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112 주자9 朱子九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二

  •   朱子九
  • ∞∞∞∞論官
  •  112:1 周不置三公之官, 只是冢宰以下六卿爲之. 周公嘗以冢宰爲太師, 顧命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. 注謂此六卿也, “稱公則三公矣”. 揚(54-6때).
  •  112:2 或問: “漢三公之官與周制不同, 何耶?” 曰: “漢初未見孔壁古文尙書中周官一篇說太師·太傅·太保爲三公. <或錄云: “自古文尙書出, 方有周官篇. 伏生口授二十五篇無周官, 故漢只置太尉·司徒·司空爲三公, 而無周三公·三少, 蓋未見古文尙書.”> 但見伏生口授牧誓立政篇中所說司徒·司馬·司空, 遂誤以是爲三公而置之. <愚按: “漢高后元年, 初置少傅. 平帝元始元年, 又置太保·太師. 然當時所建三公, 實司徒·司馬·司空, 非此之謂. 但因其字義, 以爲師·保之職, 故亦甚尊崇之, 位在三公上. 東漢稱爲上公, 後世易爲三師, 皆是意也. 使西漢明見周官, 有所據依, 必不若是舛矣.” 又按: 漢書百官表中卻曰: “太師太傅太保, 是爲三公.” 又曰: “或說司馬主天, 司徒主人, 司空主土, 是爲三公.” 其說與周官合者, 豈孔氏書所謂“傳之子孫以貽後代”者, 至是私有所傳授, 故班固得以述之歟? 抑但習聞其說無所折衷, 故兩存之而不廢耶? 古文尙書至東晉時因內史梅頤始行于世. 東晉之前如揚雄以酒誥爲虛談, 趙岐杜預以說命·皐陶謨等篇爲逸書, 則其證也.> 古者, 諸侯之國只得置司徒司馬司空三卿. 爲天子, 方得置三公三孤六卿. 牧誓立政所紀, 周是時方爲諸侯, 乃侯國制度. 周官所紀, 則在成王時, 所以不同. 三公三孤以師道輔佐天子, 本是加官. 周公以太師兼冢宰, 召公以太保兼宗伯, 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職也. <上數語疑有未圓處.> 後世官職益紊, 今遂以三公·三孤之官, 爲階官貼職之類, 不復有師保之任, 論道經邦之責矣. 舊來猶是文臣之有勳德重望者方除, 以其有輔敎天子之名故也. 後世或以諸王, 或以武臣爲之, 旣是天子之子與武臣, 豈可任師保之責耶? 訛謬承襲, 不復釐正. 祖宗之法, 除三孤三公者必須建節; <或錄云: “今加三公者, 又須加節度使. 朝廷又極惜節度使, 蓋節度使每月請俸千餘緡, 所以不輕授人. 本朝如韓富文杜諸公欲加三公·少, 須建節, 不知是甚意.”> 加檢校太子少保少師之類, 然後除開府儀同三司; 旣除開府, 然後除三孤三公. 南渡以來, 如張韓劉岳諸武臣猶是如此. 今則不然, 旣建節後, 便抹過檢校, 徑除開府, 至三孤三公矣. <或錄云: “‘或和開府抹過, 加三公三少者有之.’ 又曰: ‘檢校開府以上, 蔭子便得文官. 文臣爲樞密直學士者, 蔭子反得武官. 如富鄭公家子弟有爲武官者, 是也. 五代以武臣爲樞密使, 武臣或不識字, 故置樞密直學士, 令文臣輔之, 故奏子皆得武官, 本朝因而不廢. 文官自金紫轉特進開府, 然後加三公三少, 如富韓諸公是如此. 本朝置三太三少, 而無司徒司馬司空之三公. 然韓杜諸公有兼司徒司空, 又有守司空者, 皆不可曉.’”> 神宗贈韓魏公尙書令, 令後世不得更加侍中中書令, 著爲定制, 其禮極隆. 本朝惟韓公爲然. <饒錄云: “蓋已前贈者皆是以中書令兼尙書令, 神宗特贈尙書令者, 其禮極重.”> 後來蔡京改官制, 遂奏云: ‘昔太宗皇帝嘗爲尙書令, 今後更不除尙書令.’ 