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5 성리2 性理二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  • 朱子語類卷第五
  •  性理二
  •    性情心意等名義
  •  5:1 問: “天與命, 性與理, 四者之別: 天則就其自然者言之, 命則就其流行而賦於物者言之, 性則就其全體而萬物所得以爲生者言之, 理則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則者言之. 到得合而言之, 則天卽理也, 命卽性也, 性卽理也, 是如此否?” 曰: “然. 但如今人說, 天非蒼蒼之謂. 據某看來, 亦捨不得這箇蒼蒼底.”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論性命.>
  •  5:2 理者, 天之體; 命者, 理之用. 性是人之所受, 情是性之用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5:3 命猶誥敕, 性猶職事, 情猶施設, 心則其人也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5:4 天所賦爲命, 物所受爲性. 賦者命也, 所賦者氣也; 受者性也, 所受者氣也. 㝢(61이후).
  •  5:5 道卽性, 性卽道, 固只是一物. 然須看因甚喚做性, 因甚喚做道. 淳(61·70때). 以下論性.
  •  5:6 性卽理也. 在心喚做性, 在事喚做理. 燾(70때).
  •  5:7 生之理謂性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8 性只是此理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9 性是合當底. 同.
  •  5:10 性則純是善底. 同.
  •  5:11 性是天生成許多道理. 同.
  •  5:12 性是許多理散在處爲性. 同.
  •  5:13 問: “性旣無形, 復言以理, 理又不可見.” 曰: “父子有父子之理, 君臣有君臣之理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14 性是實理, 仁義禮智皆具.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5:15 問: “性固是理. 然性之得名, 是就人生稟得言之否?” 曰: “‘繼之者善, 成之者性.’ 這箇理在天地間時, 只是善, 無有不善者. 生物得來, 方始名曰‘性’. 只是這理, 在天則曰‘命’, 在人則曰‘性’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16 鄭問: “先生謂性是未發, 善是已發, 何也?” 曰: “纔成箇人影子, 許多道理便都在那人上. 其惻隱, 便是仁之善; 羞惡, 便是義之善. 到動極復靜處, 依舊只是理.” 曰: “這善, 也是性中道理, 到此方見否?” 曰: “這須就那地頭看. ‘繼之者善也, 成之者性也.’ 在天地言, 則善在先, 性在後, 是發出來方生人物. 發出來是善, 生人物便成箇性. 在人言, 則性在先, 善在後.” 或擧“孟子道性善”. 曰: “此則‘性’字重, ‘善’字輕, 非對言也. 文字須活看. 此且就此說, 彼則就彼說, 不可死看. 牽此合彼, 便處處有礙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17 性不是卓然一物可見者. 只是窮理·格物, 性自在其中, 不須求, 故聖人罕言性.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5:18 諸儒論性不同, 非是於善惡上不明, 乃“性”字安頓不著. 砥(61때).
  •  5:19 聖人只是識得性. 百家紛紛, 只是不識“性”字. 揚子鶻鶻突突, 荀子又所謂隔靴爬痒. 揚(54-6때).
