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41 논어23 論語二十三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一

  •   論語二十三
  • ∞∞∞∞顔淵篇上
  • ∞∞∞∞ 顔淵問仁章
  •  41:1 顔子生平, 只是受用“克己復禮”四箇字. <不遷, 不貳. 三月不違. 不改其樂.>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2 顔子克己, 如紅爐上一點雪!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3 “克己復禮”, 間不容髮. 無私便是仁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4 “克己復禮”, 如通溝渠壅塞; 仁乃水流也. 可學(62때).
  •  41:5 “克己復禮”, “如火烈烈, 則莫我敢遏”! 若海(道夫-60이후-아들).
  •  41:6 克己亦別無巧法, 譬如孤軍猝遇强敵, 只得盡力舍死向前而已, 尙何問哉! 謨(50이후).
  •  41:7 龔郯伯說: “克去己私後, 卻方復禮.” 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一如將水去救火相似. 又似一件事, 又似兩件事.” 時擧(64이후). 植同.
  •  41:8 克己, 則禮自復; 閑邪, 則誠自存. 非克己外別有復禮, 閑邪外別有存誠. 賀孫(62이후). <此非定說.>
  •  41:9 “克己復禮”. 所以言禮者, 謂有規矩則防範自嚴, 更不透漏. 必大(59-60때).
  •  41:10 “克己復禮爲仁”, 與“可以爲仁矣”之“爲”, 如“謂之”相似; 與“孝弟爲仁之本”, “爲仁由己”之“爲”不同. 節(64이후).
  •  41:11 一於禮之謂仁. 只是仁在內, 爲人欲所蔽, 如一重膜遮了. 克去己私, 復禮乃見仁. 仁·禮非是二物. 可學(62때).
  •  41:12 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‘如見大賓’之時, 指何者爲仁?” 曰: “存得心之本體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41:13 因說克己, 或曰: “若是人欲則易見. 但恐自說是天理處, 卻是人欲, 所以爲難.” 曰: “固是如此. 且從易見底克去, 又卻理會難見底. 如剝百合, 須去了一重, 方始去那第二重. 今且將‘義利’兩字分箇界限, 緊緊走從這邊來. 其間細碎工夫, 又一面理會. 如做屋柱一般, 且去了一重粗皮, 又慢慢出細. 今人不曾做得第一重, 便要做第二重工夫去. 如中庸說‘戒愼乎其所不睹, 恐懼乎其所不聞. 莫見乎隱, 莫顯乎微, 故君子愼其獨’. 此是尋常工夫都做了, 故又說出向上一層工夫, 以見義理之無窮耳. 不成‘十目所視, 十手所指’處不愼, 便只去愼獨! 無此理也.” 雉(미상).
  •  41:14 元翰問: “克去己私, 最是難事. 如今且於日用間每事尋箇是處. 只就心上驗之, 覺得是時, 此心便安. 此莫是仁否?” 曰: “此又似說義, 卻未見得仁. 又況做事只要靠著心. 但恐己私未克時, 此心亦有時解錯認了. 不若日用間只就事上子細思量體認, 那箇是天理, 那箇是人欲. 著力除去了私底, 不要做, 一味就理上去做, 次第漸漸見得, 道理自然純熟, 仁亦可見. 且如聖賢千言萬語雖不同, 都只是說這道理. 且將聖賢說底看, 一句如此說, 一句如彼說, 逐句把來湊看, 次第合得, 都是這道理.” 或說: “如今一等非理事, 固不敢做. 只在書院中時, 亦自有一般私意難識. 所謂‘孜孜爲善, 孜孜爲利’, 於善利之中, 卻解錯認.” 曰: “且做得一重, 又做一重, 大槪且要得界限分明.” 遂以手畫扇中間云: “這一邊是善, 這一邊是利. 認得善利底界限了, 又卻就這一邊體認纖悉不是處克將去. 聖人所以下箇‘克’字, 譬如相殺相似, 定要克勝得他! 大率克己工夫, 是自著力做底事, 與他人殊不相干. 緊緊閉門, 自就身上子細體認, 覺得才有私意, 便克去, 故曰: ‘爲仁由己, 而由人乎哉! ’夫子說得大段分曉. 呂與叔克己銘卻有病. 他說須於與物相對時克. 若此, 則是倂物亦克也. 己私可克, 物如何克得去! 己私是自家身上事, 與物未相干在.” 明作(63이후).
  •  41:15 林安卿問: “克復工夫, 全在‘克’字上. 蓋是就發動處克將去, 必因有動, 而後天理·人欲之幾始分, 方知所決擇而用力也.” 曰: “如此, 則未動以前不消得用力, 只消動處用力便得. 如此得否? 且更子細.” 次早問: “看得如何?” 林擧注中程子所言“‘克己復禮’乾道, 主敬行恕坤道”爲對. 曰: “這箇也只是微有些如此分. 若論敬, 則自是徹頭徹尾要底. 如公昨夜之說, 只是發動方用克, 則未發時, 不成只在這裏打瞌睡懞憧, 等有私欲來時, 旋捉來克! 如此得否?” 又曰: “若待發見而後克, 不亦晩乎! 發時固是用克, 未發時也須致其精明, 如烈火之不可犯, 始得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41:16 或問: “克己之私有三: 氣稟, 耳目鼻口之欲, 及人我是也. 不知那箇是夫子所指者?” : 曰“三者皆在裏. 然非禮勿視聽言動, 則耳目口鼻之欲較多.” 又問: “‘克者, 勝也’, 不如以克訓治較穩.” 曰: “治字緩了. 且如捱得一分, 也是治; 捱得二分, 也是治. 勝, 便是打疊殺了他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41:17 或曰: “克己, 是勝己之私之謂克否?” 曰: “然.” 曰: “如何知得是私後克將去?” 曰: “隨其所知者, 漸漸克去.” 或曰: “南軒作克己齋銘, 不取子雲之說, 如何?” 曰: “不知南軒何故如此說. 恐只是一時信筆寫將去, 殊欠商量.” 曰: “聞學中今已開石.” 曰: “悔不及矣!” 去僞(46때).
  •  41:18 “‘克己復禮’, 不可將‘理’字來訓‘禮’字. 克去己私, 固卽能復天理. 不成克己後, 便都沒事. 惟是克去己私了, 到這裏恰好著精細底工夫, 故必又復禮, 方是仁. 聖人卻不只說克己爲仁, 須說‘克己復禮爲仁’. 見得禮, 便事事有箇自然底規矩準則.”