殊不知爲尙書令者, 乃唐太宗也. 故唐不除尙書令, 惟郭子儀功高特除, 子儀堅不敢受, 曰: ‘昔者太宗皇帝嘗爲此官, 非人臣敢居.’ 朝廷遂加‘尙父’之號. 蔡京名爲紹述熙豐故事, 卻恣意紛更, 不知訛舛, 擧朝莫不笑之, 而不敢指其非. 又奏徽宗云: ‘嘗面奉神宗聖旨, 令改造尙書省.’ 尙書省者, 神宗所造, 規模極雄偉, 國朝以來, 官府所未有. 訖工, 神宗幸之, 見壯麗如此, 出令云: ‘今後輒敢少有更易者, 以違制論?’ 自後宰相居之, 輒不利: 王珪病死, 章子厚韓忠彦蔡確皆相繼斥去. 京惡之. 是時蜀中有一士人姓家迎合其意, 獻唐尙書省圖, 云: ‘唐尙書省正廳在前, 六曹諸司房在後, 今皆反是; 又土地堂在正廳之前, 今卻在後, 所以宰相數不利.’ 京信其說, 遂毁拆重造, 比前苟簡逼仄之甚, 無忌憚如此?” 又曰: “本朝太宗嘗以中書令爲開封尹, 由開封尹入禪大統, 故後來不除中書令; 尹開府者亦不敢正除, 必加‘權’字. 蔡京改官制, 遂除中書令, 當除底不除, 謂尙書令. 不當除底卻除; 又, 尹開封者更不帶‘權’字. 其悖亂無知, 皆此類也? 又京以三公爲宰相, 令人以‘公相’呼己, 而不得呼‘相公’. 後來秦檜亦如此, 蓋倣此也.” 或問: “僕射名義如何?” 曰: “舊云, 秦時置僕射, 專主射, 恐不然. 禮云: ‘僕人師扶左, 射人師扶右, 卽周官太僕之職. 君薨以是擧.’ 僕射之名蓋起於此. 以其朝夕親近人主, 後世承誤, 輒失其眞, 遂以爲宰相之號. 如侍中·中書令·尙書令, 亦是如此. 侍中秦官, 漢因之, 多是侍衛人主, <或錄云: “或執唾壺虎子之屬, 行幸則從, 其初職甚微.”> 行則參錯於宦官之間. 其初猶以儒者爲之, 如武帝時孔安國爲侍中, 嘗掌唾壺, 是也. 以其日與人主相親, 故浸以用事. 尙書是掌群臣書奏, 如州郡開拆司, 管進呈文字, 凡四方章奏, 皆由之以達. 其初亦甚微, 只如尙衣·尙食·尙輦·尙藥之類, 亦緣居中用事, 所以權日重. <按: 秦時少府遣吏四人, 在殿中主發書, 故謂之尙書. 尙, 猶主也.> 中書, 因漢武帝游宴後庭, 去外庭遠, 始用宦者典事, 謂之‘中書謁者’; <或錄云: “故置中尙書, 以宦者爲之.”> 置令·僕射, 尤與人主親狎, 故其權愈重. 元帝時, 弘恭爲令, 石顯爲僕射, 嘗權傾內外. <按: 蕭望之云: “中書政本, 宜用士人.” 蓋自武帝始用宦官出入奏事, 非舊制也.> 及光武卽位, 政事不任三公, 而盡歸臺閣, <或錄云: “臺卽尙書, 閣卽禁中也.”> 三公皆擁虛器, 凡天下事盡入於中書. <或錄作“中尙書”.> 嘗見後漢群臣章奏首云: 臣某‘奏疏尙書’, 猶今言‘殿下’·‘陛下’之類, 雖是不敢指斥而言, 亦足以見其居要地而秉重權矣. 當時事無巨細, 皆是尙書行下三公, 或不經由三公, 徑下九卿. <或錄云: “三公之權, 反不如九卿, 所以漢世宦者弄權用事.”> 故東漢時不惟尙書之權重, 九卿之權亦重者, 此也. <按: 光武不任三公, 事歸臺閣者, 蓋當時謂六尙書臺, 猶今言尙書省也.> 曹操開魏王府, 未敢卽擬朝廷建官, <或錄云: “置中書.”> 但置秘書令, <或錄作“監”.> 簒漢之後, 始改爲中書監. 以其素承寵任, 故荀勗自中書遷尙書監, 人賀之, 勗曰: ‘奪我鳳凰池, 諸君何賀耶?’ <或錄云: “‘蓋尙書又不如中書之居中用事親密也.’ 問: ‘侍中是時爲何官?’ 曰: ‘黃門監, 卽今之門下省. 左右散騎常侍, 皆黃門監之屬也.’”> 西漢時中書之權重, 東漢時尙書之權重, 至此則中書之權復重, 而尙書之權漸輕矣.” 問: “‘省’字何義?” 曰: “省, 卽禁也. 舊謂之‘禁’, 避漢元后父諱, 遂改爲‘省’.” 儒用(70때). 或錄少異.
