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105 주자2 朱子二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五

  •   朱子二
  • ∞∞∞∞論自注書
  • ∞∞∞∞ 總論
  •  105:1 傅至叔言: “伊洛諸公文字, 說得不恁分曉, 至先生而後大明.” 先生曰: “他一時間都是英才, 故撥著便轉, 便只須恁地說. 然某於文字, 卻只是依本分解注. 大抵前聖說話, 雖後面便生一箇聖人, 有未必盡曉他說者. 蓋他那前聖, 是一時間或因事而言, 或主一見而立此說. 後來人卻未見他當時之事, 故不解得一一與之合. 且如伊川解經, 是據他一時所見道理恁地說, 未必便是聖經本旨. 要之, 他那箇說, 卻亦是好說. 且如易之‘元亨利貞’, 本來只是大亨而利於正. 雖有亨, 若不正, 則那亨亦使不得了. 當時文王之意, 祇是爲卜筮設, 故祇有‘元亨’, 更無有不元亨; 祇有‘利貞’, 更無不利貞. 後來夫子於彖旣以‘元亨利貞’爲四德, 又於文言復以爲言, 故後人祇以爲四德, 更不做‘大亨利貞’說了. 易只是爲卜筮而作, 故周禮分明言太卜掌三易: 連山歸藏周易. 古人於卜筮之官立之, 凡數人. 秦去古未遠, 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. 今人纔說易是卜筮之書, 便以爲辱累了易; 見夫子說許多道理, 便以爲易只是說道理. 殊不知其言‘吉凶悔吝’皆有理, 而其敎人之意無不在也. 夫子見文王所謂‘元亨利貞’者, 把來作四箇說, 道理亦自好, 故恁地說, 但文王當時未有此意. 今若以‘元者善之長, 亨者嘉之會, 利者義之和, 貞者事之幹’, 與來卜筮者言, 豈不大糊塗了他? 要之, 文王者自不妨孔子之說, 孔子者自不害文王之說. 然孔子卻不是曉文王意不得, 但他又自要說一樣道理也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05:2 某釋經, 每下一字, 直是稱等輕重, 方敢寫出?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105:3 某解書, 如訓詁一二字等處, 多有不必解處, 只是解書之法如此; 亦要敎人知得, 看文字不可忽略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4 某所改經文字者, 必有意, 不是輕改, 當觀所以改之之意. 節(64이후).
  •  105:5 每常解文字, 諸先生有多少好說話, 有時不敢載者, 蓋他本文未有這般意思在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05:6 問: “先生解經, 有異於程子說者, 如何?” 曰: “程子說, 或一句自有兩三說, 其間必有一說是, 兩說不是. 理一而已, 安有兩三說皆是之理? 蓋其說或後嘗改之, 今所以與之異者, 安知不曾經他改來? 蓋一章而衆說叢然, 若不平心明目, 自有主張斷入一說, 則必無衆說皆是之理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105:7 方伯謨勸先生少著書. 曰: “在世間喫了飯後, 全不做得些子事, 無道理.” 伯謨曰: “但發大綱.” 曰: “那箇毫釐不到, 便有差錯, 如何可但發大綱?”
  • ∞∞∞∞ 小學之書
  •  105:8 問: “小學云: ‘德崇業廣.’” 曰: “德是得之於心, 業是見之於事.” 燾(70때).
  •  105:9 問小學“舞勺舞象”. 曰: “勺是周公樂, 象是武王樂.” 曰: “注: ‘勺, 籥也.’ 是如何?” 曰: “而今也都見不得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05:10 問: “‘衣不帛襦袴’, 恐太溫, 傷陰氣也.” 曰: “是如此. 今醫家亦說小兒子不要太煖. 內則亦是小兒不要著好物事.” 璘(62때).
  •  105:11 問: “小學擧內則篇‘四十始仕, 方物出謀·發慮.’ 先生注云: ‘方物出謀, 則謀不過物; 方物發慮, 則慮不過物.’ 請問‘不過物’之義?” 曰: “方物謀慮, 大槪只是隨事謀慮.” 植(64때).