  •  41:19 “克己, 須著復於禮”. 賀孫問: “非天理, 便是人欲. 克盡人欲, 便是天理. 如何卻說克己了, 又須著復於禮?” 曰: “固是克了己便是理. 然亦有但知克己而不能復於禮, 故聖人對說在這裏. 卻不只道‘克己爲仁’, 須著箇‘復禮’, 庶幾不失其則. 下文云: ‘非禮勿視, 非禮勿聽, 非禮勿言, 非禮勿動. ’緣本來只有此禮, 所以克己是要得復此禮. 若是佛家, 儘有能克己者, 雖謂之無己私可也, 然卻不曾復得禮也. 聖人之敎, 所以以復禮爲主. 若但知克己, 則下梢必墮於空寂, 如釋氏之爲矣.” 亞夫又問. 曰: “如‘坐如尸, 立如齊’, 此是理; 如箕踞跛倚, 此是非理. 去其箕踞跛倚, 宜若便是理. 然未能‘如尸如齊’, 尙是己私.” 賀孫(62이후). <此下三條, 疑聞同錄異, 而植錄尤詳.>
  •  41:20 亞夫問“克己復禮”章. 曰: “今人但說克己, 更不說復禮. 夫子言非禮勿視聽言動, 卽是‘克己復禮’之目也. 顔子會問, 夫子會答, 答得來包括得盡. ‘己’字與‘禮’字正相對說. 禮, 便有規矩準繩. 且以坐立言之; 己便是箕踞, 禮便是‘坐如尸’; 己便是跛倚, 禮便是‘立如齊’. 但如此看便見.” 又曰: “克己是大做工夫, 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. 克己便能復禮, 步步皆合規矩準繩; 非是克己之外, 別有復禮工夫也. 釋氏之學, 只是克己, 更無復禮工夫, 所以不中節文, 便至以君臣爲父子, 父子爲君臣, 一齊亂了. 吾儒克己便復禮, 見得工夫精細. 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擧. 下面四箇‘勿’字, 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爲準也. ‘克己復禮’, 便是捉得病根, 對證下藥. 仲弓主敬行恕, 是且涵養將去, 是非猶未定. 涵養得到, 一步又進一步, 方添得許多見識. ‘克己復禮’, 便剛決克除將去.” 南升(64때).
  •  41:21 亞夫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疑若克己後便已是仁, 不知復禮還又是一重工夫否?” 曰: “己與禮對立. 克去己後, 必復於禮, 然後爲仁. 若克去己私便無一事, 則克之後, 須落空去了. 且如坐當如尸, 立當如齊, 此禮也. 坐而倨傲, 立而跛倚, 此己私也. 克去己私, 則不容倨傲而跛倚; 然必使之如尸如齊, 方合禮也. 故克己者必須復此身於規矩準繩之中, 乃所以爲仁也.” 又問: “若以禮與己對看, 當從禮說去. 禮者, 天理之節文, 起居動作, 莫非天理. 起居動作之間, 莫不渾全是禮, 則是仁. 若皆不合節文, 便都是私意, 不可謂仁.” 曰: “不必皆不合節文. 但才有一處不合節文, 便是欠闕. 若克去己私, 而安頓不著, 便是不入他腔窠. 且如父子自是父子之禮, 君臣自是君臣之禮. 若把君臣做父子, 父子做君臣, 便不是禮.” 又問“克己復禮”與“主敬行恕”之別. 曰: “仲弓方始是養在這裏, 中間未見得如何. 顔子‘克己復禮’, 便規模大, 精粗本末, 一齊該貫在這裏.” 又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如何分精粗?” 曰: “若以克去己私言之, 便克己是精底工夫, 到禮之節文有所欠闕, 便是粗者未盡. 然克己又只是克去私意, 若未能有細密工夫, 一一入他規矩準繩之中, 便未是復禮. 如此, 則復禮卻乃是精處.” 時擧因問: “夜來先生謂‘坐如尸, 立如齊’是禮, 倨傲跛倚是己. 有知倨傲跛倚爲非禮而克之, 然乃未能‘如尸如齊’者, 便是雖已克己而未能復禮也.” 曰: “跛倚倨傲, 亦未必盡是私意, 亦有性自坦率者. 伊川所謂‘人雖無邪心, 苟不合正理, 乃邪心也’. 佛氏之學, 超出世故, 無足以累其心, 不可謂之有私意. 然只見他空底, 不見實理, 所以都無規矩準繩.” 曰: “佛氏雖無私意, 然源頭是自私其身, 便是有箇大私意了.” 曰: “他初間也未便盡是私意, 但只是見得偏了.” 時擧曰: “先生向所作克齋記云: ‘克己者, 所以復禮; 非克己之外, 別有所謂復禮之功. ’是如何?” 曰: “便是當時也說得忒快了. 明道謂: ‘克己則私心去, 自能復禮; 雖不學禮文, 而禮意已得. ’如此等語, 也說忒高了. 孔子說‘克己復禮’, 便都是實.” 曰: “如此, 則‘克己復禮’, 分明是兩節工夫.” 曰: “也不用做兩節看. 但不會做工夫底, 克己了, 猶未能復禮; 會做工夫底, 才克己, 便復禮也.” 先生因言: “學者讀書, 須要體認. 靜時要體認得親切; 動時要別白得分明. 如此讀書, 方爲有益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22 㬊淵問“克己復禮”. 曰: “人只有天理·人欲兩途, 不是天理, 便是人欲. 卽無不屬天理, 又不屬人欲底一節. 且如‘坐如尸’是天理, 跛倚是人欲. 克去跛倚而未能如尸, 卽是克得未盡; 卻不是未能如尸之時, 不係人欲也. 須是立箇界限, 將那未能復禮時底都把做人欲斷定.” 先生又曰: “禮是自家本有底, 所以說箇‘復’, 不是待克了己, 方去復禮. 克得那一分人欲去, 便復得這一分天理來; 克得那二分己去, 便復得這二分禮來. 且如箕踞非禮, 自家克去箕踞, 稍稍端坐, 雖未能如尸, 便復得這些箇來.” 又問: “如磨昏鏡相似, 磨得一分塵埃去, 復得一分明.” 曰: “便是如此. 然而世間卻有能克己而不能復禮者, 佛老是也. 佛老不可謂之有私欲. 只是他元無這禮, 克己私了, 卻空蕩蕩地. 他是見得這理元不是當. 克己了, 無歸著處.” 又問: “所以喚做禮, 而不謂之理者, 莫是禮便是實了, 有準則, 有著實處?” 曰: “只說理, 卻空去了. 這箇禮, 是那天理節文, 敎人有準則處. 佛老只爲元無這禮, 克來克去, 空了. 只如曾點見處, 便見這意思.” 又問: “曾點見得了, 若能如顔子實做工夫去, 如何?” 曰: “曾點與顔子見處不同: 曾點只是見他精英底, 卻不見那粗底. 顔子天資高, 精粗本末一時見得透了, 便知得道合恁地下學上達去. 只是被他一時見透, 所以恁做將去. 曾點但只見得這向上底道理, 所以胸中自在受用處從容.” 因問: “曾點資質, 莫是與顔子相反?” 曰: “不是與顔子相反, 卻與曾參相反. 他父子間爲學大不同. 曾參是逐些子推將去, 曾點是只見他向上底了, 便不肯做.” 又問: “子路若達‘爲國以禮’道理, 如何便是這氣象?” 曰“若達時, 事事都見得是自然底天理. 旣是天理, 無許多費力生受.” 又問: “子路就使達得, 卻只是事爲之末, 如何比得這箇?” 曰“理會得這道理, 雖事爲之末, 亦是道理. ‘暮春者, 春服旣成’, 何嘗不是事爲來.” 又問: “三子皆事爲之末, 何故子路達得便是這氣象?” 曰: “子路才氣去得, 他雖粗暴些, 纔理會這道理, 便就這箇‘比及三年, 可使有勇且知方’上面, 卻是這箇氣象. 求赤二子雖似謹細, 卻只是安排來底, 又更是他才氣小了. 子路是甚麽樣才氣!” 先生又曰: “曾點之學, 無聖人爲之依歸, 便是佛老去. 如琴張曾皙, 已做出這般事來.” 又曰: “其克己, 往往吾儒之所不及, 但只他無那禮可復.” 㬊再擧“未能至於復禮以前, 皆是己私未盡克去”. 曰: “這是旋克將去.” 㬊因說: “夜來說‘浴乎沂’等數句, 意在言外. 本爲見得此數句, 只是見得曾點受用自在處, 卻不曾見得曾點見那道理處. 須當分明先從這數句上體究出曾點所以如此灑落, 因箇甚麽.” 曰: “這數句, 只是見得曾點從容自在處, 見得道理處卻不在此, 然而卻當就這看出來.” 又曰: “只爲三子見得低了, 曾點恁地說出來, 夫子所以與之. 然而終不似說顔子時. 說他只說是狂者, 正爲只見得如此, 做來卻不恁地.” 又曰: “‘爲國以禮’之‘禮’, 卻不只是繁文末節.” 㬊問: “莫便是那‘克己復禮’之‘禮’?” 曰: “禮是那天地自然之理. 理會得時, 繁文末節皆在其中. ‘禮儀三百, 威儀三千’, 卻只是這箇道理. 千條萬緖, 貫通來只是一箇道理. 夫子所以說‘吾道一以貫之’, 曾子曰‘忠恕而已矣’, 是也. 蓋爲道理出來處, 只是一源. 散見事物, 都是一箇物事做出底. 一草一木, 與他夏葛冬裘, 渴飮飢食, 君臣父子, 禮樂器數, 都是天理流行, 活潑潑地. 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來! 見得透徹後, 都是天理. 理會不得, 則一事各自是一事, 一物各自是一物, 草木各自是草木, 不干自己事. 倒是莊老有這般說話. 莊子云: ‘言而足, 則終日言而盡道; 言而不足, 則終日言而盡物.’” 㬊因問: “這‘禮’字恁地重看?” 曰: “只是這箇道理, 有說得開朗底, 有說得細密底. ‘復禮’之‘禮’, 說得較細密. ‘博文·約禮’, ‘知崇·禮卑’, ‘禮’字都說得細密. 知崇是見得開朗, 禮卑是要確守得底.” 又曰: “早間與亞夫說得那‘克己復禮’, 是克己便是復禮, 不是克己了, 方待復禮, 不是做兩截工夫. 就這裏克將去, 這上面便復得來. 明道說那‘克己則私心去, 自能復禮; 雖不學禮文, 而禮意已得’. 這箇說得不相似.” 又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是合掌說底.” 植(64때).