  •  112:3 古者人主左右攜提, 執賤役, 若虎賁綴衣之類, 皆是士大夫, 日相親密, 所謂“待御僕從, 罔匪正人, 以旦夕承弼厥辟; 出入起居, 罔有不欽; 發號施令, 罔有不臧”. 不似而今大隔絶, 人主極尊嚴, 眞如神明; 人臣極卑屈, 望拜庭下, 不交一語而退. 漢世禁中侍衛亦是士大夫, 以孔安國大儒而執唾盂, 雖儀盆亦是士人執之. 宋文帝時, 大臣劉湛入見, 則與坐語, 初間愛之, 視日影之斜, 惟恐其去; 後來厭之, 視日景之斜, 惟恐其不去, 後竟殺之? 魏明帝初說: “大臣太重則國危, 小臣太親則身蔽.” 當時於大臣已爲之處置. 後來左右小臣親密, 至使中書令某人上床執手, 强草遺詔, 流弊便有此事. 漢宣懲霍光之弊, 事必躬親, 又有宦者恭顯出來. 光武懲王莽之弊, 不任三公, 事歸臺閣. 尙書·御史大夫·謁者, 謂之“三臺”.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112:4 昔周公立許多官制, 都有統攝連屬. 自秦漢而下, 皆是因一事立一官, 便無些統攝連屬了. 燾(70때).
  •  112:5 尙書·尙衣·尙食, 尙乃主守之意, 秦語作平音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12:6 漢御史大夫, 如本朝參知政事.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112:7 唐官皆家京師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8 唐之僕射, 卽今之特進. 他只是恁轉將去.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112:9 唐之兵盡付與刺史·節度使. 其他牙將之類, 皆由刺史·節度使辟置, 無如今許多官屬. 廣(65이후).
  •  112:10 唐之朝廷, 有親衛, 有勳衛, 有翊衛. 親衛, 則以親王侯之子爲之; 勳衛, 則以功臣之子弟爲之; 翊衛, 則惟其所選. 公謹(미상).
  •  112:11 或問東宮官屬. 曰: “唐六典載東宮官制甚詳, 如一小朝廷. 置詹事以統衆務, 則猶朝廷之尙書省也. 置左右二春坊以領衆局, 則猶中書·門下省也. 左右春坊又皆設官, 有各率其屬之意. 崇文館猶朝廷之館閣, 贊善大夫猶朝廷之諫議大夫. 其官職一視朝廷而爲之降殺, 此等制度猶好. 今之東宮官屬極苟簡. 左右春坊, 舊制皆用賢德者爲之, 今遂用武弁之小有才者, 其次惟有講讀數員而已. 如贊善大夫諸官, 又但爲階官, 非實有職業, 神宗以唐六典改官制, 乃有疏略處, 如東宮官屬之不備是也. 其舊嘗入一箚子, 論東宮官制疏略, 宜放舊損益之; 不報.” 又曰: “唐之官制, 亦大率因隋之舊. 府·衛, 租·庸·調之法, 皆是也. 當時大亂殺傷之後, 幾無人類, 所以宇文泰與蘇綽能如此經營. 三代而下, 制度稍可觀者, 唯宇文氏耳. 蘇綽一代之奇才, 今那得一人如此?” 儒用(70때).