  •  5:20 致道謂“心爲太極”, 林正卿謂“心具太極”, 致道擧以爲問. 先生曰: “這般處極細, 難說. 看來心有動靜: 其體, 則謂之易; 其理, 則謂之道; 其用, 則謂之神.” 直卿退而發明曰: “先生道理精熟, 容易說出來, 須至極.” 賀孫問: “‘其體則謂之易’, 體是如何?” 曰: “體不是‘體用’之‘體’, 恰似說‘體質’之‘體’, 猶云‘其質則謂之易’. 理卽是性, 這般所在, 當活看. 如‘心’字, 各有地頭說. 如孟子云: ‘仁, 人心也.’ 仁便是人心, 這說心是合理說. 如說‘顔子其心三月不違仁’, 是心爲主而不違乎理. 就地頭看, 始得.” 又云: “先生太極圖解云: ‘動靜者, 所乘之機也.’ 蔡季通聰明, 看得這般處出, 謂先生下此語最精. 蓋太極是理, 形而上者; 陰陽是氣, 形而下者. 然理無形, 而氣卻有跡. 氣旣有動靜, 則所載之理亦安得謂之無動靜!” 又擧通書動靜篇云: “‘動而無靜, 靜而無動, 物也; 動而無動, 靜而無靜, 神也. 動而無動, 靜而無靜, 非不動不靜也. 物則不通, 神妙萬物.’ 動靜者, 所乘之機也.” 先生因云: “某向來分別得這般所在. 今心力短, 便是這般所在都說不到.” 因云: “向要至雲谷, 自下上山, 半塗大雨, 通身皆濕, 得到地頭, 因思著: ‘天地之塞, 吾其體; 天地之帥, 吾其性.’ 時季通及某人同在那裏. 某因各人解此兩句, 自亦作兩句解. 後來看, 也自說得著, 所以迤邐便作西銘等解.”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論心.>
  •  5:21 心之理是太極, 心之動靜是陰陽. 振(미상).
  •  5:22 惟心無對.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5:23 問: “靈處是心, 抑是性?” 曰: “靈處只是心, 不是性. 性只是理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24 問: “知覺是心之靈固如此, 抑氣之爲邪?” 曰: “不專是氣, 是先有知覺之理. 理未知覺, 氣聚成形, 理與氣合, 便能知覺. 譬如這燭火, 是因得這脂膏, 便有許多光燄.” 問: “心之發處是氣否?” 曰: “也只是知覺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25 所知覺者是理. 理不離知覺, 知覺不離理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26 問: “心是知覺, 性是理. 心與理如何得貫通爲一?” 曰: “不須去著實通, 本來貫通.” “如何本來貫通?” 曰: “理無心, 則無著處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27 所覺者, 心之理也; 能覺者, 氣之靈也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28 心者, 氣之精爽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29 心官至靈, 藏往知來. 燾(70때).
  •  5:30 發明“心”字, 曰: “一言以蔽之, 曰‘生’而已. ‘天地之大德曰生’, 人受天地之氣而生, 故此心必仁, 仁則生矣.” 力行(62때).
  •  5:31 心須兼廣大流行底意看, 又須兼生意看. 且如程先生言: ‘仁者, 天地生物之心.’ 只天地便廣大, 生物便流行, 生生不窮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32 “心與理一, 不是理在前面爲一物. 理便在心之中, 心包蓄不住, 隨事而發.” 因笑云: “說到此, 自好笑. 恰似那藏相似, 除了經函, 裏面點燈, 四方八面皆如此光明粲爛, 但今人亦少能看得如此.” 廣(65이후).
  •  5:33 問: “心之爲物, 衆理具足. 所發之善, 固出於心. 至所發不善, 皆氣稟物欲之私, 亦出於心否?” 曰: “固非心之本體, 然亦是出於心也.” 又問: “此所謂人心否?” 曰: “是.” 子升因問: “人心亦兼善惡否?” 曰: “亦兼說.” 木之(68때).
  •  5:34 或問: “心有善惡否?” 曰: “心是動底物事, 自然有善惡. 且如惻隱是善也, 見孺子入井而無惻隱之心, 便是惡矣. 離著善, 便是惡. 然心之本體未嘗不善, 又卻不可說惡全不是心. 若不是心, 是甚麽做出來? 古人學問便要窮理·知至, 直是下工夫消磨惡去, 善自然漸次可復. 操存是後面事, 不是善惡時事.” 問: “明善·擇善如何?” 曰: “能擇, 方能明. 且如有五件好底物事, 有五件不好底物事, 將來揀擇, 方解理會得好底. 不擇, 如何解明?” 謙(65때).