  •  105:12 “方物出謀·發慮.” 方, 猶對也. 只是比並那物, 如窮理一般也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05:13 “和之所問小學‘方物’之義, 乃是第二條. 莫只且看到此, 某意要識得下面許多事.” 和之因問“五御”中“逐水曲”及“過君表”等處. 先生旣答, 曰: “而今便治禮記者, 他也不看. 蓋是他將這箇不干我事, 無用處, 便且鹵莽讀過了.” 和之云: “後當如先生所敎, 且將那頭放輕.” 曰: “便放輕, 也不得. 須是見得這頭有滋味時, 那頭自輕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105:14 問: “小學立敎篇, 大司徒六行: 孝·友·睦·姻·任·恤. 後面‘八刑糾萬民’, 卻無不友之刑, 雖有不弟之刑. 又注云: ‘不敬師長.’ 如何?” 曰: “也不須恁地看. 且看古之聖人敎人之法如何, 而今全無這箇. 且‘天降下民, 作之君, 作之師’, 作之君, 便是作之師.” 倪(64때).
  •  105:15 楊尹叔問: “‘嚴威儼恪, 非所以事親也’, 注‘恪’爲‘恭敬’, 如何?” 曰: “恭敬較寬, 便都包許多, 解‘恪’字亦未盡. 恪, 是恭敬中朴實緊切處, 今且恁地解. 若就恭敬說, 則恭敬又別. 恭主容, 敬主事, 如‘居處恭, 執事敬’之類.” 安卿問: “恪非所以事親, 只是有嚴意否?” 曰: “太莊·太嚴厲了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105:16 問: “小學明倫一篇, 見得盡是節文事親之實.” 曰: “其中極有難行處.” 曰: “愛敬與倪爲一, 自無難行.” 曰: “此便是愛敬尺度. 須是把他去量度, 方見得愛敬.” 倪(64때).
  •  105:17 葉兄問小學君·師·父三節. 曰: “劉表遣韓嵩至京師. 嵩曰: ‘嵩至京師, 天子假嵩一職, 則成天子之臣, 將軍之故吏耳. 在君爲君, 不復爲將軍死也.’ 便是此意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105:18 問林兄: “看小學如何?” 林擧小學“父慈而敎, 子孝而箴”. 先生曰: “人旣自有這良能·良知了, 聖賢又恁地說, 直要人尋敎親切. ‘父慈而敎, 子孝而箴’, 看我是能恁地不恁地? 小學所說, 敎人逐一去上面尋許多道理. 到著大學, 亦只是這道理. 又敎人看得就切實如此, 不是胡亂恁地說去.” 子蒙(미상).
  •  105:19 問: “‘疑事毋質’, 經文只說‘疑事’, 而小學注云‘毋得成言之’, 何也?” 曰: “‘質, 成也’, ‘成言之’, 皆古注文. 謂彼此俱疑, 不要將己意斷了.” 問: “‘直而勿有’, 亦只是上意否?” 曰: “是從上文來, 都是敎人謙退遜讓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20 問: “小學實明倫篇, 何以無朋友一條?” 曰: “當時是衆編類來, 偶無此爾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05:21 安卿問: “曲禮‘外言不入於閫, 內言不出於閫’一段甚切, 何故不編入小學?” 曰: “此樣處, 漏落也多.” 又曰: “小學多說那恭敬處, 少說那防禁處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近思錄
  •  105:22 修身大法, 小學備矣; 義理精微, 近思錄詳之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105:23 近思錄好看. 四子, 六經之階梯; 近思錄, 四子之階梯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05:24 近思錄逐篇綱目: (一)道體; (二)爲學大要; (三)格物窮理; (四)存養; (五)改過遷善, 克己復禮; (六)齊家之道; (七)出處·進退·辭受之義; (八)治國·平天下之道; (九)制度; (十)君子處事之方; (十一)敎學之道; (十二)改過及人心疵病; (十三)異端之學; (十四)聖賢氣象. 振(미상).
  •  105:25 近思錄大率所錄雜, 逐卷不可以一事名. 如第十卷, 亦不可以事君目之, 以其有“人敎小童”在一段. 揚(54-6때).
  •  105:26 近思錄一書, 無不切人身·救人病者. 壽昌(57때).
  •  105:27 鄭言: “近思錄中語, 甚有切身處.” 曰: “聖賢說得語言平, 如中庸大學論語孟子, 皆平易. 近思錄是近來人說話, 便較切.” 賀孫(62이후). 卓同.
  •  105:28 或問近思錄. 曰: “且熟看大學了, 卽讀語孟. 近思錄又難看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29 近思錄首卷難看. 某所以與伯恭商量, 敎他做數語以載於後, 正謂此也. 若只讀此, 則道理孤單, 如頓兵堅城之下; 卻不如語孟只是平鋪說去, 可以游心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05:30 看近思錄, 若於第一卷未曉得, 且從第二·第三卷看起. 久久後看第一卷, 則漸曉得. 過(65이후).