  •  112:12 唐六典, 明皇時所選, 雖有是書, 然其建官卻不依此. 其書卻是齊整, 然其說一切繁冗迂曲. 神宗喜之, 一一依此定官制. 神宗本欲富强, 其後因此皆迂曲緩弱了. 左僕射行事, 右丞相取旨, 溫公元祐間甚苦之, 入文字要改祖宗官制, 雖名不齊整, 然其實徑直. 紹興間以其不便, 方改之, 二相之權均矣. 揚(54-6때).
  •  112:13 因論神宗官制, 右相反重: “前漢官制雖亂道, 卻是實主事, 神宗時反徇名亡實. 漢初制中書, 後武帝倦勤, 遂置內中書, 宦官爲之, 石顯之類是也. 溫公亦私造得一制度: 左相主禮·吏·戶三部, 右相主兵·刑·工三部. 後有一人要令六部尙書得自執奏, 亦不行. 今左右相兼掌三省事.” 揚(54-6때).
  •  112:14 “方今朝廷只消置一相, 三參政兼六曹, <如吏兼禮, 戶兼工, 兵兼刑.> 樞密可罷, 如此則事易達. 又如宰相擇長官, 長官卻擇其寮. 今銓曹注擬小官, 繁據而又不能擇賢. 每道只令監司差除, 亦好. 每道仍只用一監司.” 人傑因擧陸宣公之言, 以爲“豈有爲臺閣長官則不能擇一二屬吏, 爲宰相則可擇千百具寮”? 曰: “此說極是. 當時如沈旣濟, 亦有此說之意.”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112:15 嘗與劉樞言: “某做時, 且精選一箇吏部尙書, 使得盡搜羅天下人才; 諸部官長得自辟屬官, 卻要過中書·吏部尙書考察. 朝官未闕人時, 亦未得薦. 俟次第闕人, 卻令侍從以下各擧一人二人. 只擧一二人, 彼亦不敢以大段非才者進. 今常常薦人, 一切都淡了. 又倂天下監司, 一路只著一漕一憲, 茶鹽將兼了.” 因論尹穡不著胸中不好時, 卻尙解理會事. 當時多倂了官司, 後來又復了. 揚(54-6때).
  •  112:16 陳同父謂: “今要得國富兵强, 須是分諸路爲六段, 六曹尙書領之. 諸州有事, 祇經諸曹尙書奏裁取旨. 又每一歲或二歲, 使一巡歷, 庶幾下情可達.” 先生曰: “若廣中四川之類, 使之巡歷, 則其本曹亦有廢弛之患.” 陳曰: “劇曹則所領者少, 若路遠則兵·工部可爲也.” 曰: “此亦是一說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17 古者王畿千里而已, 然官屬已各令其長推擇. 今天下之大, 百官之衆, 皆總於吏部. 下至宰執幹辦使臣, 特其家私僕爾, 亦須吏部差注, 所以只是羇羇地鶻突差將去, 何暇論其人之材否? 今朝廷擧事, 三省下之六部, 六部下之監寺, 監寺卻申上六部, 六部又備申三省, 三省又依所申行下. 只祠祭差官, 其人不過在朝職事官, 其姓名亦豈難記? 然省中必下之禮部, 禮部行下太常, 太常方擬定申部, 部申省, 省方從其所申差官, 不知何用如此迂曲? 只三省事亦然, 尙書關中書取旨, 中書送門下審覆, 門下送尙書施行. 又如旣有六部, 卽無用九卿. 周家只以六卿分職, 漢人只以九卿釐庶務, 事各歸一. 本朝建官重三疊四, 多少勞擾? 此須大有爲後痛更革之. 若但宰相有志, 亦不能辦, 必得剛健大有爲之君自要做時, 方可. 書曰: “亶聰明作元后, 元后作民父母.” 須是剛明智勇, 出人意表之君, 方能立天下之事. 又如今諸路兵將官, 有總管·路分·路鈐·都監·監押·正將·副將, 都不曾管一事. 廂軍旣無用, 又養禁軍; 禁軍又分揀中·不揀中兩等, 然亦無用, 又別養大軍; 今大軍亦漸如廂·禁軍矣? 此是耗蠹多少? “通其變, 使民不倦”, 今變而不通, 民皆倦了, 故鼓舞不動. 國初緣藩鎭彊, 故收其兵權, 置通判官; 故已無前日可防之弊, 卻依舊守此法, 可謂不知變也. 只通判是要何用? 繆者事事不管, 只任知州自爲; 彊者又必妄作以撓郡政, 是何益哉? 必大(59-60때).