  •  5:35 心無間於已發未發. 徹頭徹尾都是, 那處截做已發未發! 如放僻邪侈, 此心亦在, 不可謂非心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36 問: “形體之動, 與心相關否?” 曰: “豈不相關? 自是心使他動.” 曰: “喜怒哀樂未發之前, 形體亦有運動, 耳目亦有視聽, 此是心已發, 抑未發?” 曰: “喜怒哀樂未發, 又是一般. 然視聽行動, 亦是心向那裏. 若形體之行動心都不知, 便是心不在. 行動都沒理會了, 說甚未發! 未發不是漠然全不省, 亦常醒在這裏, 不恁地困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37 問: “惻隱·羞惡·喜怒·哀樂, 固是心之發, 曉然易見處. 如未惻隱·羞惡·喜怒·哀樂之前, 便是寂然而靜時, 然豈得塊然槁木! 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聞見, 其手足亦必有自然之擧動, 不審此時喚作如何.” 曰: “喜怒哀樂未發, 只是這心未發耳. 其手足運動, 自是形體如此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38 問: “先生前日以揮扇是氣, 節後思之: 心之所思, 耳之所聽, 目之所視, 手之持, 足之履, 似非氣之所能到. 氣之所運, 必有以主之者.” 曰: “氣中自有箇靈底物事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39 虛靈自是心之本體, 非我所能虛也. 耳目之視聽, 所以視聽者卽其心也, 豈有形象. 然有耳目以視聽之, 則猶有形象也. 若心之虛靈, 何嘗有物!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5:40 問: “五行在人爲五臟. 然心卻具得五行之理, 以心虛靈之故否?” 曰: “心屬火, 緣是箇光明發動底物, 所以具得許多道理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5:41 問: “人心形而上下如何?” 曰: “如肺肝五臟之心, 卻是實有一物. 若今學者所論操舍存亡之心, 則自是神明不測. 故五臟之心受病, 則可用藥補之; 這箇心, 則非菖蒲·茯苓所可補也.” 問: “如此, 則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?” 曰: “心比性, 則微有跡; 比氣, 則自然又靈.” 謙(65때).
  •  5:42 問: “先生嘗言, 心不是這一塊. 某竊謂, 滿體皆心也, 此特其樞紐耳.” 曰: “不然, 此非心也, 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. 人有病心者, 乃其舍不寧也. 凡五臟皆然. 心豈無運用, 須常在軀殼之內. 譬如此建陽知縣, 須常在衙裏. 始管得這一縣也.” 某曰: “然則程子言‘心要在腔子裏’, 謂當在舍之內, 而不當在舍之外耶?” 曰: “不必如此. 若言心不可在脚上, 又不可在手上, 只得在這些子上也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5:43 性猶太極也, 心猶陰陽也. 太極只在陰陽之中, 非能離陰陽也. 然至論太極, 自是太極; 陰陽自是陰陽. 惟性與心亦然. 所謂一而二, 二而一也. 韓子以仁義禮智信言性, 以喜怒哀樂言情, 蓋愈於諸子之言性. 然至分三品, 卻只說得氣, 不曾說得性. 砥(61때). <以下總論心性.>
  •  5:44 問: “天之付與人物者爲命, 人物之受於天者爲性, 主於身者爲心, 有得於天而光明正大者爲明德否?” 曰: “心與性如何分別? 明如何安頓? 受與得又何以異? 人與物與身又何間別? 明德合是心, 合是性?” 曰: “性卻實. 以感應虛明言之, 則心之意亦多.” 曰: “此兩箇說著一箇, 則一箇隨到, 元不可相離, 亦自難與分別. 捨心則無以見性, 捨性又無以見心, 故孟子言心性, 每每相隨說. 仁義禮智是性, 又言‘惻隱之心·羞惡之心·辭遜·是非之心’, 更細思量.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5:45 或問心性之別. 曰: “這箇極難說, 且是難爲譬喩. 如伊川以水喩性, 其說本好, 卻使曉不得者生病. 心, 大槪似箇官人; 天命, 便是君之命; 性, 便如職事一般. 此亦大槪如此, 要自理會得. 如邵子云: “性者, 道之形體.” 蓋道只是合當如此, 性則有一箇根苗, 生出君臣之義, 父子之仁. 性雖虛, 都是實理. 心雖是一物, 卻虛, 故能包含萬理. 這箇要人自體察始得.” 學蒙(65이후). <方子錄云: “性本是無, 卻是實理. 心似乎有影象, 然其體卻虛.”>
  •  5:46 舊嘗以論心·論性處, 皆類聚看. 看熟, 久則自見. 淳(61·70때).