  •  41:23 孔子告顔淵, 只說“克己復禮”, 若是克得己, 復得禮, 便自見仁分曉. 如往長安, 元不曾說與長安有甚物事如何. 但向說向西去, 少間他到長安, 自見得.”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41:24 因論“克己復禮”, 洽歎曰: “爲學之艱, 未有如私欲之難克也!” 先生曰: “有奈他不何時, 有與他做一片時.” 洽(58·64때). <謙之錄云: “有言私欲難去. 曰: ‘難. 有時忘了他, 有時便與他爲一片了!’” >
  •  41:25 非禮卽己, 克己便復禮. “克己復禮”, 便是仁. “天下歸仁”, 天下以仁歸之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41:26 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卽仁乎?” 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當下便是仁, 非復禮之外別有仁也. 此間不容髮. 無私便是仁, 所以謂‘一日克己復禮, 天下歸仁’. 若眞箇一日打倂得淨潔, 便是仁. 如昨日病, 今日愈, 便不是病.” 伯羽(61때).
  •  41:27 一日“克己復禮”, 則一日“天下歸仁”; 二日“克己復禮”, 則二日“天下歸仁”.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41:28 或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’, 使天下於此皆稱其仁.” 又問: “一日之間, 安能如此?” 曰: “非是一日便能如此, 只是有此理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41:29 或問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’, 天下何故以仁與之?” 曰: “今一日克己復禮, 天下人來點檢他, 一日內都是仁底事, 則天下都以仁與之; 一月能克己復禮, 天下人來點檢他, 一月內都無不仁底事, 則一月以仁與之. 若今日如此, 明日不如此, 便不會以仁與之也.” 銖(67이후).
  •  41:30 問: “‘一日克己, 天下歸仁. ’若是聖人, 固無可克; 其餘則雖是大賢, 亦須著工夫. 如何一日之間便能如此? 雖顔子亦須從事於‘四勿’.” 曰: “若是果能‘克己復禮’了, 自然能如此. 呂氏曰: ‘一日有是心, 則一日有是德.’” 廣(65이후).
  •  41:31 因問“一日克己復禮”, 曰: “呂氏說得兩句最好云: ‘一日有是心, 則一日有是德. ’蓋一日眞箇能克己復禮, 則天下之人須道我這箇是仁, 始得. 若一日之內事事皆仁, 安得天下不以仁歸之!” 雉(미상). <祖道錄云: “事事皆仁, 故曰‘天下歸仁’.”>
  •  41:32 “一日存此心, 則一日有此德”. “一日克己復禮, 天下歸仁”, 不是恁地略用工夫, 便一日自能如此, 須是積工夫到這裏. 若道是“一日克己復禮”, 天下便一向歸其仁, 也不得. 若“一日克己復禮”, 則天下歸其仁; 明日若不“克己復禮”, 天下又不歸仁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33 問: “‘天下歸仁’, 先生言一日能‘克己復禮’, 天下皆以仁之名歸之, 與前說不同, 何也?” 曰: “所以‘克己復禮’者, 是先有爲仁之實, 而後人以仁之名歸之也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41:34 問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’, 如何使天下便能歸仁?” 曰: “若眞能一日‘克己復禮’, 則天下有歸仁之理. 這處亦如‘在家無怨, 在邦無怨’意思. ‘在家無怨’, 一家歸其仁; ‘在邦無怨’, 一邦歸其仁. 就仲弓告, 止於邦家. 顔子體段如此, 便以其極處告之.” 又曰: “歸, 猶歸重之意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41:35 問“克己復禮爲仁”. 曰: “克去己私, 復此天理, 便是仁. 只‘克己復禮’, 如以刀割物. 刀是自己刀, 就此便割物, 不須更借別人刀也. ‘天下歸仁’, 天下之人以仁稱之也. 解釋經義, 須是實歷其事, 方見著實. 如說‘反身而誠, 樂莫大焉’, 所謂誠者, 必須實能盡得此理. 仁義禮智, 無一些欠闕他底, 如何不樂! 旣無實得, 樂自何而生? 天下歸仁之義, 亦類此. 旣能‘克己復禮’, 豈更有人以不仁見稱之理?” 謨(50이후).
  •  41:36 或問“‘克己復禮’, 則事事皆仁”. 曰: “人能克己, 則日間所行, 事事皆無私意而合天理耳.”
  •  41:37 問: “顔淵問仁, 孔子對以‘克己復禮’. 顔淵請問其目, 則對以‘非禮勿視聽言動’. 看得用力只在‘勿’字上.” 曰: “亦須是要睹當得是禮與非禮.” 文蔚(59이후).
  •  41:38 “‘非禮勿視’, 說文謂‘勿’字似旗脚. 此旗一麾, 三軍盡退, 工夫只在‘勿’字上. 纔見非禮來, 則以‘勿’字禁止之; 纔禁止, 便克己; 纔克去, 便能復禮.” 又云: “顔子力量大, 聖人便就他一刀截斷. 若仲弓, 則是閉門自守, 不放賊入來底, 然敬恕上更好做工夫.” 明作(63이후).
  •  41:39 或問“非禮勿視聽言動”. 曰: “目不視邪色, 耳不聽淫聲, 如此類工夫卻易. ‘視遠惟明’, 才不遠, 便是不明; ‘聽德惟聰’, 才非德, 便是不聰, 如此類工夫卻難. 視聽言動, 但有些箇不循道理處, 便是非禮.”
