주자어류/권45 논어27 論語二十七
보이기
< 주자어류
朱子語類卷第四十五
- 論語二十七
- ∞∞∞∞衛靈公篇
- ∞∞∞∞ 衛靈公問陳章
- 45:1 問: “‘明日遂行. 在陳絶糧. ’想見孔子都不計較, 所以絶糧.” 曰: “若計較, 則不成行矣.” 燾(70때).
- 45:2 周問: “‘固窮’有二義, 不知孰長?” 曰: “固守其窮, 古人多如此說. 但以上文觀之, 則恐聖人一時答問之辭, 未遽及此. 蓋子路方問: ‘君子亦有窮乎?’ 聖人答之曰: ‘君子固是有窮時, 但不如小人窮則濫爾. ’以‘固’字答上面‘有’字, 文勢乃相應.” 雉(미상).
- ∞∞∞∞ 子曰賜也章
- 45:3 孔子告子貢曰: “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? 予一以貫之.” 蓋恐子貢只以己爲多學, 而不知一以貫之之理. 後人不會其意, 遂以爲孔子只是一貫, 元不用多學. 若不是多學, 卻貫箇甚底! 且如錢貫謂之貫, 須是有錢, 方貫得; 若無錢, 卻貫箇甚! 孔子實是多學, 無一事不理會過. 若不是許大精神, 亦呑不得許多. 只是於多學中有一以貫之耳. 文蔚(59이후).
- 45:4 問“子貢一貫”章. 曰: “聖人也不是不理會博學多識. 只是聖人之所以聖, 卻不在博學多識, 而在‘一以貫之’. 今人有博學多識而不能至於聖者, 只是無‘一以貫之’. 然只是‘一以貫之’, 而不博學多識, 則又無物可貫.” 蘷孫(68이후).
- 45:5 問“子貢一貫”章. 曰: “‘一以貫之’, 固是以心鑒照萬物而不遺. 然也須‘多學而識之’始得, 未有不學而自能一貫者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6 夫子謂子貢曰: “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?” 曰: “然. 非與?” 聖人說此一句, 不是且恁地虛說. 故某嘗謂, 子貢曰: “然. 非與?” “然”字也是, “非與”也是. 而今只管懸想說道“一貫”, 卻不知貫箇甚麽. 聖人直是事事理會得, 如云“好古敏以求之”, 不是驀直恁地去貫得它. 如曾子問許多曲折, 它思量一一問過, 而夫子一一告之, 末云: “吾聞諸老聃云.” 是聖人當初都曾事事理會過. 如天下之聖說道事親, 事親中間有多少事; 說道事君, 事君中間有多少事. 而今正患不能一一見箇恰好處, 如何便說“一貫”? 近見永嘉有一兩相識, 只管去考制度, 卻都不曾理會箇根本. 一旦臨利害, 那箇都未有用處, 卻都不將事. 呂伯恭向來敎人亦云: “論語皆虛言, 不如論實事.” 便要去攷史. 如陸子靜又只說箇虛靜, 云: “全無許多事. 顔子不會學, ‘擇乎中庸, 得一善則拳拳勿失’. 善則一矣, 何用更擇? ‘子路有聞, 未之能行, 唯恐有聞’. 一聞之外, 何用再聞?” 便都與禪家說話一般了. 聖人道理, 都不恁地, 直是周遍. 蘷孫(68이후).
- 45:7 問: “謝氏謂‘如天之於衆形, 非物刻而雕之’, 是如何?” 曰: “天只是一氣流行, 萬物自生自長, 自形自色, 豈是逐一粧點得如此! 聖人只是一箇大本大原裏發出, 視自然明, 聽自然聰, 色自然溫, 貌自然恭, 在父子則爲仁, 在君臣則爲義, 從大本中流出, 便成許多道理. 只是這箇一, 便貫將去. 所主是忠, 發出去無非是恕.” 㝢(61이후). 淳同.
- 45:8 問: “謝氏解云: ‘聖人豈務博者哉! 如天之於衆形, 匪物刻而雕之也. 故曰: “予一以貫之.” “‘德輶如毛’, 毛猶有倫; ‘上天之載, 無聲無臭’, 至矣!” ’所以引此詩者, 莫只是贊其理之密否?” 曰: “固是. 到此則無可得說了. 然此須是去涵泳, 只恁地說過, 亦不濟事. ‘多學而識之’, 亦不是不是. 故子貢先曰‘然’, 又曰‘非與’. 學者固有當‘多學而識之’者, 然又自有箇一貫底道理. 但‘多學而識之’, 則可說; 到‘一以貫之’, 則不可說矣.” 廣(65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子張問行章
- 45:9 “言忠信, 行篤敬.” 去其不忠信篤敬者而已. 方(41때).
- 45:10 問“行篤敬”. 曰: “篤者, 有重厚深沉之意. 敬而不篤, 則恐有拘迫之患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11 忠信篤敬, “立則見其參前, 在輿則見其倚衡”, 如此念念不忘. 伊川謂: “只此是學.” 銖(67이후).