  •  5:47 性便是心之所有之理, 心便是理之所會之地. <下“心”字, 饒錄作“性”.> 升卿(62때).
  •  5:48 性是理, 心是包含該載, 敷施發用底.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5:49 問心之動·性之動. 曰: “動處是心, 動底是性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5:50 心以性爲體, 心將性做餡子模樣. 蓋心之所以具是理者, 以有性故也. 蓋卿(65때).
  •  5:51 心有善惡, 性無不善. 若論氣質之性, 亦有不善. 節(64이후).
  •  5:52 鄭仲履問: “先生昨說性無不善, 心固有不善. 然本心則元無不善.” 曰: “固是本心元無不善, 誰敎你而今卻不善了! 今人外面做許多不善, 卻只說我本心之善自在, 如何得!” 蓋卿(65때).
  •  5:53 心·性·理, 拈著一箇, 則都貫穿, 惟觀其所指處輕重如何. 如“養心莫善於寡欲, 雖有不存焉者寡矣”. “存”雖指理言, 然心自在其中. “操則存”, 此“存”雖指心言, 然理自在其中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54 或問: “人之生, 稟乎天之理以爲性, 其氣淸則爲知覺. 而心又不可以知覺言, 當如何?” 曰: “難說. 以‘天命之謂性’觀之, 則命是性, 天是心, 心有主宰之義. 然不可無分別, 亦不可太說開成兩箇, 當熟玩而黙識其主宰之意可也.” 高(65때).
  •  5:55 說得出, 又名得出, 方是見得分明. 如心·性, 亦難說. 嘗曰: “性者, 心之理; 情者, 性之動; 心者, 性情之主.”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5:56 性對情言, 心對性情言. 合如此是性, 動處是情, 主宰是心. 大抵心與性, 似一而二, 似二而一, 此處最當體認. 可學(62때).
  •  5:57 有這性, 便發出這情; 因這情, 便見得這性. 因今日有這情, 便見得本來有這性.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5:58 性不可言. 所以言性善者, 只看他惻隱·辭遜四端之善則可以見其性之善, 如見水流之淸, 則知源頭必淸矣. 四端, 情也, 性則理也. 發者, 情也, 其本則性也, 如見影知形之意. 力行(62때).
  •  5:59 在天爲命, 稟於人爲性, 旣發爲情. 此其脈理甚實, 仍更分明易曉. 唯心乃虛明洞徹, 統前後而爲言耳. 據性上說“寂然不動”處是心, 亦得; 據情上說“感而遂通”處是心, 亦得. 故孟子說“盡其心者, 知其性也”, 文義可見. 性則具仁義禮智之端, 實而易察. 知此實理, 則心無不盡, 盡亦只是盡曉得耳. 如云盡曉得此心者, 由知其性也.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5:60 景紹問心性之別. 曰: “性是心之道理, 心是主宰於身者. 四端便是情, 是心之發見處. 四者之萌皆出於心, 而其所以然者, 則是此性之理所在也.” 道夫問: “‘滿腔子是惻隱之心’, 如何?” 曰: “腔子是人之軀殼. 上蔡見明道, 擧經史不錯一字, 頗以自矜. 明道曰: ‘賢卻記得許多, 可謂玩物喪志矣?’ 上蔡見明道說, 遂滿面發赤, 汗流浹背. 明道曰: ‘只此便是惻隱之心.’ 公要見滿腔子之說, 但以是觀之.” 問: “玩物之說主甚事?” 曰: “也只是‘矜’字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5:61 伯豐論性有已發之性, 有未發之性. 曰: “性纔發, 便是情. 情有善惡, 性則全善. 心又是一箇包總性情底. 大抵言性, 便須見得是元受命於天, 其所稟賦自有本根, 非若心可以一槪言也. 卻是漢儒解‘天命之謂性’, 云‘木神仁, 金神義’等語, 卻有意思, 非苟言者. 學者要體會親切.” 又嘆曰: “若不用明破, 只恁涵養, 自有到處, 亦自省力. 若欲立言示訓, 則須契勘敎子細, 庶不悖於古人!” 大雅(49이후).