  •  41:40 “非禮勿視, 勿聽”, “姦聲亂色, 不留聰明; 淫樂慝禮, 不接心術”. 非是耳無所聞, 目無所視. 㝢(61이후).
  •  41:41 元翰問: “非禮勿視聽言動, 看來都在視上.” 曰: “不專在視上, 然聽亦自不好. 只緣先有視聽, 便引惹得言動, 所以先說視聽, 後說言動. 佛家所謂視聽, 甚無道理. 且謂物雖視前, 我元不曾視, 與我自不相干. 如此, 卻是將眼光逐流入鬧可也. 聽亦然, 天下豈有此理!” 坐間擧佛書亦有克己底說話. 先生曰: “所以不可行者, 卻無‘復禮’一段事. 旣克己, 若不復禮, 如何得? 東坡說‘思無邪’, 有數語極好, 他說: ‘纔有思, 便有邪; 無思時, 又只如死灰. 卻要得無思時不如死灰, 有思時卻不邪.’” 明作(63이후).
  •  41:42 敬之問: “上面‘克己復禮’, 是要克盡己私; 下面‘四勿’, 是嚴立禁制, 使之用力.” 曰: “此一章, 聖人說只是要他‘克己復禮’. ‘一日克己復禮, 則天下歸仁’, 是言‘克己復禮’之效. ‘爲仁由己, 而由人乎哉’! 是言‘克己復禮’工夫處, 在我而不在人. 下面‘請問其目’, 則是顔子更欲聖人詳言之耳. 蓋‘非禮勿視’, 便是要在視上‘克己復禮’; ‘非禮勿聽’, 是要在聽上‘克己復禮’; ‘非禮勿言’, 是要在言上克己復禮; ‘非禮勿動’, 是要在動上克己復禮. 前後反復, 只說這四箇字. 若如公說, 卻是把做兩截意思看了!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43 問: “顔淵問仁, 子曰非禮勿視聽言動. 嘗見南軒云: ‘“勿”字雖是禁止之辭, 然中須要有主宰, 始得. 不然, 則將見禁止於西, 而生於東; 禁止於此, 而發於彼, 蓋有力不暇給者矣. 主宰云何? 敬而已矣.’” 先生曰: “不須更添字, 又是兩沓了.” 先生問祖道曰: “公見南軒如何?” 曰: “初學小生, 何足以窺大賢君子!” 曰: “試一言之.” 曰: “南軒大本完具, 資稟粹然, 卻恐玩索處更欠精密.” 曰: “未可如此議之. 某嘗論‘未發之謂“中”’字, 以爲在中之義, 南軒深以爲不然. 及某再書論之, 書未至, 而南軒遣書來, 以爲是. 南軒見識純粹, 踐行誠實, 使人望而敬畏之, 某不及也.” 祖道(68때).
  •  41:44 問: “顔淵, 孔子未告以‘克己復禮’, 當如何用工夫?” 曰: “如‘博我以文, 約我以禮’等, 可見.” 又問云云. 曰: “只消就‘克己復禮’上理會便了, 只管如此說甚麽!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45 問: “論語顔淵問仁, 與問爲邦, 畢竟先是問仁, 先是問爲邦?” 曰: “看他自是有這‘克己復禮’底工夫後, 方做得那四代禮樂底事業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41:46 “顔子聞‘克己復禮’, 又問其目, 直是詳審. 曾子一唯悟道, 直是直截. 如何?” 曰: “顔子資質固高於曾子. 顔子問目卻是初學時; 曾子一唯, 年老成熟時也.” 謨(50이후).
  •  41:47 人須會問始得. <砥錄作“學須善”.> 聖門顔子也是會問. 他問仁, 曰: “克己復禮爲仁.” 聖人恁地答他. 若今人到這裏, 須問如何謂之克己, 如何謂之復禮. 顔子但言請問其目. 到聖人答他“非禮勿視, 非禮勿聽, 非禮勿言, 非禮勿動”, 他更不再問非禮是如何, 勿視是如何, 勿聽是如何, 勿言·勿動又是如何, 但言“回雖不敏, 請事斯語矣”. 這是箇答問底樣子. 到司馬牛問得便乖. 聖人答他問仁處, 他說: “‘其言也訒’, 斯謂之仁矣乎?” 他心都向外去, 未必將來做切己工夫, 所以問得如此. 又謂“‘不憂不懼’, 斯謂之君子矣乎?” 恰似要與聖人相拗底說話. <砥錄云: “卻不向裏思量, 只管問出外來. 正明道所謂‘塔前說塔’也.”> 這處亦是箇不會問樣子. 㝢(61이후).
  •  41:48 孔門弟子如“仁”字“義”字之說, 已各各自曉得文義. 但看答問中不曾問道如何是仁, 只問如何行仁; 夫子答之, 亦不曾說如何是仁, 只說道如何可以至仁. 如顔子之問, 孔子答以“克己復禮”; 仲弓之問, 孔子答以“出門如見大賓, 使民如承大祭, 己所不欲, 勿施於人”; 司馬牛之問, 孔子答以“仁者其言也訒”; 樊遲之問, 孔子答以“居處恭, 執事敬, 與人忠”. 想是“仁”字都自解理會得, 但要如何做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49 國秀問: “聖人言仁處, 如‘克己復禮’一句, 最是言得仁之全體否?” 曰: “聖人告人, 如‘居處恭, 執事敬, 與人忠’之類, 無非言仁. 若見得時, 則何處不是全體? 何嘗見有半體底仁! 但‘克己復禮’一句, 卻尤親切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50 曹問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’, 便是仁否?” 曰: “今日‘克己復禮’, 是今日事; 明日‘克己復禮’, 是明日事. ‘克己復禮’有幾多工夫在, 須日日用工. 聖人告顔淵如此, 告仲弓如此, 告樊遲, 又曰: ‘居處恭, 執事敬, 與人忠. ’各隨人說出來, 須著究竟. 然大槪則一聖人之意, 千頭萬緖, 終歸一理.”
  •  41:51 林正卿問: “夫子答顔淵‘克己復禮爲仁’之問, 說得細密. 若其他弟子問, 多是大綱說, 如語仲弓以‘己所不欲, 勿施於人’之類.” 先生大不然之, 曰: “以某觀之, 夫子答群弟子卻是細密, 答顔子者卻是大綱. 蓋顔子純粹, 無許多病痛, 所以大綱告之. 至於‘請問其目’答以‘四勿’, 亦是大綱說. 使答其他弟子者如此, 必無入頭處. 如答司馬牛以‘其言也訒’, 是隨其病處使之做工夫. 若能訒言, 卽牛之‘克己復禮’也. 至於答樊遲, 答仲弓之類, 由其言以行之, 皆‘克己復禮’之功也.”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41:52 或問: “仁之全體, 在克己上?” 曰: “若論全體, 是處可見. 且如‘其言也訒’, 若於此理會得透徹, 亦見得全體. 須是知得那親切處. 如‘求生以害仁, 殺身以成仁’, 須理會得害箇甚麽, 成箇甚麽.” 趙師夏云: “莫只要不失這道理, 而滿足此心?” 先生曰: “如‘求生以害仁’, 言身雖生, 已是傷壞了這箇心; ‘殺身以成仁’, 身雖死, 這箇心卻自完全得在.”