- 45:12 至之問: “‘學要鞭辟近裏’, ‘鞭辟’如何?” 曰: “此是洛中語, 一處說作‘鞭約’, 大抵是要鞭督面裏去. 今人皆不是鞭督向裏, 心都向外. 明道此段下云‘“切問近思”, “言忠信, 行篤敬”’云云, 何嘗有一句說做外面去. 學要博, 志須要篤. 志篤, 問便切, 思便近, 只就身上理會. 伊川言: ‘“仁在其中”, 卽此是學. ’元不曾在外, 這箇便是‘近裏著己’. 今人皆就外面做工夫, 恰似一隻船覆在水中, 須是去翻將轉來, 便好, 便得使. 吾輩須勇猛著力覆將轉!” 先生轉身而言曰: “須是翻將轉來, 始得.” 㝢(61이후). <集注.>
- 45:13 楊問: “‘學要鞭辟近裏’, 何謂‘鞭辟’?” 曰: “辟, 如驅辟一般.” 又問: “‘質美者明得盡, 渣滓便渾化, 與天地同體’, 是如何?” 曰: “明得透徹, 渣滓自然渾化.” 又問: “渣滓是甚麽?” 曰: “渣滓是私意人欲. 天地同體處, 如義理之精英. 渣滓是私意人欲之未消者. 人與天地本一體, 只緣渣滓未去, 所以有間隔. 若無渣滓, 便與天地同體. ‘克己復禮爲仁’, 己是渣滓, 復禮便是天地同體處. ‘有不善未嘗不知’, 不善處是渣滓. 顔子‘三月不違仁’, 旣有限, 此外便未可知. 如曾子‘爲人謀而不忠, 與朋友交而不信, 傳而不習’, 是曾子渣滓處. 漆雕開言‘吾斯之未能信’, 皆是有些渣滓處. 只是質美者, 也見得透徹, 那渣滓處都盡化了. 若未到此, 須當莊敬持養, 旋旋磨擦去敎盡.” 㝢(61이후).
- 45:14 問: “‘學要鞭辟近裏’, 至‘莊敬持養’. 竊謂如顔子‘克己復禮’, 天理人欲便截然兩斷, 此所謂‘明得盡, 渣滓便渾化’. 如仲弓‘出門如見大賓, 使民如承大祭’, 便且是‘莊敬持養’.” 曰: “然. 顔子‘克己復禮’, 不是盲然做, 卻是他生見得分曉了. 便是聖人說話渾然. 今‘克己復禮’一句, 近下人亦用得. 不成自家未見得分曉, 便不克己! 只得克將去. 只是顔子事與此別.” 又曰: “知得後, 只是一件事. 如適間說‘博學篤志, 切問近思’, 亦只是本體上事. 又如‘博我以文, 約我以禮’, 亦是本體上事. 只緣其初未得, 須用如此做工夫; 及其旣得, 又只便是這箇.” 文蔚曰: “且如‘博學於文’, 人心自合要無所不知. 只爲而今未能如此, 須用博之以文.” 曰: “人心固是無所不知, 若未能如此, 卻只是想像. 且如釋氏說心, 亦自謂無所不知. 他大故將做一箇光明瑩徹底物事看, 及其問他, 他便有不知處. 如程先生說窮理, 卻謂‘不必盡窮天下之理, 只是理會得多後, 自然貫通去’. 某嘗因當官, 見兩家爭産, 各將文字出拖照. 其間亦有失卻一兩紙文字, 只將他見在文字推究, 便自互換見得出. 若是都無文字, 只臆度說, 兩家所競須有一曲一直, 便不得. 元不曾窮理, 想像說我這心也自無所不知, 便是如此.” 文蔚(59이후).
- 45:15 “學要鞭辟近裏”一段. 明得盡者, 一見便都明了, 更無渣滓. 其次惟是莊敬持養, 以消去其渣滓而已. 所謂持養, 亦非是作意去穿鑿以求其明. 但只此心常敬, 則久久自明矣. 廣(65이후).
- 45:16 因歐兄問“質美者明得盡, 渣滓便渾化”, 洽曰: “尹和靖以‘渣滓’二字不當有, 如何?” 曰: “和靖議論每如此. 所謂渣滓者, 私意也. 質美者明得盡, 所以渣滓一齊渾化無了.” 洽(58·64때).
- 45:17 問: “程子曰: ‘質美者明得盡, 渣滓便渾化, 與天地同體. ’求之古人, 誰可當之? 顔子孔門高第, 猶或有違仁時, 不知已上別有人否?” 曰: “想須有之.” 曰: “湯武如何?” 先生卻問: “湯武與顔子孰優?” 未及對. 先生徐曰: “呂與叔云: ‘論成德, 顔子不若湯武之廣大; 論學, 則湯武不若顔子之細密. ’湯武功夫誠恐不若顔子細密. 如湯‘聖敬日躋’, 猶是密切處. 至武王, 並不見其切己事.” 必大(59-60때).
- ∞∞∞∞ 直哉史魚章
- 45:18 正淳問: “‘直哉史魚! 君子哉蘧伯玉! ’諸儒以爲史魚不及蘧伯玉, 如何?” 曰: “試將兩人對換說, 看如何? 直固是好, 然一向直, 便是偏, 豈得如蘧伯玉之君子!” 必大(59-60때).
- ∞∞∞∞ 志士仁人章
- 45:19 或問仁. 曰: “仁者, 只是吾心之正理. ‘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, 有殺身以成仁. ’須知道求生害仁時, 雖以無道得生, 卻是抉破了我箇心中之全理; 殺身成仁時, 吾身雖死, 卻得此理完全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20 余正叔謂: “殺身者, 只是要成這仁.” 曰: “若說要成這仁, 卻不是, 只是行所當行而已.” 文蔚(59이후).