  •  5:62 履之問未發之前心性之別. 曰: “心有體用, 未發之前是心之體, 已發之際乃心之用, 如何指定說得! 蓋主宰運用底便是心, 性便是會恁地做底理. 性則一定在這裏, 到主宰運用卻在心. 情只是幾箇路子, 隨這路子恁地做去底, 卻又是心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5:63 或問: “靜是性, 動是情?” 曰: “大抵都主於心. ‘性’字從‘心’, 從‘生’; ‘情’字從‘心’, 從‘靑’. 性是有此理. 且如‘天命之謂性’, 要須天命箇心了, 方是性.” 漢卿問: “心如箇藏, 四方八面都恁地光明皎潔, 如佛家所謂六窗中有一猴, 這邊叫也應, 那邊叫也應.” 曰: “佛家說心處, 儘有好處. 前輩云, 勝於楊墨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5:64 叔器問: “先生見敎, 謂‘動處是心, 動底是性’. 竊推此二句只在‘底’·‘處’兩字上. 如穀種然, 生處便是穀, 生底卻是那裏面些子.” 曰: “若以穀譬之, 穀便是心, 那爲粟, 爲菽, 爲禾, 爲稻底, 便是性. 康節所謂“心者, 性之郛郭”是也. 包裹底是心, 發出不同底是性. 心是箇沒思量底, 只會生. 又如喫藥, 喫得會治病是藥力, 或涼, 或寒, 或熱, 便是藥性. 至於喫了有寒證, 有熱證, 便是情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5:65 舊看五峰說, 只將心對性說, 一箇情字都無下落. 後來看橫渠“心統性情”之說, 乃知此話有大功, 始尋得箇“情”字著落, 與孟子說一般. 孟子言: “惻隱之心, 仁之端也.” 仁, 性也; 惻隱, 情也, 此是情上見得心. 又曰“仁義禮智根於心”, 此是性上見得心. 蓋心便是包得那性情, 性是體, 情是用. “心”字只一箇字母, 故“性”·“情”字皆從“心”. 僩(69이후).
  •  5:66 人多說性方說心, 看來當先說心. 古人制字, 亦先制得“心”字, “性”與“情”皆從“心”. 以人之生言之, 固是先得這道理. 然才生這許多道理, 卻都具在心裏. 且如仁義自是性, 孟子則曰“仁義之心”; 惻隱·羞惡自是情, 孟子則曰“惻隱之心, 羞惡之心”. 蓋性卽心之理, 情卽性之用. 今先說一箇心, 便敎人識得箇情性底總腦, 敎人知得箇道理存著處. 若先說性, 卻似性中別有一箇心. 橫渠“心統性情”語極好. 又曰: “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, 則恐不能無病, 便似性外別有一箇知覺了!”
  •  5:67 或問心情性. 曰: “孟子說‘惻隱之心, 仁之端也’一段, 極分曉. 惻隱·羞惡·是非·辭遜是情之發, 仁義禮智是性之體. 性中只有仁義禮智, 發之爲惻隱·辭遜·是非, 乃性之情也. 如今人說性, 多如佛老說, 別有一件物事在那裏, 至玄至妙, 一向說開去, 便入虛無寂滅. 吾儒論性卻不然. 程子云: ‘性卽理也.’ 此言極無病. ‘孟子道性善’, 善是性合有底道理. 然亦要子細識得善處, 不可但隨人言語說了. 若子細下工夫, 子細尋究, 自然見得. 如今人全不曾理會, 才見一庸人胡說, 便從他去. 嘗得項平甫書云, 見陳君擧門人說: ‘儒釋, 只論其是處, 不問其同異.’ 遂敬信其說. 此是甚說話! 元來無所有底人, 見人胡說話, 便惑將去. 若果有學, 如何謾得他! 如擧天下說生薑辣, 待我喫得眞箇辣, 方敢信. 胡五峰說性多從東坡子由們見識說去.” 謙(65때).