  •  112:18 “自秦置守·尉·監, 漢有郡守, 刺史如今監司, 專主按察. 至漢末令刺史掌兵, 遂侵郡守之權, 兼治民事, 而刺史之權獨重. 後來或置或否. <漢有十二州, 百三郡, 郡有太守, 州有刺史. 歷代添置州名愈多而郡愈少. 又其後也, 遂去郡而爲州, 故刺史兼治軍民而守廢. 至隋, 又置郡守. 後又廢守, 置刺史, 而刺史遂爲太守之職.> 某嘗說, 不用許多監司. 每路只置一人, 復刺史之職, 正其名曰按察使, 令擧刺州縣官吏. 其下卻置判官數員以佐之, 如轉運判官·刑獄判官·農田判官之類. 農田專主婚·田, 轉運專主財賦, 刑獄專主盜賊, 而刺史總之. 稍重諸判官之權, 資序視通判, 而刺史視太守. 判官有事欲奏聞, 則刺史爲之發奏. 刺史不肯發, 則許判官自徑申御史臺·尙書省, 以分刺史之權. 蓋刺史之權獨專, 則又不便. 若其人昏濁, 則害貽一路, 百姓無出氣處, 故又須略重判官之權. 諸判官下卻置數員屬官, 如職幕官之類. 如此, 則重權歸一, 太守自治州事, 而刺史則擧刺一路, 豈不簡徑省事, 而無煩擾耗蠹之弊矣.” 問: “今之主管, 資格亦視通判?” 曰: “然. 但權輕不能有所爲, 只得奉承運使而已. 若分爲判官, 俾得專達, 則其權重, 而監司亦不敢妄作矣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112:19 姚崇擇十道使之說甚善. 范富天章所條, 亦只說到擇監司而已. 今諸路監司猥衆, 恰如無一般. 不若每路只擇一賢監司, 其餘悉可省罷. 㽦(59때).
  •  112:20 監司, 每路只須留一人. 揀其無風力者, 且與一郡而擇去之. 必大(59-60때).
  •  112:21 銓擇之法, 只好京官付之監司, 選人付之郡守, 各令他隨材擬職; 州申監司, 監司申吏部, 長貳審察聞奏, 下授其職. 卻令宰相擇監司, 吏部擇郡守. 如此, 則朝廷亦可無事, 又何患其不得人?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22 朝廷只當擇監司·太守, 自餘職幕縣官, 容他各辟所知, 方可責成. 天下須是放開做, 使恢恢有餘地乃可. 浩(57때).
  •  112:23 因論薦擧之弊, 曰: “亦不難革. 只是擇諸路監司, 幷得一好吏部尙書, 揀薦得不是人材者退去, 便須得人. 今胡亂薦來, 但不犯贓罪便得. 若犯了贓, 不過降得兩官, 安得不胡薦?” 㽦(59때).
  •  112:24 監司薦人, 後犯贓犯罪, 須與鐫三五資: 正郎則降爲員郎, 員郎則降爲承議郎以下. 若已爲侍從, 或無職名可鐫, 則鐫其俸, 或一切不與奏薦. 如此, 則方始得它痛, 恁地也須怕. 今都不損它一毫?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25 只管說官冗, 何不於任子上更減? 今員外所得恩數, 展至正郎, 正郎恩數, 迤邐展上. 合奏京官者, 且與選人, 又何害? 不肯索性理會一番, 只是恐人怨謗. 祖宗時亦幾次省削了, 久而自定, 何足恤耶? 浩(57때).
  •  112:26 兵制·官制·田制, 便考得三代·西漢分明, 然與今日事勢名實皆用不得. 如官制, 不若且就今日之官罷其冗員, 存其當存者, 亦自善. 必大(59-60때).