- 45:21 問: “‘無求生以害仁, 有殺身以成仁’一章, 思之, 死生是大關節, 要之, 工夫卻不全在那一節上. 學者須是於日用之間, 不問事之大小, 皆欲卽於義理之安, 然後臨死生之際, 庶幾不差. 若平常應事, 義理合如此處都放過, 到臨大節, 未有不可奪也.” 曰: “然.” 賀孫(62이후).
- 45:22 曾見人解“殺身成仁”, 言殺身者, 所以全性命之理. 人當殺身時, 何暇更思量我是全性命之理! 只爲死便是, 生便不是, 不過就一箇是, 故伊川說“生不安於死”. 至於全其性命之理, 乃是旁人看他說底話, 非是其人殺身時有此意也. <直卿云: “若如此, 則是經德不回, 所以干祿也!”> 方子(59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子貢問爲仁章
- 45:23 問“子貢問爲仁”章. 曰: “大夫必要事其賢者, 士必友其仁者, 便是要琢磨勉厲以至於仁. 如欲克己而未能克己, 欲復禮而未能復禮, 須要更相勸勉, 乃爲有益.” 因云: “時擧說文字, 見得也定, 然終是過高而傷巧. 此亦不是些小病痛, 須要勇猛精進, 以脫此科白, 始得.” 又云: “且放令心地寬平, 不要便就文字上起議論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24 問: “子貢問爲仁, 何以答以‘事其大夫之賢者, 友其士之仁者’?” 曰: “也是箇入德之方.” 又問: “事與友孰重?” 曰: “友爲親切. 賢, 只是統言; 友, 徑指仁上說.” 銖(67이후).
- ∞∞∞∞ 顔淵問爲邦章
- 45:25 “行夏之時”, 行夏小正之事. 德明(44이후).
- 45:26 才仲問“行夏之時”. 曰: “夏時, 人正也. 此時方有人, 向上人猶芒昧. 子時, 天正也. 此時天方開. 丑時, 地正也, 言地方萌. 夫子以寅月人可施功, 故從其時, 此亦是後來自推度如此. 如曆家說, 則以爲子起於黃鍾, 寅起於太簇.” 又問“輅”注云: “禮文有異.” 曰: “有制度, 與車不同. 以前只謂之車, 今南郊五輅, 見說極高大.” 問: “何不作車與行事官乘? 著法服騎馬亦不好看.” 曰: “在中原時, 亦有乘車者. 若舊制, 亦有著法服騎馬, 如散騎常侍在於輅之左右是也.” 因擧上蔡論語擧王介甫云: “‘事衰世之大夫, 友薄俗之士, 聽淫樂, 視慝禮, 皦然不惑於先王之道, 難矣哉! ’此言甚好.” 楊通老問: “旣如此言, 後來何故卻相背?” 曰: “只是把做文章做, 不曾反己求之. <璘錄云: “介甫此語, 只是做文字說去, 不曾行之於身. 聞其身上極不整齊, 所以明道對神宗‘王安石聖人’之問, 引‘赤舃几几’.”> 見說平日亦脫冠露頂地臥, 然當初不如此. 觀曾子固送黃生序, 以其威儀似介卿, 介卿, 渠舊字也, 故名其序曰‘喜似’. 渠怪誕如此, 何似之有! <璘錄云: “恐介甫後生時不如此. 恐是後來學佛了, 禮法一時掃去.”> 渠少年亦不喜釋老. 晩年大喜, 不惟錯說了經書, 和佛經亦錯解了. ‘揭諦揭諦, 波羅僧揭諦’, 此胡語也. 渠注云: ‘揭眞諦之道以示人. ’大可笑!” 可學(62때). 璘錄略.
- 45:27 問“行夏之時”. 曰: “前輩說多不同, 有說三代皆建寅, 又說只是建子與寅, 無建丑者. 劉和夫書解又說自五帝以來, 便迭建三正, 不止於三代, 其引證甚詳. 據皇極經世亦起於子. 他以幾萬幾千年爲一會, 第一會起於子, 第二會起於丑, 第三會起於寅, 至寅上方始注一‘開物’字. 恐是天氣肇於子, 至丑上第二會處, 地氣方凝結; 至寅上第三會, 人物始生耳. 蓋十一月斗指於子, 至十二月斗雖指於丑, 而日月乃會於子, 故商正·周正皆取於此. 然以人事言之, 終不若夏正之爲善也.” 雉(미상).
- 45:28 楊尹叔問: “‘天開於子, 地闢於丑, 人生於寅’, 如何?” 曰: “康節說, 一元統十二會, 前面虛卻子丑兩位, 至寅位始紀人物, 云人是寅年寅月寅時生. 以意推之, 必是先有天, 方有地, 有天地交感, 方始生出人物來.” 淳(61·70때). <“夏時”注.>
- 45:29 問“天開於子, 地闢於丑, 人生於寅”. 曰: “此是皇極經世中說, 今不可知. 他只以數推得是如此. 他說寅上生物, 是到寅上方有人物也, 有三元·十二會·三十運·十二世. 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爲一元. 歲月日時, 元會運世, 皆自十二而三十, 自三十而十二. 至堯時會在巳·午之間, 今則及未矣. 至戌上說閉物, 到那裏則不復有人物矣.” 問: “不知人物消靡盡時, 天地壞也不壞?” 曰: “也須一場鶻突. 旣有形氣, 如何得不壞? 但一箇壞了, 又有一箇.” 廣(65이후).