  •  5:68 問性·情·心·仁. 曰: “橫渠說得最好, 言: ‘心, 統性情者也.’ 孟子言: ‘惻隱之心, 仁之端; 羞惡之心, 義之端.’ 極說得性·情·心好. 性無不善. 心所發爲情, 或有不善. 說不善非是心, 亦不得. 卻是心之本體本無不善, 其流爲不善者, 情之遷於物而然也. 性是理之總名, 仁義禮智皆性中一理之名. 惻隱·羞惡·辭遜·是非是情之所發之名, 此情之出於性而善者也. 其端所發甚微, 皆從此心出, 故曰: ‘心, 統性情者也.’ 性不是別有一物在心裏. 心具此性情. 心失其主, 卻有時不善. 如‘我欲仁, 斯仁至’; 我欲不仁, 斯失其仁矣. ‘回也三月不違仁’, 言不違仁, 是心有時乎違仁也. ‘出入無時, 莫知其鄕.’ 存養主一, 使之不失去, 乃善. 大要在致知, 致知在窮理, 理窮自然知至. 要驗學問工夫, 只看所知至與不至, 不是要逐件知過, 因一事硏磨一理, 久久自然光明. 如一鏡然, 今日磨些, 明日磨些, 不覺自光. 若一些子光, 工夫又歇, 仍舊一塵鏡, 已光處會昏, 未光處不復光矣. 且如‘仁’之一字, 上蔡只說知仁, 孔子便說爲仁. 是要做工夫去爲仁, 豈可道知得便休! 今學問流而爲禪, 上蔡爲之首. 今人自無實學, 見得說這一般好, 也投降; 那一般好, 也投降. 許久南軒在此講學, 諸公全無實得處. 胡亂有一人入潭州城裏說, 人便靡然從之, 此是何道理! 學問只理會箇是與不是, 不要添許多無益說話. 今人爲學, 多是爲名, 又去安排討名, 全不顧義理. 說苑載證父者以爲直, 及加刑, 又請代受以爲孝. 孔子曰: ‘父一也, 而取二名!’ 此是宛轉取名之弊. 學問只要心裏見得分明, 便從上面做去. 如‘殺身成仁’, 不是自家計較要成仁方死, 只是見得此事生爲不安, 死爲安, 便自殺身. 旁人見得, 便說能成仁. 此旁人之言, 非我之心要如此. 所謂‘經德不回, 非以干祿; 哭死而哀, 非爲生也’. 若有一毫爲人之心, 便不是了. 南軒云: ‘爲己之學, 無所爲而然.’ 是也.” 謙(65때).
  •  5:69 性·情·心, 惟孟子橫渠說得好. 仁是性, 惻隱是情, 須從心上發出來. “心, 統性情者也.” 性只是合如此底, 只是理, 非有箇物事. 若是有底物事, 則旣有善, 亦必有惡. 惟其無此物, 只是理, 故無不善. 蓋卿(65때).
  •  5:70 伊川“性卽理也”, 橫渠“心統性情”二句, 顚撲不破! 砥(61때).
  •  5:71 “性是未動, 情是已動, 心包得已動未動. 蓋心之未動則爲性, 已動則爲情, 所謂‘心統性情’也. 欲是情發出來底. 心如水, 性猶水之靜, 情則水之流, 欲則水之波瀾, 但波瀾有好底, 有不好底. 欲之好底, 如‘我欲仁’之類; 不好底則一向奔馳出去, 若波濤飜浪; 大段不好底欲則滅卻天理, 如水之壅決, 無所不害. 孟子謂情可以爲善, 是說那情之正, 從性中流出來者, 元無不好也.” 因問: “‘可欲之謂善’之‘欲’, 如何?” 曰: “此不是‘情欲’之‘欲’, 乃是可愛之意.” 銖(67이후). 明作錄略.