  •  112:27 某嘗謂, 宰相是舜禹伊周差遣. 下此, 亦須房杜姚宋之徒, 方能處置得天下事. 後之當此任者, 怪他不能當天下之事不得. 是他人品只如此, 力量有所不足, 如何强得? 振(미상).
  •  112:28 客有爲固始尉, 言淮甸無備甚. 先生曰: “大臣慮四方, 若位居宰相, 也須慮周於四方, 始得. 如今宰相思量得一邊, 便全然掉卻那一邊. 如人爲一家之長, 一家上下也須常常都計掛在自家心下, 始得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29 今日言事官欲論一事一人, 皆先探上意如何, 方進文字. 振(미상).
  •  112:30 先生閱報狀, 見臺中有論列章疏, 歎曰: “‘射人須射馬, 擒賊須擒王’, 如何卻倒了?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31 “古人云, 左史書言, 右史書動. 今也恁地分不得, 只合合而記之.” 直卿曰: “所可分者, 事而已.” 曰: “也分不得. 所言底, 便行出此事來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32 國子司業學官尙可爲. 天下人材所聚, 庶幾有可講學成就者. 然今日爲之, 明日便當改作, 使士人毋以利爲心. 若君無尊德樂道之誠, 必不能用. 方(41때).
  •  112:33 治愈大則愈難爲, 監司不如做郡, 做郡不如做縣. 蓋這裏有仁愛心, 便隔這一重. 要做件事, 他不爲做, 便無緣得及民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12:34 某嘗謂, 今做監司, 不如做州郡; 做州郡, 不如做一邑; 事體卻由自家. 監司雖大於州, 州雖大於邑, 然都被下面做翻了, 上面如何整頓?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35 爲守令, 第一是民事爲重, 其次則便是軍政, 今人都不理會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36 兪亨宗云: “某做知縣, 只做得五分.” 曰: “何不連那五分都做了?” 自修(65때).
  •  112:37 襄陵許子禮作縣法: “開收人丁, 推割産稅”二句. 方(41때).
  •  112:38 “開落丁口, 推割産錢”, 是治縣八字法. 詞牒無情理者不必判. 先減書鋪及勒供罪狀不得告訐之類. 葉子昂催稅, 只約民間逐限納錢上州, 縣不留錢.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112:39 有一朋友作宰, 通監司書, 先說無限道理. 陳公亮作帥, 謂之曰: “若要理會職事, 且不須此迂闊.” 某以爲名言.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112:40 前輩說話可法. 某嘗見吳公路云: “他作縣, 不敢作旬假. 一日假, 則積下一日事, 到底自家用做, 轉添得繁劇, 則多粗率不子細, 豈不害事?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41 謂李思永曰: “衡陽訟牒如何?” 思永曰: “無根之訟甚多.” 先生曰: “與他硏窮道理, 分別是非曲直, 自然訟少. 若厭其多, 不與分別, 愈見事多.” 蓋卿(65때).
  •  112:42 問德粹: “婺源旱如何?” 滕答云云. 先生曰: “最有一件事, 是今日大弊, 旱則申雨, 檢荒則云熟, 火燒民家則減數奏. 到處如此?” 可學(62때).
  •  112:43 某人爲太守, 當見客日分, 先見過客, 方接同官及寄居賓. 人問其故. 曰: “同官有稟議待商量區處, 頗費時節. 過客多是略見卽行, 若停軋在後, 恐妨行色.” 此事可法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44 朝廷設敎官一件, 大未是. 後生爲敎官, 便做大了. 只歷一兩任敎官, 便都不了世事. 須是不拘科甲, 到五十方可爲之; 不然, 亦須四十五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12:45 律: 主簿管押一縣簿, 凡事盡與之知; 錄事錄一郡事, 太守有事, 許知錄奏聞. 謂之“知錄”者, 以官稍大, 如今知縣之類. 揚(54-6때).
  •  112:46 官無大小, 凡事只是一箇公. 若公時, 做得來也精采. 便若小官, 人也望風畏服. 若不公, 便是宰相, 做來做去, 也只得箇沒下梢. 與立(63때).