- 45:30 至之問: “康節說‘天開於子, 地闢於丑, 人生於寅’, 是否?” 曰: “模樣也是如此. 經世書以元統會, 十二會爲一元, 一萬八百年爲一會, 初間一萬八百年而天始開, 又一萬八百年而地始成, 又一萬八百年而人始生. 初間未有物, 只是氣塞. 及天開些子後, 便有一塊渣滓在其中, 初則溶軟, 後漸堅實. 今山形自高而下, 便似𣴖<義剛作“傾瀉”.> 出來模樣.” 淳曰: “每常見山形如水漾沙之勢, 想初間地未成質之時, 只是水. 後來漸漸凝結, 勢自如此. 凡物皆然. 如雞子殼之類, 自氣而水, 水而質, 尤分曉.” 曰: “是.” 淳問: “天有質否? 抑只是氣?” 曰: “只似箇旋風, 下面軟, 上面硬, 道家謂之‘剛風’. 世說天九重, 分九處爲號, 非也. 只是旋有九重, 上轉較急, 下面氣濁, 較暗. 上面至高處, 至淸且明, 與天相接.” 淳問: “晉志論渾天, 以爲天外是水, 所以浮天而載地, 是否?” 曰: “天外無水, 地下是水載. 某五六歲時, 心便煩惱箇天體是如何? 外面是何物?” 淳(61·70때). 義剛同.
- 45:31 周問: “三正之建不同, 如何?” 曰: “‘天開於子, 地闢於丑, 人生於寅. ’蓋至子始有天, 故曰‘天正’; 至丑始有地, 故曰: ‘地正’; 至寅始有人, 故曰‘人正’. 康節分十二會, 言到子上方有天, 未有地; 到丑上方有地, 未有人; 到寅上方始有人. 子·丑·寅皆天地人之始, 故三代卽其始處建以爲正. 康節十二會以堯舜時在午, 今在未, 至戌則人物消盡.” 銖(67이후).
- 45:32 問: “顔子問爲邦, 孔子止告之以四代之禮樂, 卻不及治國平天下之道. 莫是此事顔子平日講究有素, 不待夫子再言否?” 曰: “固是如此. 只是他那‘克己復禮’, 陋巷簞瓢, 便只是這事. 窮時是恁地著衣喫飯, 達時亦只是恁著衣喫飯. 他日用間是理會甚事, 想每日講論甚熟. 三代制度卻是不甚會說處, 卻是生處. 如堯舜禹卻只是就事上理會, 及到擧大事, 卻提起那本領處說.” 謂“精一執中”等語. 又問: “聖人就四代中各擧一事, 亦只是立一箇則例, 敎人以意推之, 都要如此否?” 曰: “固是. 凡事皆要放此.” 文蔚(59이후).
- 45:33 問“顔淵問爲邦”. 曰: “顔子於道理上不消說, 只恐它這制度尙有欠闕, 故夫子只與說這箇. 他這箇問得大, 答得大, 皆是大經大法. 莊周說顔子‘坐忘’, 是他亂說.” 又曰: “顔子著力做將去, 如‘克己復禮’, 非禮勿視聽言動, 在它人看見是沒緊要言語, 它做出來多少大一件事!” 植(64때).
- 45:34 問“顔淵問爲邦”. 曰: “顔淵爲政, 其他如‘敬事而信, 節用愛人’, 與夫‘居之無倦, 行之以忠’之類, 更不用說, 所以斟酌禮樂而告之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35 亞夫問“顔淵問爲邦”. 曰: “顔子事事了得了, 只欠這些子, 故聖人斟酌禮樂而告之. 近有學者欲主張司馬遷, 謂渠作漢高祖贊‘黃屋左纛, 朝以十月’, 是他惜高祖之不能行夏之時, 乘商之輅; 謂他見識直到這裏, 與孔子答顔淵之意同. 某謂漢高祖若行夏之時, 乘商之輅, 也只做得漢高祖, 卻如何及得顔子! 顔子平日是多少工夫! 今卻道漢高祖只欠這一節, 是都不論其本矣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36 恭父問: “‘顔淵問爲邦’, 此事甚大, 不知使其得邦家時, 與聖人如何?” 曰: “終勝得孟子, 但不及孔子些.” 問: “莫有‘綏之斯來, 動之斯和’底意思否?” 曰: “亦須漸有這意思.” 又問: “‘文武之道, 未墜於地’, 此是孔子自承當處否?” 曰: “固是. 惟是孔子便做得, 它人無這本領, 當不得. 且如四代之禮樂, 惟顔子有這本領, 方做得. 若無這本領, 禮樂安所用哉! 所謂‘行夏時, 乘商輅, 服周冕, 舞韶舞’, 亦言其大略耳.” 恪(64때). <賀孫錄又問以下不同, 云: “正卿問: ‘顔子涵養之功多, 曾子省察之功多. ’曰: ‘固不可如此說. 然顔子資稟極聰明, 凡是涵養得來都易. 如“聞一知十”, 如“於吾言無所不說”, 如“亦足以發”, 如“問爲邦”, 一時將許多大事分付與他, 是他大段了得. 看問爲邦, 而孔子便以四代禮樂告之, 想是所謂“夏時·商輅·周冕·韶舞”當“博我以文”之時都理會得.’”>
- 45:37 或問: “孔子答顔淵之問, 欲用四代禮樂. 至論‘郁郁乎文’, 則曰‘吾從周’, 何故?” 曰: “此正適來說, 心小則物物皆病. 賢心中只著得上一句, 不著得下一句.” 可學(62때).
