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73 역9 易九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三

  •   易九
  • ∞∞∞∞困
  •  73:1 “困卦難理會, 不可曉. 易中有數卦如此. 繫辭云: ‘卦有小大, 辭有險易. 辭也者, 各指其所之. ’困是箇極不好底卦, 所以卦辭也做得如此難曉. 如蹇剝否睽皆是不好卦, <林錄云: “卻不好得分明, 故易曉.”> 只有剝卦分明是剝, 所以分曉. 困卦林云: “雖是極不好卦.” 是箇進退不得·窮極底卦, 所以難曉. <林錄云: “所以卦辭亦恁地不好, 難曉.”> 其大意亦可見.” 又曰: “看易, 不當更去卦爻中尋求道理當如何處置這箇. 與人卜筮以決疑惑, 若道理當爲, 固是便爲之; 若道理不當爲, 自是不可做, 何用更占? 卻是有一樣事, 或吉或凶, 成兩岐道理, 處置不得, 所以用占. 若是放火殺人, 此等事終不可爲, 不成也去占! 又如做官贓汚邪僻, 由徑求進, 不成也去占!” 僩(69이후). 學履錄略.
  •  73:2 “不失其所亨”, 這句自是說得好. 淵(64때).
  •  73:3 李敬子問“致命遂志”. 曰: “‘致命’, 如論語‘見危授命’與‘士見危致命’之義一般, 是送這命與他. 自家但遂志循義, 都不管生死, 不顧身命, 猶言致死生於度外也.” 僩(69이후). 池本云: “‘澤無水, 困’, 君子道窮之時, 但當委致其命, 以遂吾之志而已. 致命, 猶送這命與他, 不復爲我之有. 雖委致其命, 而志則自遂, 無所回屈. 伊川解作‘推致其命’, 雖說得通, 然論語中‘致命’字, 都是委致之‘致’. ‘事君能致其身’, 與‘士見危致命’, ‘見危授命’, 皆是此意. ‘授’亦‘致’字之意, 言將這命授與之也.”
  •  73:4 問: “‘臀困於株木’, 如何?” 曰: “在困之下, 至困者也. 株木不可坐, 臀在株木上, 其不安可知.” 又問: “伊川將株木作初之正應, 不能庇他, 如何?” 曰: “恐說‘臀’字不去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5 問: “‘困於酒食’, 本義作‘饜飫於所欲’如何?” 曰: “此是困於好底事. 在困之時, 有困於好事者, 有困於不好事者. 此爻是好爻, 當困時, 則爲困於好事. 如‘感時花濺淚, 恨別鳥驚心’, 花鳥好娛戱底物, 這時卻發人不好底意思, 是因好物而困也. 酒食饜飫亦如此.” 又問: “象云‘中有慶也’, 是如何?” 曰: “他下面有許多好事在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6 問: “朱紱方來, 利用享祀”. 曰: “以之事君, 則君應之; 以之事神, 則神應之.” 燾(70때).
  •  73:7 “朱紱, 赤紱.” 若如伊川說, 使書傳中說臣下皆是赤紱則可. 詩中卻有‘朱芾斯皇’一句是說方叔, 於理又似不通. 某之精力只推得到這裏. 淵(64때).
  •  73:8 問: “困二五皆‘利用祭祀’, 是如何?” 曰: “他得中正, 又似取無應而心專一底意思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9 “祭祀·享祀”, 想只說箇祭祀, 無那自家活人卻享他人祭之說! 淵(64때).
  •  73:10 六三陽之陰, 上六陰之陰, 故將六三言之, 則上六爲妻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井
  •  73:11 井象只取巽入之義, 不取木義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2 井是那掇不動底物事, 所以“改邑不改井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3 “汔至, 亦未繘井羸其甁, 凶.” “汔至”作一句. “亦未繘井羸其甁”是一句. 意謂幾至而止, 如綆未及井而甁敗, 言功不成也.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4 “‘木上有水, 井. ’說者以爲木是汲器, 則後面卻有甁, 甁自是瓦器, 此不可曉. 怕只是說水之津潤上行, 至那木之杪, 這便是井水上行之象.” 問: “恐是桔鍛之類?” 曰: “亦恐是如此.” 又云: “禾上露珠, 便是下面水上去. 大抵裏面水氣上, 則外面底也上.” 淵(64때).