  •  41:53 孔子告顔子以“克己復禮”, 語雖切, 看見不似告樊遲“居處恭, 執事敬, 與人忠”, 更詳細. 蓋爲樊遲未會見得箇己是甚, 禮是甚, 只分曉說敎恁地做去. 顔子便理會得, 只未敢便領略, 卻問其目. 待說得上下周匝了, 方承當去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54 子壽言: “孔子答群弟子所問, 隨其材答之, 不使聞其不能行之說, 故所成就多. 如‘克己復禮爲仁’, 唯以分付與顔子, 其餘弟子不得與聞也. 今敎學者, 說著便令‘克己復禮’, 幾乎以顔子望之矣! 今釋子接人, 猶能分上中下三根, 云: ‘我則隨其根器接之. ’吾輩卻無這箇.” 先生曰: “此說固是. 如克己之說, 卻緣衆人皆有此病, 須克之乃可進; 使肯相從, 卻不誤他錯行了路. 今若敎他釋子輩來相問, 吾人使之‘克己復禮’, 他還相從否?” 子壽云: “他不從矣.” 曰: “然則彼所謂根器接人者, 又如何見得是與不是? 解后卻錯了, 不可知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41:55 或問顔子“克己復禮”. 曰: “公且未要理會顔子如何‘克己復禮’, 且要理會自家身己如何須著‘克己復禮’. 這也有時須曾思量到這裏, 顔子如何若死要‘克己復禮’? 自家如何不要‘克己復禮’? 如今說時, 也自說得儘通, 只是不曾關自家事. 也有被別人只管說, 說來說去, 無奈何去克己, 少間又忘了. 這裏須思量顔子如何心肯意肯要‘克己復禮’? 自家因何不心肯意肯去‘克己復禮’. 這處須有病根, 先要理會這路頭, 方好理會所以克之之方. 須是識得這病處, 須是見得些小功名利達眞箇是輕, ‘克己復禮’事眞箇是重! 眞箇是不恁地不得!”
  •  41:56 梁謙問“克己復禮”. 曰: “莫問顔子‘克己復禮’, 且就自家己身上說. 顔子當時卻不解做別事, 只恁地‘克己復禮’作甚? 顔子聞一知十, 又不是箇不聰明底人. 而今須是獨自做工夫, 說要自家己身見得. 便如上蔡聞程先生之言, 自然面赤汗流. 卻是見得他從前不是處, 而今卻能遷善改過, 這箇便是透處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41:57 問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, 天下歸仁. ’向來徐誠叟說, 此是克己工夫積習有素, 到得一日果能‘克己復禮’, 然後‘天下歸仁’. 如何?” 曰: “不必如此說, 只是一日用其力之意.” 問: “有人一日之中‘克己復禮’, 安得天下便歸仁?” 曰: “只爲不曾‘克己復禮’. ‘一日克己復禮’, 卽便有一日之仁. 顔子‘三月不違仁’, 只是‘拳拳服膺而弗失’. ‘惟聖罔念作狂, 惟狂克念作聖’. 今日克念, 卽可作聖; 明日罔念, 卽爲狂矣.” 曰: “到顔子地位, 其德已成, 恐不如此.” 曰: “顔子亦只是‘有不善未嘗不知, 知之未嘗復行’. 除是夫子‘七十而從心所欲, 不踰矩’, 方可說此.”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41:58 問: “顔子已是知非禮人, 如何聖人更恁地向他說?” 曰: “也只得恁地做.” 榦(미상).
  •  41:59 黃達才問: “顔子如何尙要克己?” 先生厲聲曰: “公而今去何處勘驗他不用克己! 旣是夫子與他說時, 便是他要這箇工夫, 卻如何硬道他不用克己! 這只是公那象山先生好恁地說道, ‘顔子不似他人樣有偏處; 要克, 只是心有所思’, 便不是了. 嘗見他與某人一書說道: ‘才是要克己時, 便不是了. ’這正是禪家之說, 如杲老說‘不可說, 不可思’之類. 他說到那險處時, 又卻不說破, 卻又將那虛處說起來. 如某所說克己, 便是說外障; 如他說, 是說裏障. 他所以嫌某時, 只緣是某捉著他緊處. 別人不曉禪, 便被他謾; 某卻曉得禪, 所以被某看破了. 夫子分明說: ‘非禮勿視, 非禮勿聽, 非禮勿言, 非禮勿動. ’顔子分明是‘請事斯語’, 卻如何恁地說得?” 又問: “上蔡‘先從偏處克將去’, 其說如何?” 曰: “也不特恁地. 夫子說非禮勿視聽言動, 便盡包得了. 如偏底固是要克, 也有不偏而事爲有不穩當底, 也當克. 且如偏於嚴, 克而就寬, 那寬中又有多少不好處要克. 今看顔子說: 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, 博我以文, 約我以禮. ’便是也要博文. 博文又是前一段事. 博文須是窮究得箇事理都明, 方解去‘克己復禮’. 若不博文, 則自家行得是與不是, 皆不知. 所以大學先要致知·格物, 方去正心·誠意. ‘博學之, 審問之, 愼思之, 明辨之, 篤行之. ’前面四項, 只是理會這物事; 理會得後, 方去行. 今若不博文, 只要撮箇尖底, 也不解說得親切, 也只是大槪綽得, 終不的當.” 又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只是天下稱其仁. 而今若能‘克己復禮’, 天下自是稱他是仁人, 這也不須理會, 只去理會那頭一件. 如喫飯相似, 只管喫, 自解飽; 若不去喫, 只想箇飽, 也無益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41:60 問: “‘天下歸仁’, 集注云: ‘歸, 猶與也. ’謂天下皆與其仁. 後面卻載伊川語‘天下歸仁’, 謂‘事事皆仁’, 恰似兩般, 如何?” 曰: “爲其‘事事皆仁’, 所以‘天下歸仁’.” 文蔚(59이후). <集注.>
  •  41:61 問: “‘克己復禮爲仁’, 這‘爲’字, 便與子路‘爲仁’之‘爲’字同否?” 曰: “然.” 又問: “程先生云: ‘須是克盡己私, 皆歸於禮, 方始是仁. ’恐‘是仁’字與‘爲仁’字意不相似.” 曰: “克去那箇, 便是這箇. 蓋克去己私, 便是天理, ‘克己復禮’所以爲仁也. 仁是地頭, ‘克己復禮’是工夫, 所以到那地頭底.” 又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自家旣事事是仁, 則天下之人見自家事事合仁, 亦皆曰是仁. 若自家設有一事未是仁, 有一箇人來說不是仁時, 便是天下不曾皆與以仁在.” 又問: “孔子答問仁之說甚多, 惟此說‘克己復禮’, 恐是<僩錄作“說得”.> 仁之全體.” 曰: “只見得破, 做得徹, 都是全體. 若見不破, 做不徹時, 便是‘克己復禮’, 也是閑說.” <僩錄云: “若眞見得, 則孔子所答無非是全體; 若見不得, 雖是‘克己復禮’, 也只沒理會.”> 燾(70때).
  •  41:62 問: “程先生云: ‘克己復禮, 則事事皆仁, 故曰天下歸仁. ’如何?” 曰: “不若他更有一說云, ‘一日克己復禮, 則天下稱其仁’爲是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41:63 問: “程子曰: ‘事事皆仁, 故曰“天下歸仁”. ’一日之間, 如何得事事皆仁?” 曰: “‘一日克己復禮’了, 雖無一事, 亦不害其爲‘事事皆仁’; 雖不見一人, 亦不害其爲天下歸仁.” 植(64때).