- 45:38 賜問: “‘顔淵問爲邦’章, 程子謂發此以爲之兆.” 曰: “兆, 猶言準則也, 非謂爲邦之道, 盡於此四者. 略說四件事做一箇準則, 則餘事皆可依倣此而推行之耳.” 雉(미상).
- ∞∞∞∞ 子曰已矣乎章
- 45:39 楊至之問: “‘好德如好色’, 卽是大學‘如惡惡臭, 如好好色’, 要得誠如此. 然集注載衛靈公事, 與此意不相應, 恐未穩否?” 曰: “書都不恁地讀. 除了衛靈公, 便有何發明? 在衛靈公上便有何相礙? 此皆沒緊要, 較量他作甚? 聖人當初恁地歎未見好德如那好色者, 自家當虛心去看. 又要反來思量自己如何便是好德, 如何便是好色, 如此方有益. 若只管去較量他, 與聖人意思愈見差錯. 聖人言語, 自家當如奴僕, 只去隨他. 他敎住便住, 他敎去便去. 而今卻與他做師友, 只是較量他. 大學之說, 自是大學之意; 論語之說, 自是論語之意. 論語只是說過去, 尾重則首輕, 這一頭低, 那一頭便昂. 大學是將兩句平頭說得尤力, 如何合得來做一說?” 淳(61·70때). 㝢錄少異.
- ∞∞∞∞ 躬自厚章
- 45:40 問: “‘躬自厚而薄責於人’, 自責厚, 莫是周備篤切意思否?” 曰: “厚是自責得重, 責了又責, 積而不已之意.” 賀孫(62이후). <或錄云: “只是責己要多, 責人要少.”>
- ∞∞∞∞ 不曰如之何章
- 45:41 林問“不曰如之何”. 曰: “只是要再三反復思量. 若率意妄行, 雖聖人亦無奈何.” 淳(61·70때).
- ∞∞∞∞ 君子義以爲質章
- 45:42 問“君子義以爲質”一1 . 曰: “‘義以爲質’, 是制事先決其當否了; 其間節文次第須要皆具, 此是‘禮以行之’. 然徒知盡其節文, 而不能‘孫以出之’, 則亦不可. 且如人知尊卑之分, 須當讓他. 然讓之之時, 辭氣或不能婉順, 便是不能‘孫以出之’. ‘信以成之’者, 是終始誠實以成此一事, 卻非是‘孫以出之’後, 方‘信以成之’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43 或問“君子義以爲質”一章. 曰: “義, 只是合宜. 義有剛決意思, 然不可直撞去. 禮有節文度數, 故用‘禮以行之’. ‘孫以出之’, 是用‘和爲貴’. 義不和, 用‘禮以行之’, 己自和. 然禮又嚴, 故‘孫以出之’, 使從容不迫. 信是樸實頭做, 無信則義禮孫皆是僞.” 甘吉父問: “行與出何別?” 曰: “行, 是當恁地行; 出, 是做處.” 賀孫(62이후).
- 45:44 問: “‘君子義以爲質’一章, 看來有義以爲本, 必有下面三者, 方始成就得.” 曰: “然. ‘義以爲質’, 是應事處.” 又問: “以敬爲主, 則義爲用; 以義爲本, 則下面三者爲用.” 曰: “然.” 燾(70때).
- 45:45 周貴卿問: “義是就事上說. 蓋義則裁斷果決, 若不行之以節文, 出之以退遜, 則恐有忤於物.” ‘信以成之’, 這一句是繳上三句, 言若不誠實, 則義必不能盡, 禮必不能行, 而所謂孫, 特是詐僞耳.” 曰: “也是恁地.” 義剛(64이후).
- 45:46 問: “禮行孫出, 何以別?” 曰: “行是安排恁地行, 出是從此發出. 禮而不遜, 則不免矯世以威嚴加人.” 拱燾.
- 45:47 問: “‘義以爲質’至‘信以成之’章, 如孔子之對陽貨, 孟子之不與王驩言, 莫全得此理否?” 曰: “然.” 問: “行與出如何分?” 曰: “行, 是大綱行時; 出, 則始自此出去也. 人固有行之合禮, 而出之不遜者.” 廣(65이후).
- 45:48 至之問: “明道謂: ‘君子“敬以直內”, 則“義以方外”; “義以爲質”, 則“禮以行之, 遜以出之, 信以成之”.’” 曰: “只是一箇義. ‘義以爲質’, 便是自‘義以方外’處說起來. 若無‘敬以直內’, 也不知義之所在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君子矜而不爭章
- 45:49 問“矜而不爭”. 曰: “矜是自把捉底意思, 故書曰: ‘不矜細行, 終累大德!’” 雉(미상).
- 45:50 或問: “‘不矜細行’, 與‘矜而不爭’之‘矜’, 如何?” 曰: “相似是箇珍惜持守之意.” 人傑(51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章
- 45:51 “恕可以終身行之, 是行之無窮盡.” 問: “孔子言恕, 必兼忠, 如何此只言恕?” 曰: “不得忠時不成. 恕時, 忠在裏面了.” 榦(미상).