  •  73:15 用之問“木上有水, 井”. 曰: “巽在坎下, 便是木在下面, 漲得水上上來. 如桶中盛得兩斗水, 若將大一斗之木沈在水底, 則木上之水亦長一斗, 便是此義. 如草木之生, 津潤皆上行, 直至樹末, 便是‘木上有水’之義. 雖至小之物亦然. 如菖蒲葉, 每晨葉葉尾皆有水, <池本作“皆潮水珠”.> 如珠顆; 雖藏之密室亦然, 非露水也.” <池本云: “或云: ‘嘗見野老說, 芋葉尾每早亦含水珠, 須日出照乾則無害. 若太陽未照, 爲物所挨落, 則芋實焦枯無味, 或生蟲. 此亦菖蒲潮水之類爾. ’曰: ‘然.’”> 問: “如此, 則‘井’字之義與‘木上有水’何預?” 曰: “‘木上有水’便如井中之水. 水本在井底, 卻能汲上來給人之食, 故取象如此.” 用之又問: “程子汲水桶之說, 是否?” 曰: “不然. ‘木上有水’, 是木穿水中, 漲上那水. 若作汲桶, 則解不通矣, 且與後面‘羸其甁凶’之說不相合也.” 僩(69이후). <學履同而略. 又注云: “後親問先生. 先生云: ‘不曾說木在下面漲得水來. 這箇話是別人說, 不是義理如此.’”>
  •  73:16 鮒, 程沙隨以爲蝸牛, 如今廢井中多有之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7 九三“可用汲”以上三句是象, 下兩句是占. 大槪是說理, 決不是說汲井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8 若非王明, 則無以收拾人才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9 “收”, 雖作去聲讀, 義只是收也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革
  •  73:20 問: “革二女‘志不相得’, 與睽‘不同行’有異否?” 曰: “意則一, 但變韻而協之爾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21 易言“順乎天而應乎人”, 後來人盡說“應天順人”, 非也. 佐(65때).
  •  73:22 問: “革之象不曰‘澤在火上’, 而曰‘澤中有火’. 蓋水在火上, 則水滅了火; 不見得水決則火滅, 火炎則水涸之義. 曰‘中有火’, 則二物並在, 有相息之象否?” 曰: “亦是恁地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23 “澤中有火.” 水能滅火, 此只是說陰盛陽衰. 火盛則克水, 水盛則克火. 此是“澤中有火”之象, 便有那四時改革底意思. 君子觀這象, 便去“治曆明時”. 林艾軒說因革卦得曆法, 云: “曆須年年改革, 不改革, 便差了天度.” 此說不然. 天度之差, 蓋緣不曾推得那曆元定, 卻不因不改而然. 曆豈是那年年改革底物? “治曆明時”, 非謂曆當改革. 蓋四時變革中, 便有箇“治曆明時”底道理. 淵(64때).
  •  73:24 “澤中有火, 革”, 蓋言陰陽相勝復, 故聖人“治曆明時”. 向林艾軒嘗言聖人於革著治曆者, 蓋曆必有差, 須時改革方得. 此不然. 天度固必有差, 須在吾術中始得. 如度幾年當差一分, 便就此添一分去, 乃是. 又云: “曆數微眇, 如今下漏一般. 漏管稍澀, 則必後天; 稍闊, 則必先天, 未子而子, 未午而午.” 淵(64때).
  •  73:25 “澤中有火”自與“治曆明時”不甚相干. 聖人取象處, 只是依稀地說, 不曾確定指殺, 只是見得這些意思便說. 淵(64때).
  •  73:26 “革言三就”, 言三番結裹成就, 如第一番商量這箇是當革不當革, 說成一番, 又更如此商量一番, 至於三番然後說成了, 卻不是三人來說. 淵(64때).
  •  73:27 問: “革下三爻, 有謹重難改之意, 上三爻則革而善. 蓋事有新故, 革者, 變故而爲新也. 下三爻則故事也. 未變之時, 必當謹審於其先, 上三爻則變而爲新事矣, 故漸漸好.” 曰: “然.” 又云: “乾卦到九四爻謂‘乾道乃革’, 也是到這處方變了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28 “未占有孚”, 伊川於爻中“占”字, 皆不把做“卜筮尙其占”說. 淵(64때).
  •  73:29 或問: “‘大人虎變’是就事上變, ‘君子豹變’是就身上變?” 曰: “豈止是事上? 也從裏面做出來. 這箇事卻不只是空殼子做得. 文王‘其命維新’, 也是他自新後如此. 堯‘克明俊德’, 然後‘黎民於變’. ‘大人虎變’, 正如孟子所謂‘所過者化, 所存者神, 上下與天地同流, 豈曰小補之哉’! 補, 只是箇裏破, 補這一些. 如世人些小功, 只是補. 如聖人直是渾淪都換過了. 如鑪鞴相似, 補底只是錮露, 聖人卻是渾淪鑄過.” 或曰: “孟子說得恁地, 想見做出來, 應是新人耳目.” 曰: “想亦只是從‘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’起. 看他三四次, 只恁地說.” 又曰: “如那‘如其禮樂, 以俟君子’意思, 孟子都無, 這便是氣麤處.” 又曰: “未見得做得與做不得, 只說著, 敎人歡喜!” 胡泳(69때). <僩錄云: “因說革卦, 曰: ‘革是更革之謂. 到這裏, 須盡翻轉更變一番, 所謂“上下與天地同流, 豈曰小補之哉”? “小補之”者, 謂扶衰救弊, 逐些補緝, 如錮鑑家事相似. 若是更革, 則須徹底重新鑄造一番, 非止補其罅漏而已. 湯武順天應人, 便是如此. 孟子所說王政, 其效之速如此, 想見做出來好看. 只是太麤些, 又少些“如其禮樂以俟君子”底意思. ’或曰: ‘不知他如何做?’ 曰: ‘須是從五畝之宅, 百畝之田, 雞豚桑麻處做起. 兩三番如此說, 想不過只是如此做.’”>
  •  73:30 鄭少梅解革卦以爲風爐, 亦解得好. 初爻爲爐底, 二爻爲爐眼, 三·四·五爻是爐腰處, 上爻是爐口.
