。深不可測。爲舟行之。中道順風。僅七更半。水程一遇颱颶。小則漂流別港。阻滯月餘。大則犯礁覆舟。故舟子有望風占氣之法。羅經針定于午。放洋各有方向。春夏。由鎭海坼放洋。正南風。坐乾亥向巽巳。西南風。坐乾向巽。冬由寮經放洋。正北風。坐戌向辰。至夜半。坐乾戌向巽辰。東北風。坐辛戌向乙辰。或由圍頭放洋。正北風。坐乾向巽。至夜半。坐乾亥向巽巳。東北風。坐乾戌向巽辰。至天明。俱可望見澎湖西嶼頭。由澎湖至臺灣。俱向巽而行。薄暮可望見澎湖。初無水田可種。但以採捕爲生。或治圃以自給。今貿易輻輳。漸成樂土。
邦翼奏曰。八人同乘彩船。行五里許。詣馬宮衙門。沿江彩船數百艘。江邊畵閣。卽衙門也。門內高唱三聲。導入八人。馬宮大人。紅袍椅坐。年可六十餘。美鬚髯。階下建紅傘。臺上侍立者。可八十人。皆紋緞衣。或藍或綠。或佩劒。或負羽。臺下朱衣兵卒可三十人。皆持杖。或竹棍。黃龍旗二雙。銅鉦一雙。引八人升臺上。馬宮大人問漂海之由。答以朝鮮全羅道全州府人云云。退出有大廈鋪設。皆錦緞。各贈竹簟枕。每日給米飮一器。鷄膏一器。又給香砂六君子湯兩時。
按馬宮大人之宮字。似是公字。公宮華音相同。當是馬姓人。作通判者耳。又耽羅人之漂到異國者。諱稱本籍。托以靈光康津南海全州等地方者。俗傳琉球商舶。被耽羅所害故云耳。或言非琉球。乃安南。李重煥擇里志。俱載其詩。然非有古記可證。只是世俗流傳。不必多辨其眞僞。
邦翼奏曰。以兩大船分載。西南向二日。到臺灣府北門外下陸。繁華壯麗。樓臺夾路。夜張琉璃燈。通明如晝。又有異鳥。馴之彩籠。知更而鳴。
按臺灣。明史稱鷄籠山。又稱東蕃。永樂時。鄭和歷東西大洋。靡不獻琛。獨東蕃遠避。和惡之。家貽一銅鈴。俾掛其項。蓋擬之狗國也。其後人反寶之。富者至綴數枚曰。此祖宗所遺。俗不食雉鷄。但取其毛以爲飾。乾隆五十二年。討林爽文之亂。爽文兵敗。入內山。生蕃等。縛而獻之。熱河文廟大成門右壁碑。記其事。生蕃等。皆短小。剪髮覆額。髮色漆黑。眉間或頤上。印烙若卦文。穿耳輪。揷錫筒。前後通明。或貫黃木。懸骨牌。其名有曰投旺。曰匀力力。曰囉沙懷祝。曰也璜哇丹。曰懷目懷。曾入朝熱河者也。○海環府境。皆是舟人。其渡洋。不辨里程。一日夜。以十更爲率。自鷄籠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。自臺灣港。至澎湖四更。自澎湖至泉州金門所七更。東北至日本國七十二更。南至呂宋國六十更。東南至大港二十二更。西南至南澳七更。皆就順風而言。海居極東。月常早上。故潮水長退。視廈門同安。亦較早焉。海多颶風。最甚爲颱。土蕃有識颱草。草生無節。則周歲無風。一節則颱一吹。多亦如之。無不驗。○鹿耳門在臺灣西三十里。形如鹿耳。故名。兩岸皆築砲臺。水流峽中。委曲回旋而入。中有海翁崛。多浮沙水淺。風急則深淺頓易。最爲險要。門內水勢寬濶。可藏千艘。卽大圓港也。○嘉義縣。鄭氏屬天興州。康煕二十三年。分置諸羅。乾隆五十二年。臺灣賊林爽文攻縣城。城內居民四萬。助提督城守。因敕改諸羅爲嘉義以㫌之。○安平鎭城在一崑身之上。崑身者。蕃語沙堤也。東抵灣街渡頭。西畔沙坡抵大海。南至二崑身。北有海門原。紅毛夾版船出入之處。按一崑身。周廻五里。紅毛築城。用大塼。桐油和石灰。共搗而成。城基入地丈餘。深廣亦一二丈。城墻各垜。俱用鐵釘釘之。方圓一里。堅固不可壞。東畔設屋宇市肆。聽民貿易。城內屈曲如樓臺。下上井泉。醎淡不一。另有一井。僅小孔。桶不能入。水從壁上流下。其西南畔一帶。原係沙墩。紅毛載石堅築。水衝不崩。○赤嵌城亦係紅毛所築。在臺灣海邊。與安平鎭相向。其城方圓不過半里。鷄籠淡水小城也。紅毛築之以防海飄。然利于南風。不利于北風。