  •  5:72 心, 主宰之謂也. 動靜皆主宰, 非是靜時無所用, 及至動時方有主宰也. 言主宰, 則混然體統自在其中. 心統攝性情, 非儱侗與性情爲一物而不分別也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73 性以理言, 情乃發用處, 心卽管攝性情者也. 故程子曰“有指體而言者, ‘寂然不動’是也”, 此言性也; “有指用而言者, ‘感而遂通’是也”, 此言情也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74 “心統性情”, 故言心之體用, 嘗跨過兩頭未發·已發處說. 仁之得名, 只專在未發上. 惻隱便是已發, 卻是相對言之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75 心者, 主乎性而行乎情. 故“喜怒哀樂未發則謂之中, 發而皆中節則謂之和”, 心是做工夫處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76 心之全體湛然虛明, 萬理具足, 無一毫私欲之間; 其流行該遍, 貫乎動靜, 而妙用又無不在焉. 故以其未發而全體者言之, 則性也; 以其已發而妙用者言之, 則情也. 然“心統性情”, 只就渾淪一物之中, 指其已發·未發而爲言爾; 非是性是一箇地頭, 心是一箇地頭, 情又是一箇地頭, 如此懸隔也. 端蒙(50이후).
  •  5:77 問: “人當無事時, 其中虛明不昧, 此是氣自然動處, 便是性.” 曰: “虛明不昧, 便是心; 此理具足於中, 無少欠闕, 便是性; 感物而動, 便是情. 橫渠說得好, ‘由太虛有“天”之名, 由氣化有“道”之名’, 此是總說. ‘合虛與氣, 有“性”之名; 合性與知覺, 有“心”之名’, 是就人物上說.”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5:78 問心性情之辨. 曰: “程子云: ‘心譬如穀種, 其中具生之理是性, 陽氣發生處是情.’ 推而論之, 物物皆然.” 㽦(59때).
  •  5:79 因言, 心·性·情之分, 自程子張子合下見得定了, 便都不差. 如程子諸門人傳得他師見成底說, 卻一齊差! 卻或曰: “程子張子是他自見得, 門人不過只聽得他師見成說底說, 所以後來一向差.” 曰: “只那聽得, 早差了也!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5:80 性主“具”字, “有”字. 許多道理. 昭昭然者屬性; 未發理具, 已發理應, 則屬心; 動發則情. 所以“存其心”, 則“養其性”. 心該備通貫, 主宰運用. 呂云: “未發時心體昭昭.” 程云: “有指體而言者, 有指用而言者.” 李先生云: “心者貫幽明, 通有無.” 方(41때).
  •  5:81 心如水, 情是動處, 愛卽流向去處. 椿(59때).
  •  5:82 問: “意是心之運用處, 是發處?” 曰: “運用是發了.” 問: “情亦是發處, 何以別?” 曰: “情是性之發, 情是發出恁地, 意是主張要恁地. 如愛那物是情, 所以去愛那物是意. 情如舟車, 意如人去使那舟車一般.” 㝢(61이후). 以下兼論意.
  •  5:83 心·意猶有痕跡. 如性, 則全無兆朕, 只是許多道理在這裏. 砥(61때).
  •  5:84 問: “意是心之所發, 又說有心而後有意. 則是發處依舊是心主之, 到私意盛時, 心也隨去.” 曰: “固然.”
  •  5:85 李夢先問情·意之別. 曰: “情是會做底, 意是去百般計較做底, 意因有是情而後用.” 蘷孫錄云: “因是有情而後用其意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5:86 問: “情·意, 如何體認?” 曰: “性·情則一. 性是不動, 情是動處, 意則有主向. 如好惡是情, ‘好好色, 惡惡臭’, 便是意.” 士毅(미상).
  •  5:87 未動而能動者, 理也; 未動而欲動者, 意也. 若海(道夫-60이후-아들).