- 45:52 問: “可以終身行之之恕, 恐推到極處, 便是‘以己及物爲仁’否?” 曰: “這未說那一邊, 只說推在.” 燾(70때).
- 45:53 問: “‘終身行之, 其恕乎! ’絜矩之道, 是恕之端否?” 曰: “絜矩正是恕.” 浩(57때).
- 45:54 問: “‘終身行之, 其恕乎! ’如何只說恕, 不說忠? 看得‘忠’字尤爲緊要.” 曰: “分言忠恕, 有忠而後恕; 獨言恕, 則忠在其中. 若不能恕, 則其無忠可知. 恕是忠之發處, 若無忠, 便自做恕不出.” 問: “忠恕, 看來也是動靜底道理. 如靜是主處, 動是用處, 不知是否?” 曰: “聖人每就用處敎人, 亦不是先有靜而後有動.” 問: “看來主靜是做工夫處.” 曰: “雖說主靜, 亦不是棄事物以求靜. 旣爲人, 亦須著事君親, 交朋友, 綏妻子, 御僮僕. 不成捐棄了, 閉門靜坐, 事物來時也不去應接, 云: ‘且待我去靜坐, 不要應. ’又不可只茫茫隨他事物中走. 二者中須有箇商量倒斷, 始得. 這處正要著力做工夫, 不可皮膚說過去.” 又曰: “動靜亦不是截然動, 截然靜. 動時, 靜便在這裏. 如人來相問, 自家去答他, 便是動. 才答了, 便靜. 這裏旣靜, 到事物來便著去應接. 不是靜坐時守在這裏, 到應接時便散亂了去. 然動靜不出是一箇理. 知這事當做, 便順理做去, 便見動而靜底意思, 故曰‘知止而後有定, 定而後能靜’. 事物之來, 若不順理而應, 則雖塊然不交於物, 心亦不能得靜. 惟動時能順理, 則無事時始能靜; 靜而能存養, 則應接處始得力. 須動時做工夫, 靜時也做工夫. 兩莫相靠, 莫使工夫間斷, 始得. 若無間斷, 靜時固靜, 動時心亦不動. 若無工夫, 動時固動, 靜時雖欲求靜, 亦不可得而靜矣. 動靜恰似船一般, 須隨他潮去始得. 浪頭恁地高, 船也隨他上; 浪頭恁地低, 船也隨他下. 動靜只是隨他去, 當靜還他靜, 當動還他動. 又如與兩人同事相似, 這人做得不是, 那人便著救他; 那人做得不是, 這人便著去救他. 終不成兩人相推, 這人做不是, 卻推說不干我事, 是那人做得如此; 那人做不是, 推說不干我事, 是他做得如此, 便不是相爲底道理.” 又曰: “所以程子言‘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’, 又言‘涵養當用敬, 進學則在致知’. 若不能以敬養在這裏, 如何會去致得知. 若不能致知, 又如何成得這敬.” 㝢(61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吾之於人也章
- 45:55 問: “吾之於人也, 誰毁誰譽? 如有所譽者, 其有所試矣.” 曰: “毁者, 那人本未有十分惡, 自家將做十分說他, 便是毁. 若是只據他之惡而稱之, 則不可謂之毁. 譬如一物本完全, 自家打破了, 便是毁. 若是那物元來破了, 則不可謂之毁. 譽亦是稱獎得來過當. ‘其有所試矣’, 那人雖未有十分善, 自家卻遂知得他將來如此. 毁人則不可如此也.” 燾(70때).
- 45:56 先生忽問王子合曰: “‘吾之於人也, 誰毁誰譽? 如有所譽者, 其有所試矣. 斯民也,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. ’尋常作如何說?” 子合對曰: “三代之時, 公道行, 不妄毁譽人. 如有毁譽, 須先試得其實, 方言之.” 曰: “便是看錯了. 下面只言‘如有所譽者, 其有所試’, 如何不說‘如有所毁’? 須知道是非與毁譽不同, 方說得. 蓋當其實曰是非, 過其實曰毁譽. 當時公道行, 是言是, 非言非, 而無是過其實者. 然以忠厚褒借而譽者, 容或有之, 然亦已試其實矣. 其過實而毁者, 必無也.” 浩(57때).
- 45:57 先生說“如有所譽者, 其有所試矣”數句. 季通在坐, 證曰: “‘雍也可使南面’之類是也.” 先生然之. 過(65이후).
- 45:58 “聖人之言, 與後世別. 如‘斯民也,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’, 有合上底字, 無, 乃便不成文, 此句全在‘所以’上. 言三代之直道行於斯民也. 古亦此民, 今亦此民, 三代能行之耳. ‘誰毁誰譽’者, 凡人未至於惡而惡之, 故謂之毁; 未至於善而善之, 故謂之譽. 聖人於下又曰: “如有所譽, 其有所試矣.” 此一句卻去了毁. 蓋以不得已而譽, 亦嘗試之. 此乃‘善人之意長, 惡人之意短’之意.” 可學問: “若到於合好惡處, 卻不用此二字.” 先生曰: “然.” 可學(62때).