邦翼奏曰。留臺灣七日。呈書乞歸。官給衣一襲。設餞送別。握手眷眷。舟到廈門。止舍于紫陽書院。入拜朱子像。儒生數百人來見。款款途險。又以竹轎擔去。過同安縣治泉州府興化府。有大虹橋。左右龍舟萬艘。歌吹喧轟。
按朱子主同安簿。造高士軒。與諸儒講習其中。今書院或其遺址。又元至正間。邑令孔公俊。建請賜額。大同書院者卽此。大虹橋卽洛陽橋。唐宣宗微行。覽山川之勝。至此歎曰。大類吾家洛陽也。故名洛陽橋。一名萬安橋。江口。又有娘仔橋。甚長。先是。海渡歲溺死者無數。郡守蔡襄。欲壘石爲梁。慮潮浸。不可以人力勝。乃遺海神檄。遣一吏往。吏酣飮。睡於海厓半日。潮落而醒。則文書已易封矣。歸呈襄啓之。唯一醋字。襄悟曰。神其命我以廿一日酉時。興工乎。至期潮果退舍。凡八日夕而工成。費金錢一千四百萬。長三百六十丈。廣丈有五尺。先是。漂還濟人。亦有歷此橋者。或稱橋長十里。或稱五十里。苦無的見。或云長三百六十丈。虹空四十七。
邦翼奏曰。正月初五日。入福建省。門內有法海寺。大麥已黃。橘柚垂實。衣服飮食。與我國彷彿。來見者兢以蔗糖投之。或留戀不能去。或著我人衣服。而相視流涕。或有抱衣歸。示其家人而還曰。愛玩傳看云。
按漳州。有新羅縣。唐時新羅入貢之地。又云。新羅侵吳越。畫地而居之。則泉漳之間。遺俗之略同於我人。無足恠者。至見衣服而流涕者。可見猶有思漢之心也。
邦翼奏曰。以行李遲滯。又呈書哀乞于巡撫府。有官人某乘雙轎。導黃傘過去。卽遮路陳情。某官。思之良久曰。數日後三十五員官齊會時。更來。依其言往訴。則衆官輪回看畢。告于巡撫府。以巡檢某派定護送。出城西門。行四十里。至黃津橋。登小船。兩日下陸。過西陽嶺寶華寺。至浙江省度仙霞嶺。
按仙霞嶺。在江山縣。宋史浩帥師過此。以石甃路。凡三百六十級。
邦翼奏曰。到江南省江山縣。以舟催行。江上有小船。漁翁載數十靑鳧。放之中流。鳧䘖魚入舟中。
按江山縣。有江郞山故名。船人飼猪。以糓豬味異常。語云性之美者。大荔之羊。江山之豕。又捉魚。靑鳧乃鸕鷀。非鳧也。一名烏鬼。杜甫詩。 家家養烏鬼。頓頓食黃魚者是也。江南畵幅往往有此景。
邦翼奏曰。過龍游縣。到嚴州。登子陵臺。臺傍有子陵祠。至杭州府北關大善寺。山川之秀麗。人物之繁庶。樓臺之侈壯。目不暇給。大船縹緲。妓女數輩。遊戱船頭。環珮琅然。
按龍邱山。在龍遊縣。九石秀立。狀似芙蓉。漢龍邱萇隱此。與嚴光善。釣臺。卽嚴光隱處也。兩崖峭立。夾黔婺之水。而下桐廬。蜿曲如游龍者七里。水漲則磯激如箭。山腰二巨石對峙突兀。欲傾墜。名以釣臺。天作之矣。好事者亭其上。左垂綸百尺。右留鼎一絲。登臺而俯。深淵水靛如綠玉。山麓萬木參天。下有十九泉。陸羽所品。
邦翼奏曰。自杭州六日至蘇州。西有寒山寺。黃瓦四十間也。知縣王公。設饌款待。使之遊賞。舟行十里至姑蘇臺。又三十里有岳陽樓。以銅爲柱。牕戶廳版。皆用琉璃。爲之鑿池於廳底。養五色魚。前望洞庭還。又至虎邱寺。天下第一大寺云。七級浮圖。望見無際。