  •  41:64 聖人說話甚實, 不作今人談空. 故伊川說“天下歸仁”, 只作天下之人以仁與之. 此是微言, 惟顔子足以當之. 浩(57때).
  •  41:65 問: “謝氏說: ‘克己, 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. ’此性是氣質之性否?” 曰: “然. 然亦無難易. 凡氣質之偏處, 皆須從頭克去. 謝氏恐人只克得裏面小小不好底氣質, 而忘其難者, 故云然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41:66 問“勿者, 勝私復禮之機”. 曰: “主在‘勿’字上. 纔覺非禮意思萌作, 便提卻這‘勿’字, 一刀兩段, 己私便可去. 私去, 則能復禮而仁矣. 都是自用著力, 使他人不著, 故曰‘爲仁由己, 而由人乎哉’!” 或問: “顔子地位, 有甚非禮處? 何待下此‘四勿’工夫?” 曰: “只心術間微有些子非禮處, 也須用淨盡截斷了. 他力量大, 聖人便敎他索性克去. 譬如賊來, 賊子是進步與之冢殺. 敎仲弓以敬恕, 是敎他堅壁淸野, 截斷路頭, 不敎賊來.” 銖因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乾道也; 主敬行恕, 坤道也. ’乾道是健決意, 坤道是確守意?” 曰: “顔子是近前與他一刀兩斷; 仲弓是一面自守, 久而賊自遁去. 此亦只是一箇道理. 聖人敎人, 因其資之高下, 故不同. 要之, 用功成德則一耳.” 先生因曰: “今人只爭箇‘勿’字. 常記胡侍郎云: ‘我與顔子, 只爭一箇“勿”字. 顔子非禮便勿視, 我非禮亦視, 所以不及顔子. ’因擧說文云, ‘勿’字勢似旗. 旗是揮止禁止之物. 勿者, 欲人揮止禁約其私欲也.” 銖(67이후).
  •  41:67 問伊川四箴. 曰: “這箇須著子細去玩味.” 因言: “工夫也只恁地做將去, 也別無道理拘迫得他. 譬如做酒, 只是用許多麯, 時日到時, 便自迸酒出來. 凡看文字, 只要‘溫故知新’. 只溫箇故底, 便新意自出. 若捨了故底, 別要討箇新意, 便不得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68 “由乎中而應乎外”, 這是勢之自然; “制於外所以養其中”, 這是自家做工夫處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69 “‘由乎中而應乎外, 制於外所以養其中. ’上句是說視聽言動皆由中出, <㽦錄作: “自此心形見.”> 下句是用功處.” <㽦錄作: “卽是克己工夫.”> 問: “須是識別得如何是禮, 如何是非禮?” 曰: “固是用分別得. 然緊要在‘勿’字上, 不可放過.” 閎祖(59이후). 㽦略.
  •  41:70 讀伯豐克己復禮爲仁說, 曰: “只克己, 便是復禮. ‘克己復禮’, 便似‘著誠去僞’之類. 蓋己私旣克, 無非天理, 便是禮. 大凡才有些私意, 便非禮. 若截爲兩段, 中間便有空闕處. 必大錄此云: “‘著誠去僞’, 不彼卽此. 非克己之後, 中間又空一節, 須用復禮也.” 伊川說‘由乎中而應乎外’, 是說視聽言動四者皆由此心; ‘制乎外所以養其中’, 卻是就視聽言動上克去己私做工夫. 必大錄此云: “上句言其理, 下句是工夫.” 如尹彦明書四箴, 卻云: ‘由乎中所以應乎外. ’某向見傳本, 上句初無‘所以’字.” 㽦(59때).
  •  41:71 先生顧炎曰: “程子曰‘制於外所以養其中’, 這一句好看.” 炎(60·65때).
  •  41:72 直卿問: “‘制於外所以養其中’, 此是說仁之體而不及用?” 曰: “‘制於外’, 便是用?” 又曰: “視聽自外入, 言動自內出, 聖人言語緊密如此. 聖人於顔子仲弓都是就綱領處說, 其他則是就各人身上說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73 問: “‘由乎中而應乎外, 制於外所以養其中. ’克己工夫從內面做去, 反說‘制於外’, 如何?” 曰: “制卻在內.” 又問: “視箴何以特說心? 聽箴何以特說性?” 曰: “互換說, 也得. 然諺云: ‘開眼便錯. ’視所以就心上說. ‘人有秉彝, 本乎天性. ’道理本自好在這裏, 卻因雜得外面言語來誘化, 聽所以就理上說.” 植(64때).
  •  41:74 “操之有要, 視爲之則”, 只是人之視聽言動, 視最在先, 爲操心之準則. 此兩句未是不好. 至“蔽交於前”, 方有非禮而視; 故“制之於外, 以安其內”, 則克己而復禮也. 如是工夫無間斷, 則久而自從容不勉矣, 故曰“久而誠矣”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41:75 或問: “非禮勿視聽言動, 程子以爲‘制之於外, 以安其內’, 卻是與‘克伐怨欲不行’底相似.” 曰: “克己工夫, 其初如何便得會自然! 也須著禁制始得. 到養得熟後, 便私意自漸漸消磨去矣. 今人須要揀易底做, 卻不知若不自難處入, 如何得到易處. 所謂‘非禮勿’者, 只要勿爲耳. 眼前道理, 善惡是非, 阿誰不知, 只是自冒然去做. 若於眼前底識得分明, 旣不肯去做, 便卻旋旋見得細密底道理. 蓋天下事有似是而實非者, 亦有似非而實是者, 這處要得講究. 若不從眼前明白底做將來, 這箇道理又如何得會自見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76 李問: “伊川云: ‘制乎外以安其內. ’顔子心齋坐忘, 都無私意, 似更不必制於外.” 曰: “顔子若便恁地, 聖人又何必向他說‘克己復禮’! 便是他也更有些私意. 莫把聖人另做一箇人看, 便只是這樣人. ‘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 使驕且吝’, 若驕吝, 便不是周公. ‘惟聖妄念作狂’. 若使堯舜爲桀紂之行, 便狂去, 便是桀紂!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77 問四箴. 曰: “視是將這裏底引出去, 所以云‘以安其內’; 聽是聽得外面底來, 所以云‘閑邪存誠’.” 又問: “四者還有次第否?” 曰: “視爲先, 聽次之.” 又曰: “‘哲人知幾, 誠之於思’, 此是動之於心; ‘志士勵行, 守之於爲’, 此是動之於身.” 雉(미상).