  •  105:31 問蜚卿: “近思錄看得如何?” 曰: “所疑甚多.” 曰: “今猝乍看這文字, 也是難. 有時前面恁地說, 後面又不是恁地; 這裏說得如此, 那裏又卻不如此. 子細看來看去, 卻自中間有箇路陌. 推尋通得四五十條後, 又卻只是一箇道理. 伊川云: ‘窮理豈是一日窮得盡? 窮得多後, 道理自通徹.’” 驤(60·65때).
  •  105:32 因論近思錄, 曰: “不當編易傳所載.” 問: “如何?” 曰: “公須自見.” 意謂易傳已自成書. 文蔚(59이후).
  •  105:33 因說近思續錄, 曰: “如今書已儘多了. 更有, 卻看不辦.” 㽦(59때).
  • ∞∞∞∞ 論語或問
  •  105:34 張仁叟問論語或問. 曰: “是五十年前文字, 與今說不類. 當時欲修, 後來精力衰, 那箇工夫大, 後掉了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105:35 先生說論語或問不須看. 請問, 曰: “支離.” 泳(66때).
  • ∞∞∞∞ 孟子要指
  •  105:36 先生因編孟子要指云: “孟子若讀得無統, 也是費力. 某從十七八歲讀至二十歲, 只逐句去理會, 更不通透. 二十歲已後, 方知不可恁地讀. 元來許多長段, 都自首尾相照管, 脈絡相貫串, 只恁地熟讀, 自見得意思. 從此看孟子, 覺得意思極通快, 亦因悟作文之法. 如孟子當時固不是要作文, 只言語說出來首尾相應, 脈絡相貫, 自是合著如此.” 又曰: “某當初讀‘自暴自棄’章, 只恁地鶻突讀去. 伊川易傳云‘拒之以不信, 絶之以不爲’, 當初也匹似閑看過. 後因在舟中偶思量此, 將孟子上下文看, 乃始通串, 方始說得是如此, 亦溫故知新之意.” 又曰: “看文字, 不可恁地看過便道了. 須是時復玩味, 庶幾忽然感悟, 到得義理與踐履處融會, 方是自得. 這箇意思, 與尋常思索而得, 意思不同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37 問: “孟子首章, 是先剖判箇天理人欲, 令人曉得, 其托始之意甚明. 若先生所編要略, 卻是要從源頭說來, 所以不同.” 曰: “某向時編此書, 今看來亦不必. 只孟子便直恁分曉示人, 自是好了.” 時擧曰: “孟子前面多是分明說與時君. 且如章首說‘上下交征利’, 其害便至於‘不奪不饜’; 說仁義, 便云未有遺其親, 後其君; 次章說賢者便有此樂, 不賢者便不能有此樂. 都是一反一正, 言其效驗如此, 亦欲人君少知恐懼之意耳.” 曰: “也不是要人君知恐懼, 但其效自必至此. 孟子之書, 明白親切, 無甚可疑者. 只要日日熟讀, 須敎他在吾肚中轉作千百回, 便自然純熟. 某當初看時, 要逐句去看他, 便但覺得意思促迫; 到後來放寬看, 卻有條理. 然此書不特是義理精明, 又且是甚次第底文章. 某因熟讀後便見, 自此也知作文之法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105:38 敬之問: “看要略, 見先生所說孟子, 皆歸之仁義. 如說‘性·反’, 以後諸處皆然.” 曰: “是他見得這道理通透, 見得裏面本來都無別物事, 只有箇仁義. 到得說將出, 都離這箇不得, 不是要安排如此. 道也是離這仁義不得, 舍仁義不足以見道. 如造化只是箇陰陽, 捨陰陽不足以明造化.” 問: “古人似各有所主: 如曾子只守箇忠恕, 子思只守箇誠, 孟子只守箇仁義, 其實皆一理也.” 曰: “也不是他安排要如此, 是他見得道理做出都是這箇, 說出也只是這箇, 只各就地頭說, 不是把定這箇將來做. 如堯舜是多少道理? 到得後來衣缽之傳, 只說‘人心惟危, 道心惟微, 惟精惟一, 允執厥中’. 緊要在上三句, 說會如此, 方得箇中, 方得箇恰好. 這也到這地頭當說中, 便說箇中. 聖賢言語, 初不是著意安排, 只遇著這字, 便說出這字也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39 因整要略, 謂: “孟子發明許多道理都盡, 自此外更無別法. 思惟這箇, 先從性看. 看得這箇物事破了, 然後看入裏面去, 終不甚費力. 要知雖有此數十條, 是古人已說過, 不得不與他理會. 到得做工夫時, 卻不用得許多. 難得勇猛底人, 直截便做去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05:40 敬之問要指不取“杞柳”一章. 曰: “此章自分曉, 更無可玩索, 不用入亦可. 卻是‘生之謂性’一段難曉, 說得來反恐鶻突, 故不編入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中庸集略
  •  105:41 大凡文字, 上古聖賢說底便不差. 到得周程張邵們說得亦不差, 其他門人便多病. 某初要節一本中庸集略, 更下手不得. 其間或有一節說得好, 第二節便差底; 又有說得似好, 而又說從別處去底. 然而看得他們說多, 卻覺煞得力.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仁說
  •  105:42 仁說只說得前一截好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105:43 仁設圖 → 󰡔어류󰡕 2633쪽 참조.