臣趾源嘗聞中國人稱江山杭州爲勝。繁華蘇州爲勝。又曰。婦人首髻。當以蘇州樣爲善。蓋以蘇州一州賦稅觀之。比他郡常十倍。則蘇州爲天下財賦所出可知矣。寒山寺。以寒山拾得。甞止此故名。東人慣聽張繼詩姑蘇城外寒山寺一句。到處必以此題品。失之摸擬。而至於眞寒山眞姑蘇。則從未有身到此地者。今邦翼乃能振衣閶門。濯纓太湖。而其曰岳陽樓者。殆如說夢。蓋太湖有東洞庭之名。中有包山。又名洞庭山。以此洞庭之名。遂冒岳州。城西門樓之稱。則太逕庭矣。今附太湖諸記。以破耳食之論。○太湖在吳郡之西南。廣三萬六千頃。中有山七十二。襟帶蘇湖常三州。一名具區。一名笠澤。一名五湖。虞仲翔云。太湖東通長洲松江。南通烏程霅溪。西通宜興荊溪。北通晉陵湢湖。東連嘉興韭溪。水凡五道故。謂之五湖。今湖中亦自有五湖。曰菱湖,莫湖,游湖,貢湖,胥湖。莫釐之東周三十餘里曰菱湖。其西北周五十里曰莫湖。長山之東周五十里曰游湖。沿無錫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貢湖。胥山之西南周六十里曰胥湖。五湖之外。又有三小湖。曰梅梁湖。曰金鼎湖。曰東皐里湖。而吳人稱謂則惟曰太湖云。太湖有七十二峯。其發自天目。迤邐至宜興。入太湖。峙爲諸山。湖之西北爲山十有四。馬跡最大。又東爲山四十有一。西洞庭最大。又東爲山十有七。東洞庭最大。馬跡兩洞庭。望之渺然如世外。卽之。茂林平野閭巷井舍仙宮梵宇。星布碁列。馬跡之北。津里夫椒爲大。夫差敗越處也。西洞庭之東。北渡渚黿山橫山陰山奉餘長沙山爲大。長沙之西。衝山漫山爲大。東洞庭之東武山。北則餘山。西南三山厥山澤山爲大。此其上亦有居人數百家。馬跡之西北。有若積錢者。曰錢堆。稍東曰大屼小屼。與錫山若連而斷。舟行其中。曰獨山。有若二鳧相向者曰東鴨西鴨。中有三峯稍南大墮小墮。與夫椒相對而差小。爲小椒爲杜圻。范蠡所嘗止也。西洞庭之北貢。湖中有兩山相近。曰大貢小貢。有若五星聚。曰五石浮。曰茆浮。曰思夫山。有若兩鳥飛且止者。曰南烏北烏。其西兩山。南北相對而不相見。見卽有風雷之異曰大雷小雷。橫山之東。曰干山紹山。曰疃浮。曰東嶽。西嶽世傳吳王於此。置男女二獄也。其前爲粥山云。吳王飼囚者也。有若琴者曰琴山。若杵曰杵山。曰大竹小竹。與衝山近。若物浮水面可見者曰長浮癩頭浮殿前浮。與黿山相對而差小者爲龜山。有二女娟好相對曰謝姑。有若立柱。嶻㠔玉柱。稍卻金庭。其南爲峐山爲歷耳。中高而旁下者。筆格。驤首若逝者。石蛇。有若老人立者石公。石蛇石公最奇。與黿山龜山南北對面曰鼉山。山旁曰小鼉山。若蠃者靑浮二鼉之間。若隱若見曰驚藍。東洞庭之南。首銳而末歧者曰箭浮。若屋攲者曰王舍浮苧浮。又南爲白浮澤厥之間。有若笠浮水面者。曰蒻帽。有逸於前後追而及之者。曰猫鼠。有若碑碣橫者。曰石碑。是爲七十二。然其最大而名者兩洞庭也。漢書云。下有洞穴。潛行水底。無所不通。號爲地脈道。書以爲第九洞天。○虎邱山一名海湧峯。中多小溪曲。磵夾其間如抱月。然其最幽麗者。莫善和靖祠墟。靑攢白外與天接。其上有浮圖。下瞰姑蘇。可一掌轉浮圖而南。世傳生公講堂。悟石軒在焉。軒側有劒池。兩厓峭壁如剖。側立數千尺。水淸寒。㶁㶁鳴下。有巨石。