- 45:59 伯豐問三代直道而行. 曰: “此緊要在‘所以’字上. 民是指今日之民, 卽三代之民. 三代蓋是以直道行之於民, 今亦當以直道行之於民. 直是無枉, 不特不枉毁, 雖稱譽亦不枉也. 舊嘗有此意. 因讀班固作景帝贊引此數語起頭, 以明‘秦漢不易民而化’之意, 曰: ‘孔子稱“斯民也,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”, 信哉! ’其意蓋謂, 民無古今, 周秦網密文峻, 故姦軌不勝; 到文景恭儉, 民便醇厚. 只是此民, 在所施何如耳, 此政得之.” 㽦(59때).
- 45:60 問“斯民也,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”. “斯民, 是指當時之人言之. 言三代所以直道而行, 只是此民. 言毁人固不可過實, 譽人亦不可過實. 言吾所以不敢妄加毁譽之民, 只是三代行直道之民. 班固擧此贊漢景帝, 甚好.” 人傑(51이후).
- 45:61 問“斯民”. “是今此之民, 卽三代之時所以爲善之民, 如說‘高皇帝天下’相似. 嘗怪景帝贊引此一句, 不曉他意. 蓋是說周秦雖網密文峻, 而不勝其弊. 到文景黎民醇厚, 亦只是此民也. 聖人說一句話, 便是恁地闊, 便是從頭說下來.” 義剛(64이후).
- 45:62 問: “‘所以’字本虛, 然意味乃在此. 如云, 斯民也, 三代嘗以此行直道矣.” “聖人知毁譽之非正, 於人無所毁, 而猶有所譽, 蓋將以試其人. 所以見聖人至公之道, 又以見聖人進人之爲善也.” 璘(62때).
- 45:63 亞夫問三代直道而行. 曰: “此民也是三代時直道而行之民. 我今若有所毁譽, 亦不得迂曲而枉其是非之實.” 且擧漢景帝贊所引處, 云: “意卻似不同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巧言亂德章
- 45:64 問“小不忍則亂大謀”. 曰: “‘忍’字有兩說, 只是一意. ‘有忍乃有濟’, 王介甫解作强忍之忍, 前輩解作慈忍之‘忍’. 某謂忍, 是含忍不發之意. 如婦人之仁, 是不能忍其愛; 匹夫之勇, 是不能忍其忿, 二者只是一意.” 雉(미상).
- 45:65 問: “‘小不忍’, 如婦人之仁, 匹夫之勇, 似是兩意, 皆說得. 婦人之仁是姑息, 匹夫之勇是不能涵容.” 曰: “只是一意. 婦人之仁, 不能忍於愛; 匹夫之勇, 不能忍於忿, 皆能亂大謀, 如項羽是也.” 蘷孫(68이후). 閎祖錄略.
- ∞∞∞∞ 人能弘道章
- 45:66 問“人能弘道”. 曰: “道不可須臾離, 可離非道. 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, 恐懼乎其所不聞. 莫見乎隱, 莫顯乎微, 故君子愼其獨.” 又曰: “‘天下之達道五, 所以行之者三. ’君臣·父子·兄弟·夫婦·朋友, 古今所共底道理, 須是知知, 仁守, 勇決.” 繼又曰: “‘人者, 天地之心. ’沒這人時, 天地便沒人管.” 植(64때).
- 45:67 問“人能弘道”. 先生以扇喩曰: “道如扇, 人如手. 手能搖扇, 扇如何搖手?” 蘷孫(68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吾嘗終日不食章
- 45:68 問: “聖人眞箇‘終日不食, 終夜不寢, 以思’否?” 曰: “聖人也曾恁地來. 聖人說‘發憤忘食’, 卻是眞箇, 惟橫渠知得此意, 嘗言‘孔子煞喫辛苦來! ’橫渠又言: ‘堯不曾喫辛苦, 舜喫辛苦. 但三十徵庸, 後來便享富貴. 孔子一生貧賤, 事事都去理會過來.’” 問: “堯不曾喫辛苦做工夫, 依舊聰明聖知, 無欠缺.” “但不如孔子於事理又周匝詳盡.” 德輔(63때).
- 45:69 “吾嘗終日不食, 終夜不寢, 以思, 無益, 不如學也.” 某注云: “蓋勞心以必求, 不如遜志而自得.” 思, 是硬要自去做底; 學是依這本子去做, 便要小著心, 隨順箇事理去做. 而今人都是硬去做, 要必得, 所以更做不成. 須是軟著心, 貼就它去做. 孟子所謂“以意逆志”, 極好. 逆, 是推迎它底意思. 僩(69이후).
- 45:70 問: “注云‘遜志而自得’, 如何是遜志?” 曰: “遜志, 是卑遜其志, 放退一著, 寬廣以求之; 不忒恁地迫窄, 便要一思而必得.” 雉(미상).
- ∞∞∞∞ 君子謀道不謀食章
- 45:71 問“君子謀道不謀食”. 曰: “上面說‘君子謀道不謀食’, 蓋以‘耕也, 餒在其中矣; 學也, 祿在其中矣’. 又恐人錯認此意, 卻將學去求祿, 故下面又繳一句. 謂君子所以爲學者, 所憂在道耳, 非憂貧而學也.” 雉(미상).
- 45:72 學固不爲謀祿, 然未必不得祿; 如耕固不求餒, 然未必得食. 雖是如此, 然君子之心卻只見道不見祿. 如“先難後獲”, “正義不謀利”, 睹當不到那裏. 閎祖(59이후).
- 45:73 論語凡言“在其中矣”, 當以“餒”字推之. 蓋言不必在其中而在焉者矣. 方(41때).