  •  105:44 問“仁者天地生物之心”. 曰: “天地之心, 只是箇生. 凡物皆是生, 方有此物. 如草木之萌芽, 枝葉條榦, 皆是生方有之. 人物所以生生不窮者, 以其生也. 才不生, 便乾枯殺了. 這箇是統論一箇仁之體. 其中又自有節目界限, 如義禮智, 又自有細分處也.” 問“偏言則一事, 專言則包四者”. 曰: “以專言言之, 則一者包四者; 以偏言言之, 則四者不離乎一者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105:45 問: “先生仁說, 說‘存此’者也, ‘不失此’者也. 如說‘行此’, 則仁在其中, 非仁也.” 曰: “謂之仁固不可, 謂之非仁則只得恁地說. 如孟子便去解這‘仁’字, 孔子卻不恁地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敬齋箴
  •  105:46 問“持敬”與“克己”工夫. 曰: “敬是涵養操持不走作, 克己則和根打倂了, 敎他盡淨.” 問敬齋箴. 曰: “此是敬之目, 說有許多地頭去處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105:47 “守口如甁”, 是言語不亂出; “防意如城”, 是恐爲外所誘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05:48 “守口如甁”, 不妄出也; “防意如城”, 閑邪之入也. “蟻封”, 乃小巷屈曲之地, 是“折旋中矩”, 不妄動也. 敬仲(62때).
  •  105:49 “‘周旋中規, 折旋中矩.’ 周旋, 是直去卻回來, 其回轉處欲其圓, 如中規也; 折旋, 是直去了, 復橫去, 如曲尺相似, 其橫轉處欲其方, 如中矩也.” 又問敬齋箴“蟻封”. 曰: “蟻垤也, 北方謂之‘蟻樓’, 如小山子, 乃蟻穴地, 其泥墳起如丘垤, 中間屈曲如小巷道. 古語云: ‘乘馬折旋於蟻封之間.’ 言蟻封之間, 巷路屈曲狹小, 而能乘馬折旋於其間, 不失其馳驟之節, 所以爲難也. ‘鸛鳴于垤’, 垤, 卽蟻封也. 天陰雨下, 則蟻出, 故鸛鳴于垤, 以俟蟻之出, 而喙食之也. 王荊公初解垤爲自然之丘, 不信蟻封之說, 後過北方親見有之, 遂改其說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105:50 問“主一”. 曰: “心只要主一, 不可容兩事. 一件事了, 更加一件, 便是貳; 一件事了, 更加兩件, 便是參. ‘勿貳以二, 勿參以三’, 是不要二三; ‘不東以西, 不南以北’, 是不要走作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05:51 問“‘勿貳以二, 勿參以三; 不東以西, 不南以北’, 如何分別?” 曰: “都只是形容箇敬. 敬須主一. 初來有一箇事, 又添一箇, 便是來貳他成兩箇; 元有一箇, 又添兩箇, 便是來參他成三箇. ‘不東以西, 不南以北.’ 只一心做東去, 又要做西去; 做南去, 又要做北去, 皆是不主一. 上面說箇心不二三, 下面說箇心不走作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105:52 或問: “敬齋箴後面少些從容不迫之意, 欲先生添數句.” 曰: “如何解迫切? 今未曾下手在, 便要從容不迫, 卻無此理. 除非那人做工夫大段嚴迫, 然後勸他勿迫切. 如人相殺, 未曾交鋒, 便要引退. 今未曾做工夫在, 便要開後門. 然亦不解迫切, 只是不曾做, 做著時不患其迫切, 某但常覺得緩寬底意思多耳.” 李曰: “先生猶如此說, 學者當如何也?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六君子贊
  •  105:53 “勇撤皐比”, 說講易事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通鑑綱目
  •  105:54 說編通鑑綱目, 尙未成文字. 因言: “伯恭大事記忒藏頭亢腦, 如摶謎相以. 又, 解題之類亦大多.”