  •  41:78 問: “聽箴‘人有秉彝’云云, 前面亦大槪說. 至後兩句言‘閑邪存誠, 非禮勿聽’, 不知可以改‘聽’字作視箴用得否?” 曰: “看他視箴說又較力. 視最在先, 開眼便是, 所以說得力. 至於聽處, 卻又較輕也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41:79 問: “‘知誘物化, 遂忘其正’, 這箇知是如何?” 曰: “樂記云: ‘人生而靜, 天之性也; 感於物而動, 性之欲也. 物至知知, 然後好惡形焉. 好惡無節於內, 知誘於外, 不能反躬, 天理滅矣! ’人莫不有知, 知者, 所當有也. 物至, 則知足以知之而有好惡, 這是自然如此. 到得‘好惡無節於內, 知誘於外’, 方始不好去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80 賀孫說“顔淵問仁”章集注之意. 曰: “如此只就上面說, 又須自家肚裏實理會得, 始得. 固是說道不依此說, 去外面生意不可. 若只誦其文, 而自不實曉認得其意, 亦不可.” 又曰: “且依許多說話, 常常諷詠, 下梢自有得.” 又曰: “四箴意思都該括得盡. 四箇箴, 有說多底, 有說少底, 多底減不得, 少底添不得. 如言箴說許多, 也是人口上有許多病痛. 從頭起, 至‘吉凶榮辱, 惟其所召’, 是就身上謹; ‘傷易則誕’, 至‘出悖來違’, 是當謹於接物間, 都說得周備. ‘哲人知幾, 誠之於思; 志士勵行, 守之於爲. ’這說兩般人: 哲人只於思量問, 便見得合做與不合做; 志士便於做出了, 方見得. 雖則是有兩樣, 大抵都是順理便安裕, 從欲便危險. 集注所錄, 都說得意思盡了, 此外亦無可說. 只是須要自實下工夫, 實見是如何. 看這意思, 都說去己私. 無非禮之視, 無非禮之聽, 無非禮之言, 無非禮之動, 這是甚麽氣象! 這便是渾然天理, 這便是仁, 須識認得這意思.” 賀孫問: “視聽之間, 或明知其不當視, 而自接乎目; 明知其不當聽, 而自接乎耳, 這將如何?” 曰: “視與看見不同, 聽與聞不同. 如非禮之色, 若過目便過了, 只自家不可有要視之之心; 非禮之聲, 若入耳也過了, 只自家不可有要聽之之心. 然這般所在也難. 古人於這處, 亦有以禦之. 如云: ‘姦聲亂色, 不留聰明; 淫樂慝禮, 不接心術.’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81 問: “承誨, 言箴自‘人心之動, 因言以宣’至‘吉凶榮辱, 惟其所召’, 是謹諸己; 以下是說接物許多病痛.” 曰: “上四句是就身上最緊要處須是不躁妄, 方始靜專. 纔不靜專, 自家這心自做主不成, 如何去接物! 下云‘矧是樞機, 興戎出好’四句, 都是說謹言底道理. 下四句卻說四項病: ‘傷易則誕, 傷煩則支’, 己肆則物忤, 出悖則來違.” 賀孫問: “如今所以難克, 也是習於私欲之深. 今雖知義理, 而舊所好樂, 未免沉伏於方寸之間, 所以外物纔誘, 裏面便爲之動, 所以要緊只在‘克’字上. 克者, 勝也. 日用之間, 只要勝得他. 天理纔勝, 私欲便消; 私欲纔長, 天理便被遮了. 要緊最是勝得去. 始得.” 曰: “固是如此. 如權衡之設, 若不低便昂, 不昂便低. 凡天地陰陽之消長, 日月之盈縮, 莫不皆然.” 又云: “這‘克己復禮’, 事體極大. 非顔子之聰明剛健, 不足以擔當, 故獨以告顔子. 若其他所言, 如‘出門如見大賓, 使民如承大祭’, 如‘仁者其言也訒’, 又如‘居處恭, 執事敬’, 都是克己事, 都是爲仁事. 但且就一事說. 然做得工夫到, 也一般.” 問“仲弓問仁”一章. 曰: “看聖人言, 只三四句, 便說得極謹密. 說‘出門如見大賓, 使民如承大祭’, 下面便又說‘己所不欲, 勿施於人’, 都無些闕處. 尋常人說話, 多是只說得半截.” 問: “看此意思, 則體·用兼備.” 曰: “是如此. 自家身己上常是持守, 到接物又如此, 則日用之間無有間隙, 私意直是何所容! 可見聖人說得如此極密.” 問: “集注云: ‘事斯語而有得, 則固無己之可克矣. ’此固分明. 下云: ‘學者審己而自擇焉, 可也. ’未審此意如何?” 曰: “看自家資質如何. 夫子告顔淵之言, 非大段剛明者不足以當之. 苟爲不然, 只且就告仲弓處著力. 告仲弓之言, 只是淳和底人皆可守. 這兩節一似易之乾, 一似易之坤. 聖人於乾說‘忠信, 所以進德也; 修辭立其誠, 所以居業也’, 說得煞廣闊. 於坤, 只說‘敬以直內, 義以方外’. 只緣乾是純剛健之德, 坤是純和柔之德.” 又云: “看集義聚許多說話, 除程先生外, 更要揀幾句在集注裏, 都拈不起. 看諸公說, 除是上蔡說得猶似. 如游楊說, 直看不得!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41:82 問: “‘哲人知幾, 誠之於思; 志士勵行, 守之於爲’, 此是兩般人否?” 曰: “非也. 只是‘誠之於思’底, 卻覺得速; ‘守之於爲’者, 及其形於事爲, 早是見得遲了. 此卻是覺得有遲速, 不可道有兩般, 卻兩脚做工夫去.”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41:83 尹叔問: “‘哲人知幾, 誠之於思; 志士勵行, 守之於爲’, 四句莫有優劣否?” 曰: <㝢錄云: “只是兩項.”> “思是動之微, 爲是動之著. 這箇是該動之精粗. 爲處動, 思處亦動; 思是動於內, 爲是動於外. 蓋思於內, 不可不誠; 爲於外, 不可不守. 然專誠於思, 而不守於爲, 不可; 專守於爲, 而不誠於思, 亦不可.” 又曰: “看文字須是得箇骨子. 諸公且道這動箴那句是緊要?” 道夫云: “‘順理則裕’, 莫是緊要否?” 曰: “更連‘從欲則危’, 兩句都是. 這是生死路頭!” 又曰: “四者惟視爲切, 所以先言視; 而視箴之說, 尤重於聽也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84 “程子曰: ‘人能克己, 則仰不愧, 俯不怍, 心廣體胖, 其樂可知. 有息, 則餒矣. ’如今見得直如此說得好!” 儒用(70때). <閎祖錄云: “此說極有味.”> <集義.>
  •  41:85 問: “‘克己復禮’章, 外書有曰: ‘不能克己, 是爲楊氏之爲我; 不能復禮, 是爲墨氏之兼愛. 故曰: “親親而仁民, 仁民而愛物.” ’”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只是一事. 外書所載, 殊覺支離, 此必記錄之誤. 向來所以別爲一編, 而目之曰‘外書’者, 蓋多類此故也. 伊川嘗曰: ‘非禮處, 便是私意. 旣是私意, 如何得仁! 須是克盡己私, 皆歸於禮, 方始是仁. ’此說最爲的確.” 謨(50이후).
  •  41:86 正淳問: “程子曰: ‘禮, 卽理也. 不是天理, 便是人欲. ’尹氏曰: ‘禮者, 理也. 去人欲, 則復天理. ’或問不取尹說, 以爲失程子之意, 何也?” 曰: “某之意, 不欲其只說復理而不說‘禮’字. 蓋說復禮, 卽說得著實; 若說作理, 則懸空, 是箇甚物事? 如謝氏曰: ‘以我視, 以我聽, 以我言, 以我動. ’夫子分明說是‘非禮勿視聽言動’, 謝氏卻以‘以我’言之, 此則自是謝氏之意, 非夫子所以告顔淵者矣. 又如游氏曰: ‘顔淵事斯語, 至於“非禮勿動”, 則不離於中, 其誠不息而可久. ’將幾箇好字總聚在此, 雖無甚病, 終不是本地頭話.” 問: “游氏專說‘非禮勿動’, 遺卻視·聽·言三事.” 曰: “此卻只是提此一語, 以槪其餘.” 又問: “謝氏前篇謂‘曾點胸中無一事’, 此章乃云: ‘仁者心與事一, 無一忘一助之失.’” 曰: “‘心與事一’, 只是做此一事, 則主在此一事, 如此說亦無礙. 惟其‘心與事一’, 故能‘胸中無一事’也.” 必大(59-60때).