  •  112:47 今之仕宦不能盡心盡職者, 是無那“先其事而後其食”底心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112:48 嘗歎州縣官碌碌, 民無所告訴. 兼民情難知, 耳目難得其人, 看來如何明察, 亦多有不知者. 以此觀之, 若是見得分明決斷時, 豈可使有毫髮不盡? 又歎云: “民情難知如此, 只是將甚麽人爲耳目之寄?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49 如看道理, 辨是非, 又須是自高一著, 方判決得別人說話. 如堂上之人, 方能看堂下之人. 若身在堂下, 如何看見子細? 又如今兩人冢炒, 自家要去決斷他, 須是自家高得他. 若與他相似, 也斷他不得, 況又不如他. 李雖不與熟, 嘗於其見先人時望見之, 先人稱其人有才略. 因云: “今做官人, 幾時箇箇是闒冗人? 多是要立作向上. 那箇不說道先著馭吏? 少間無有不拱手聽命於吏者, 這只是自家不見得道理, 事來都區處不下. 吏人弄得慣熟, 卻見得高於他, 只得委任之.” 又云: “如圍棋一般: 兩人初著, 那箇不要勝? 誰肯去就死地自做活計? 這只是見不高, 無柰何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50 胡致堂言: “吏人, 不可使他知我有恤他之意.” 此說極好. 又曰: “此已是恤他不可恤. 小處可恤, 大處不可恤.” 又曰: “三五十錢底可恤, 若有人來理會, 亦須治他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112:51 某與諸公說, 下梢去仕宦, 不可不知. 須是有旁通歷, 逐日公事, 開項逐一記, 了卽勾之. 未了, 須理會敎了, 方不廢事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52 當官文書簿曆, 須逐日結押, 不可拖下. 僩(69이후).
  •  112:53 前輩檢驗皆有書, 當官者不可不知. <極多樣.> 僩(69이후).
  •  112:54 因民戶計較, 沮撓社倉倉官, 而知縣不恤, 曰: “此事從來是官吏見這些米不歸於官吏, 所以皆欲沮壞其事. 今若不存官倉, 數年之間, 立便敗壞. 雖二十來年之功, 俱爲無益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55 “人居官要應副親戚, 非理做事. 只說道囑託所得貨賄, 親戚受之. 這是甚麽底事, 敢胡亂做?” 因說: “吳公路爲本路憲, 崇安宰上世與之有契, 在邑恣行, 無所不至. 有訴於吳, 其罪甚衆. 只謂其上世有恩於我, 我今居官, 終不成以法相繩, 遂寬釋訟者遣之. 斯人益肆其暴虐, 邑民皆無所告訴. 看來固當不忘上世之恩, 若以私恩一向廢法, 又如何當官? 漢武帝不以隆慮公主之故而赦其子. 昭平君雖其初以金錢豫贖其死罪, 後竟付之法. 云: ‘法令者, 先帝之所造也. 柰何以弟故廢先帝法, 吾何面目入高廟乎?’ 東方朔上壽曰: ‘臣聞聖主爲政, 賞不避仇讎, 誅不擇骨肉. 書曰: “不偏不黨, 王道蕩蕩.” 此二帝三王之所重也. 陛下行之, 天下幸甚?’ 夫‘天討有罪’, 是大小大事? 豈可以私廢?” 直卿云: “若是吳憲待崇安宰, 雖當一付之法, 還亦有少委曲否?” 曰: “如恩舊在部屬, 未欲一寘于法, 亦須令尋醫去可也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112:56 爲稅官, 若是父兄宗族舟船過, 只得稟白州府, 請別委官檢稅, 豈可直拔放去? 所以祖宗立法, 許相迴避. 又曰: “臨事須是分毫莫放過. 如某當官, 或有一相識親戚之類, 如此越用分明, 不肯放過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112:57 或欲圖神綱厚賞者. 曰: “譬如一盤珍饌, 五人在坐, 我愛喫, 那四人亦都愛喫. 我伸手去拏, 那四人亦伸手去拏, 未必果誰得之. 能恁地思量, 便自不去圖. 古者權謀之士, 雖千萬人所欲得底, 他也有計術去必得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112:58 過到溫陵回, 以所聞岳侯對高廟“天下未太平”之問, 云: “文臣不愛錢, 武臣不惜命, 天下當太平”, 告之先生之前. 只笑云: “後來武官也愛錢?” 過(65이후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