  •  105:55 問: “‘正統’之說, 自三代以下, 如漢唐亦未純乎正統, 乃變中之正者; 如秦西晉隋, 則統而不正者; 如蜀東晉, 則正而不統者.” 曰: “何必恁地論? 只天下爲一, 諸侯朝覲獄訟皆歸, 便是得正統. 其有正不正, 又是隨他做, 如何恁地論? 有始不得正統, 而後方得者, 是正統之始; 有始得正統, 而後不得者, 是正統之餘. 如秦初猶未得正統, 及始皇幷天下, 方始得正統. 晉初亦未得正統, 自泰康以後, 方始得正統. 隋初亦未得正統, 自滅陳後, 方得正統. 如本朝至太宗幷了太原, 方是得正統. 又有無統時: 如三國南北五代, 皆天下分裂, 不能相君臣, 皆不得正統. <義剛錄作: “此時便是無統.”> 某嘗作通鑑綱目, 有‘無統’之說. 此書今未及修, 後之君子必有取焉. 溫公只要編年號相續, 此等處, 須把一箇書‘帝’·書‘崩’, 而餘書‘主’·書‘殂’. 旣不是他臣子, 又不是他史官, 只如旁人立看一般, 何故作此尊奉之態? 此等處, 合只書甲子, 而附注年號於其下, 如魏黃初幾年, 蜀章武幾年, 吳靑龍幾年之類, 方爲是.” 又問: “南軒謂漢後當以蜀漢年號繼之, 此說如何?” 曰: “如此亦得. 他亦以蜀漢是正統之餘, 如東晉, 亦是正統之餘也.” 問: “東周如何?” 曰: “必竟周是天子.” 問: “唐後來多藩鎭割據, <義剛錄云: “唐末天子不能有其土地, 亦可謂正統之餘否?”> 則如何?” 曰: “唐之天下甚闊, 所不服者, 只河北數鎭之地而已.” <義剛錄云: “安得謂不能有其土地?”> 淳(61·70때). 義剛同.
  •  105:56 溫公通鑑以魏爲主, 故書“蜀丞相亮寇”何地, 從魏志也, 其理都錯. 某所作綱目以蜀爲主. 後劉聰石勒諸人, 皆晉之故臣, 故東晉以君臨之. 至宋後魏諸國, 則兩朝平書之, 不主一邊. 年號只書甲子.
  •  105:57 問綱目主意. 曰: “主在正統.” 問: “何以主在正統?” 曰: “三國當以蜀漢爲正, 而溫公乃云, 某年某月‘諸葛亮入寇’, 是冠履倒置, 何以示訓? 緣此遂欲起意成書. 推此意, 修正處極多. 若成書, 當亦不下通鑑許多文字. 但恐精力不逮, 未必能成耳. 若度不能成, 則須焚之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105:58 問: “宋齊梁陳正統如何書?” 曰: “自古亦有無統時. 如周亡之後, 秦未帝之前, 自是無所統屬底道理. 南北亦只是並書.” 又問: “東晉如何書?” 曰: “宋齊如何比得東晉?” 又問: “三國如何書?” 曰: “以蜀爲正. 蜀亡之後, 無多年便是西晉. 中國亦權以魏爲正.” 又問: “後唐亦可以繼唐否?” 曰: “如何繼得?” 賜(66이후).
  •  105:59 綱目於無正統處, 並書之, 不相主客. 通鑑於無統處, 須立一箇爲主. 某又參取史法之善者: 如權臣擅命, 多書以某人爲某王某公. 范曄卻書“曹操自立爲‘魏公’”. 綱目亦用此例.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105:60 問: “武后擅唐, 則可書云: ‘帝在房陵.’ 呂氏在漢, 所謂‘少帝’者, 又非惠帝子, 則宜何書?” 曰: “彼謂‘非惠帝子’者, 乃漢之大臣不欲當弑逆之名耳. 旣云‘後宮美人子’, 則是明其非正嫡元子耳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105:61 或問武后之禍. 曰: “前輩云, 當廢武后所出, 別立太宗子孫.” 曰: “此論固善. 但當時宗室爲武后殺盡, 存者皆愚暗, 豈可恃?” 因說: “通鑑提綱例: 凡逆臣之死, 皆書曰‘死’. 至狄仁傑, 則甚疑之. 李氏之復, 雖出仁傑, 然畢竟是死於周之大臣. 不柰何, 也敎相隨入死例, 書云, 某年月日狄仁傑死也.” 大雅(49이후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