  •  41:87 聖人只說做仁, 如“克己復禮爲仁”, 是做得這箇模樣, 便是仁. 上蔡卻說“知仁”, “識仁”, 煞有病. 節(64이후).
  •  41:88 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只是天下以仁稱之.” 又問: “謝說如何?” 曰: “只是他見得如此. 大抵謝與范, 只管就見處, 卻不若行上做工夫. 只管扛, 扛得大, 下梢直是沒著處. 如夫子告顔子‘非禮勿視聽言動’, 只是行上做工夫.” 去僞(46때).
  •  41:89 “天下歸仁”, 言天下皆與其仁. 伊川云“稱其仁”, 是也. 此卻說得實. 至楊氏以爲“天下皆在吾之度內”, 則是謂見得吾仁之大如此, 而天下皆囿於其中, 則說得無形影. 呂氏克己銘, 如‘洞然八荒, 皆在我闥’之類同意.”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41:90 問: “‘克己復禮, 天下歸仁. ’南軒謂: ‘克盡己私, 天理渾然, 斯爲仁矣. 天下歸仁者, 無一物之不體也. 故克己銘謂“洞然八荒, 皆在我闥”. ’近得先生集注卻云: ‘“一日克己復禮”, 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. ’似與諸公之意全不相似. 程子曰: ‘“克己復禮”, 則事事皆仁, 故曰: “天下歸仁.” ’此意又是如何?” 曰: “某向日也只同欽夫之說, 看得來文義不然, 今解卻是從伊川說. 孔子直是以二帝三王之事許顔子. 此是微言, 自可意會. 孔子曰: ‘雍也可使南面. ’當其問仁, 亦以‘在邦無怨, 在家無怨’告之.” 浩(57때).
  •  41:91 某解“顔淵問仁”章畢, 先生曰: “克, 是克去己私. 己私旣克, 天理自復. 譬如塵垢旣去, 則鏡自明; 瓦礫旣掃, 則室自淸. 如呂與叔克己銘, 則初未嘗說克去己私. 大意只說物我對立, 須用克之. 如此, 則只是克物, 非克己也.” 枅(미상).
  •  41:92 克己銘不合以己與物對說. 謨(50이후).
  •  41:93 “呂與叔說克己, 從那己·物對處克. 此說雖好, 然不是夫子與顔子說底意. 夫子說底, 是說未與物對時. 若與物對時方克他, 卻是自家己倒了幾多. 所謂己, 只是自家心上不合理底便是, 不待與物對方是.” 又曰: “呂與叔克己銘只說得一邊.” 佐(65때).
  •  41:94 包詳道言: “克去勝心·忌心.” 先生曰: “克己有兩義: 物我亦是己, 私欲亦是己. 呂與叔作克己銘, 只說得一邊.”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41:95 問: “公便是仁否?” 曰: “非公便是仁, 盡得公道所以爲仁耳. 求仁處, 聖人說了: ‘克己復禮爲仁. ’須是克盡己私, 以復乎禮, 方是公; 公, 所以能仁.” 問: “克己銘: ‘痒痾疾痛, 擧切吾身. ’不知是這道理否?” 曰: “某見前輩一項論議說忒高了, 不只就身上理會, 便說要與天地同其體, 同其大, 安有此理! 如‘初無吝驕, 作我蟊賊’云云, 只說得克己一邊, 卻不說到復禮處. 須先克己私, 以復於禮, 則爲仁. 且仁譬之水, 公則譬之溝渠, 要流通此水, 須開浚溝渠, 然後水方流行也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41:96 問: “或問深論克己銘之非, 何也?” 曰: “‘克己’之‘己’, 未是對人物言, 只是對‘公’字說, 猶曰私耳. 呂與叔極口稱揚, 遂以‘己旣不立, 物我並觀’, 則雖天下之大, 莫不皆在於吾仁之中, 說得來恁大, 故人皆喜其快. 纔不恁說, 便不滿意, 殊不知未是如此.” 道夫云: “如此, 則與叔之意與下文克己之目全不干涉. 此自是自修之事, 未是道著外面在.” 曰: “須是恁地思之. 公且道, 視聽言動干人甚事!” 又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則事事皆是, 天下之人聞之見之, 莫不皆與其爲仁也.” 又曰: “有幾處被前輩說得來大, 今收拾不得. 謂如‘君子所過者化’, 本只言君子所居而人自化; ‘所存者神’, 本只言所存主處便神妙. 橫渠卻云: ‘性性爲能存神, 物物爲能過化. ’至上蔡便道: ‘唯能“所存者神”, 是以“所過者化”. ’此等言語, 人皆爛熟, 以爲必須如此說. 纔不如此說, 便不快意矣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41:97 林正卿問“天下歸仁”. 曰: “‘痒痾疾痛, 擧切吾身’, 只是存想‘天下歸仁’. 恁地, 則不須克己, 只坐定存想月十日, 便自‘天下歸仁’, 豈有此理!” 時擧問程先生曰: “事事皆仁, 故曰‘天下歸仁’. 是如何?” 曰: “‘事事皆仁’, 所以‘天下歸仁’. 於這事做得恁地, 於那事亦做得恁地, 所以天下皆稱其仁. 若有一處做得不是, 必被人看破了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41:98 林正卿問: “呂與叔云: ‘痒痾疾痛, 擧切吾身. ’不知此語說‘天下歸仁’如何?” 曰: “聖人尋常不曾有這般說話. 近來人被佛家說一般大話, 他便做這般底話去敵他. 此‘天下歸仁’, 與‘在邦無怨, 在家無怨’一般, 此兩句便是歸仁樣子.” 又問: “怨, 是人怨己怨?” 曰: “人怨.” 恪(64때).
  •  41:99 問: “克己銘只說得公底意思?” 曰: “克己銘不曾說著本意. 揚子雲曰: ‘勝己之私之謂克. ’‘克’字本虛, 如何專以‘勝己之私’爲訓? ‘鄭伯克段于鄢’, 豈亦勝己之私耶!”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41:100 上蔡說“先難”, 便生受. 如伊川, 便說“制之於外, 以安其內”, 其說平. 方(41때).
  •  41:101 “以我視, 以我聽.” 若以爲心先有主, 則視聽不好事亦得, 大不便也. 方(41때).
  •  41:102 “以我視, 以我聽”, 恐怕我也沒理會. 方(41때).
  •  41:103 游定夫有論語要旨. “天下歸仁”, 引龐居士云云. 黃簡肅親見其手筆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41:104 曾天游見陳幾叟, 曰: “‘克己復禮’, 舊曉不得. 因在京師委巷中下轎涉泥看謁, 方悟有箇快活處. 後擧以問薛丈. <薛昂, 曾之外甥.> 薛云: ‘情盡性復, 正是如此.’” 陳曰: “又問薛丈做甚?” 曾又曰: “又嘗以問游丈, 亦以爲然.” 陳復曰: “又更問那游丈.” 蓋定夫以“克己復禮”與釋氏一般, 只存想此道理而已. 舊南本游氏語解中全用佛語解此一段, 某已削之. 若只以想像言克復, 則與下截“非禮勿視”四句有何干涉! 㽦(59때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