環敞磅礴。可坐千人。中有白蓮池。白蓮挺挺。華若丹碧。又稍下小石路迤邐其間。泉益奇。石益恠。俄斗絶突起。松篁豁然。卽和靖讀書處也。吳王闔閭葬所。中多金鳧玉雁銅駝水精碧海丹砂諸物。嘗有白虎盤踞其巓故名。晉司徒王珣及弟珉。俱宅於此。 邦翼奏曰。金山寺以五色彩瓦盖覆。寺前石假山高可百丈。又砌石周五里環。建二層閣。下層則儒生數千居住。鬻書爲業。上層歌吹薰天。漁釣之人。携竿列坐。石假山上。橫十字銅柱。以石版造廳。卽法堂也。又有鍾磬十四。木人應時自擊。一鍾先鳴。衆鍾次第皆鳴。
按金山在楊子江心。其勝槩爲天下第一。山下有石。並峙其前。類雙闕然。傳爲郭璞葬處。泉曰中冷。味極甘冽。陸氏水品以爲東南第一。寺曰龍游。閣曰毘羅。毘羅之南。爲妙高臺。上故有楞伽室。宋眉山蘇公甞書經於此。北曰善財樓大悲閣。呑海留雲二亭。據山之巓。登而四望。江波渺然。臺殿皆在其下。令人神爽飛越。東坡詩金山棲閣何耽耽。撞鍾伐皷聞淮南者是也。亭南石刻妙高臺。又玉鑑堂六大字。稍下有塔基二。南北相向。蓋宋曾丞相布所建。燬於火。經觀瀾亭循石級西下。歲久石多斷裂。俯視江波。如行天上。足甚危慓。巖曰祖師中肖唐裴頭陀像。卽開山得金。山因以名者也。巖之右有洞。深黑不可入。有龍池。旱歲禱之。可致雲雨。左有龍王祠。著祀典。又有江山一覽。烟雲奇觀。二亭尤爲奇絶。邦翼所云二層閣。卽江天閣。釋惠凱,馮夢楨,吳廷簡諸記。可證。
邦翼奏曰。山東省以後。下舟登車。土俗鄙野。人民儉嗇。蓬門蓽戶。食惟黍稷。槩所不錄。邦翼年四十一。登甲辰武科。拜守門將。陞武兼宣傳官。以試射居首。特陞資。邦翼之召見也。以壯遊勞苦。特除全羅道中軍。以榮其歸。在昔宣廟朝。有武人魯認者。被俘於倭。逃至婺州。廩食于考亭書院。還自鴨綠閩中諸名士別詩。至今藏于其家。魯認之後。遠遊者當以邦翼爲首。先是入燕京者。聞有水賊。梗南海商旅阻隔云。今邦翼貫穿萬里未之或聞。則宇內之昇平可見矣。邦翼所記程途。與周行備覽等書。沕合不差。故附錄焉。
澎湖臺灣府。廈門。同安縣。泉州府。興化府。福淸。福寧。福建省城。法海寺。黃津橋。閩淸縣。黃田驛。淸風館。金沙馹。南平縣。大王館。太平馹。建寧府。藥坊館。建陽縣。仁化館。西陽嶺。萬壽橋。寶華寺。浦城縣。浙江省。仙霞嶺。峽口站。江南省。衢州府。江山縣。齊河館。西安縣。浮江山。龍游縣。嚴州府。建德縣。子陵釣臺。銅爐縣。富陽縣。杭州府。北關大善寺。石門縣。嘉興府。蘇州府。寒山寺。姑蘇臺。虎邱寺。東洞庭。常州府。無錫縣。長州府。丹陽縣。近江府。瓜州府。楊州府。江都縣。金山寺。下信縣。高郵縣。高郵寺。懷府。懷縣。淸江阜。王家營。寶應縣。山陽縣。淸湖縣。桃源縣。桃源驛。山東省。剡城縣。李家庄。蘭山縣。半城館。徐公店。杜庄店。蒙陰縣。新泰縣。楊柳店。太安府。長城館。齊河縣。禹城縣。德州府。景州府。河閒縣。涿州府。娘娜縣。北京。澎湖至臺灣。水路二日。臺灣至廈門。水路十日。廈門至福建省城一千六百里。福州至燕京。六千八百里。燕京至我境義州。二千七十里。義州至王京。一千三十里。王京至康津。九百里。耽羅北抵康津南距臺灣。水路不論。合一萬二千四百里。
서이방익사
[편집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