  •  5:88 性者, 卽天理也, 萬物稟而受之, 無一理之不具. 心者, 一身之主宰; 意者, 心之所發; 情者, 心之所動; 志者, 心之所之, 比於情·意尤重; 氣者, 卽吾之血氣而充乎體者也, 比於他, 則有形器而較麄者也. 又曰: “舍心無以見性, 舍性無以見心.” 椿(59때). 以下兼論志.
  •  5:89 “心之所之謂之志, 日之所之謂之時. ‘志’字從‘之’, 從‘心’; ‘峕’字從‘之’, 從‘日’. 如日在午時, 在寅時, 制字之義由此. 志是心之所之, 一直去底. 意又是志之經營往來底, 是那志底脚. 凡營爲·謀度·往來, 皆意也. 所以橫渠云: ‘志公而意私.’” 問: “情比意如何?” 曰: “情又是意底骨子. 志與意都屬情, ‘情’字較大, ‘性·情’字皆從‘心’, 所以說‘心統性情’. 心兼體用而言. 性是心之理, 情是心之用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5:90 問意志. 曰: “橫渠云: ‘以“意·志”兩字言, 則志公而意私, 志剛而意柔, 志陽而意陰.’” 卓(미상).
  •  5:91 志是公然主張要做底事, 意是私地潛行間發處. 志如伐, 意如侵. 升卿(62때).
  •  5:92 問: “情與才何別?” 曰: “情只是所發之路陌, 才是會恁地去做底. 且如惻隱, 有懇切者, 有不懇切者, 是則才之有不同.” 又問: “如此, 則才與心之用相類?” 曰: “才是心之力, 是有氣力去做底. 心是管攝主宰者, 此心之所以爲大也. 心譬水也; 性, 水之理也. 性所以立乎水之靜, 情所以行乎水之動, 欲則水之流而至於濫也. 才者, 水之氣力所以能流者, 然其流有急有緩, 則是才之不同. 伊川謂‘性稟於天, 才稟於氣’, 是也. 只有性是一定. 情與心與才, 便合著氣了. 心本未嘗不同, 隨人生得來便別了. 情則可以善, 可以惡.” 又曰: “要見得分曉, 但看明道云: ‘其體則謂之易, 其理則謂之道, 其用則謂之神.’ 易, 心也; 道, 性也; 神, 情也. 此天地之心·性·情也.” 砥(61때). 以下兼論才.
  •  5:93 性者, 心之理; 情者, 心之動. 才便是那情之會恁地者. 情與才絶相近. 但情是遇物而發, 路陌曲折恁地去底; 才是那會如此底. 要之, 千頭萬緖, 皆是從心上來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5:94 問: “性之所以無不善, 以其出於天也; 才之所以有善不善, 以其出於氣也. 要之, 性出於天, 氣亦出於天, 何故便至於此?” 曰: “性是形而上者, 氣是形而下者. 形而上者全是天理, 形而下者只是那査滓. 至於形, 又是査滓至濁者也.”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5:95 問: “才出於氣, 德出於性?” 曰: “不可. 才也是性中出, 德也是有是氣而後有是德. 人之有才者出來做得事業, 也是它性中有了, 便出來做得. 但溫厚篤實便是德, 剛明果敢便是才. 只爲他氣之所稟者生到那裏多, 故爲才.”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5:96 問: “能爲善, 便是才.” 曰: “能爲善而本善者是才. 若云能爲善便是才, 則能爲惡亦是才也.”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5:97 論才氣, 曰: “氣是敢做底, 才是能做底.”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5:98 問: “‘天命之謂性’, 充體謂氣, 感觸謂情, 主宰謂心, 立趨向謂志, 有所思謂意, 有所逐謂欲.” 答云: “此語或中或否, 皆出臆度. 要之, 未可遽論. 且涵泳玩索, 久之當自有見.” 銖嘗見先生云: “名義之語極難下. 如說性, 則有天地之性, 氣質之性. 說仁, 則伊川有專言之仁, 偏言之仁. 此等且要黙識心通.”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5:99 問: “知與思, 於人身最緊要.” 曰: “然. 二者也只是一事. 知與手相似, 思是交這手去做事也, 思所以用夫知也.” 卓(미상). 付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