- 45:74 因言: “近來稍信得命及. 孔子說: ‘君子謀道不謀食, 憂道不憂貧. ’觀此一段, 則窮達當付之分定, 所當謀者惟道爾.” 曰: “此一段, 不專爲有命, 蓋專爲學者當謀道而設. 只說一句, 則似緩而不切, 故又反覆推明, 以至‘憂道不憂貧’而止. 且君子之所急當先義語義, 則命在其中. 如‘行一不義, 殺一不辜, 而得天下, 不爲’, 此只說義. 若不恤義, 惟命是恃, 則命可以有得, 雖萬鍾, 有‘不辨禮義而受之’矣. 義有可取, 如爲養親, 於義合取而有不得, 則當歸之命爾. 如‘澤無水, 困’, 則不可以有爲, 只得‘致命遂志’, 然後付之命可也.” 大雅(49이후).
- ∞∞∞∞ 知及之章
- 45:75 問“知及之, 仁能守之”. 曰: “此是說講學. ‘莊以蒞之’以後說爲政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76 亞夫問: “‘知及之, 仁不能守之’一章, 上下文勢相牽合不來相似.” 曰: “‘知及之, 仁能守之’, 是明德工夫; 下面是新民工夫.” 亞夫云: “‘克己復禮爲仁’, 到仁便是極了. 今卻又有‘莊以蒞之’與‘動之以禮’底工夫, 是如何?” 曰: “今自有此心純粹, 更不走失, 而於接物應事時, 少些莊嚴底意思, 闒闒翣翣底, 自不足以使人敬他, 此便是未善處.” 宜久問: “此便是要本末工夫兼備否?” 曰: “固是. 但須先有‘知及之, 仁能守之’做箇根本了, 卻方好生去點檢其餘, 便無處無事不善. 若根本不立, 又有何可點檢處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77 “知及之”, 如大學“知至”; “仁守之”, 如“意誠”; 蒞不莊, 動不以禮, 如所謂“不得其正”, 與所謂“敖惰而辟”之類. 到仁處, 大本已好, 但小節略略有些未善. 如一箇好物, 只是安頓得略傾側, 少正之則好矣, 不大故費力也. 蘷孫(68이후).
- 45:78 問“知及之”一章. 曰: “‘莊以蒞之’, 是自家去臨民. ‘動之不以禮’, 這‘動’字, 不是感動之‘動’, 是使民底意思. 謂如使民去做這件事, 亦有禮, 是使之以禮, 下梢‘禮’字歸在民身上.” 又問: “是使他做事, 要他做得來合節拍否?” 曰: “然.” 又問: “是合禮底事, 便以使之; 不合禮底事, 便不以使之?” 曰: “然. 看那‘動之’字, 便是指那民說. 使他向善, 便是‘以禮’; 不使他向善, 便是‘不以禮’. 如古所謂‘蒐苗獮狩’, 就其中敎之少長有序之事, 便是使之以禮. 蓋是使他以此事, 此事有禮存也.” 燾(70때).
- 45:79 或問此章. 曰: “此一章當以仁爲主. 所謂‘知及之, 所以求吾仁; 蒞之, 動之, 所以持養吾仁’者, 得之矣.” 謨(50이후).
- 45:80 或問: “‘不莊以蒞之’一章, 下兩句, 集注以爲氣質之小疵.” 曰: “固有生成底, 然亦不可專主氣質, 蓋亦有學底.” 燾(70때).
- ∞∞∞∞ 君子不可小知章
- 45:81 問: “‘小知’, 是小有才; ‘大受’, 是大有德. 如盆成括小有才, 未聞大道, 是也.” 曰: “卻如何說‘可·不可’字義理? 且看他本文正意是如何說. 今不合先以一說橫著胸中, 便看不見.” 必大(59-60때).
- ∞∞∞∞ 當仁不讓於師章
- 45:82 或問: “‘當仁不讓於師’, 這‘當’字, 是承當之‘當’否?” 曰; “然. 亦是‘任’字模樣.” 燾(70때).
- 45:83 子善問: “直卿云: ‘“當仁”, 只似適當爲仁之事. ’集注似以‘當’爲擔當之意.” 曰: “如公說‘當’字, 謂値爲仁則不讓. 如此, 恐不値處煞多, 所以覺得做‘任’字說是. 恐這‘仁’字是指大處·難做處說. 這般處須著擔當, 不可說道自家做不得, 是師長可做底事.” 賀孫(62이후).
- ∞∞∞∞ 君子貞而不諒章
- 45:84 亞夫問“貞而不諒”. 曰: “貞者, 正而固也. 蓋見得道理是如此, 便須只恁地做, 所謂‘知斯二者, 弗去是也’. 爲‘正’字說不盡, 故更加‘固’字, 如易所謂‘貞固足以幹事’. 若諒者, 是不擇是非, 必要如此. 故貞者, 是正而固守之意; 諒則有固·必之心也.” 時擧(64이후).
- 45:85 “‘諒’字, 論語有三箇: ‘匹夫之諒’, ‘貞而不諒’, 是不好; ‘友諒’卻是好. 以貞對諒, 則諒爲不好. 若是友, 與其友無信之人, 又卻不如友諒也. 諒, 信之小者. 孟子所謂‘亮’, 恐當訓‘明’字.” 廣(65이후).
- ∞∞∞∞ 辭達而已矣章
- 45:86 “辭達而已矣”, 也是難. 道夫(60이후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