  • ∞∞∞∞鼎
  •  73:31 “正位凝命”, 恐伊川說得未然. 此言人君臨朝, 也須端莊安重, 一似那鼎相似, 安在這裏不動, 然後可以凝住那天之命, 如所謂: “協於上下, 以承天休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32 用之解“鼎顚趾, 利出否, 無咎”. 或曰: “據此爻, 是凡事須用與他翻轉了, 卻能致福.” 曰: “不然. 只是偶然如此. 此本是不好底爻, 卻因禍致福, 所謂不幸中之幸. 蓋‘鼎顚趾’, 本是不好, 卻因顚仆而傾出鼎中惡穢之物, 所以反得利而無咎, 非是故意欲翻轉鼎趾而求利也.” 或言: “浙中諸公議論多是如此, 云凡事須是與他轉一轉了, 卻因轉處與他做敎好.” 曰: “便是浙中近來有一般議論如此. 若只管如此存心, 未必眞有益, 先和自家心術壞了! 聖賢做事, 只說箇‘正其誼不謀其利, 明其道不計其功’. 凡事只如此做, 何嘗先要安排扭掜, 須要著些權變機械, 方喚做做事? 又況自家一布衣, 天下事那裏便敎自家做? 知他臨事做出時如何? 卻無故平日將此心去扭掜揣摩, 先弄壞了! 聖人所說底話, 光明正大, 須是先理會箇光明正大底綱領條目. 且令自家心先正了, 然後於天下之事先後緩急, 自有次第, 逐旋理會, 道理自分明. 今於‘在明明德’未曾理會得, 便要先理會‘新民’工夫; 及至‘新民’, 又無那‘親其親·長其長’底事, 卻便先萌箇計功計獲底心, 要如何濟他, 如何有益, 少間盡落入功利窠窟裏去! 固是此理無外, 然亦自有先後緩急之序. 今未曾理會得正心·修身, 便先要治國·平天下; 未曾理會自己上事業, 便先要‘開物成務’, 都倒了. 孔子曰‘可與立, 未可與權’, 亦是甚不得已, 方說此話. 然須是聖人, 方可與權. 若以顔子之賢, 恐也不敢議此‘磨而不磷, 涅而不緇’. 而今人纔磨便磷, 纔涅便緇, 如何更說權變功利? 所謂‘未學行, 先學走’也. 而今諸公只管講財貨源流是如何, 兵又如何, 民又如何, 陳法又如何. 此等事, 固當理會. 只是須識箇先後緩急之序, 先其大者急者, 而後其小者緩者, 今都倒了這工夫. ‘子路問君子. 子曰: “修己以敬.” 曰: “如斯而已乎?” 曰: “修己以安人.” ’‘顔淵問仁. 子曰: “克己復禮.” ’‘仲弓問仁. 子曰: “出門如見大賓, 使民如承大祭.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.” ’曾子將死, 宜有切要之言. 及孟敬子問之, 惟在於辭氣容貌之間. 此數子者, 皆聖門之高第, 及夫子告之, 與其所以告人者, 乃皆在於此. 是豈遺其遠者大者, 而徒告以近者小者耶? 是必有在矣. 某今病得一生九死, 已前數年見浙中一般議論如此, 亦嘗竭其區區之力, 欲障其末流, 而徒勤無益. 不知瞑目以後, 又作麽生. 可畏! 可歎!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33 “得妾以其子.” 得妾是無緊要, 其重卻在以其子處. “顚趾利出否”, 伊川說是. “得妾以其子, 無咎”. 彼謂子爲王公在喪之稱者, 恐不然. 淵(64때).
  •  73:34 問: “‘鼎耳革’是如何?” 曰: “他與五不相應. 五是鼎耳, 鼎無耳, 則動移不得. 革, 是換變之義. 他在上下之間, 與五不相當, 是鼎耳變革了, 不可擧移, 雖有雉膏而不食. 此是陽爻, 陰陽終必和, 故有‘方雨’之吉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35 “刑剭”, 班固使來. 若作“形渥”, 卻只是澆濕渾身. 淵(64때).
  •  73:36 六五“金鉉”, 只爲上已當玉鉉了, 卻下取九二之應來當金鉉. 蓋推排到這裏, 無去處了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震
  •  73:37 “震亨”止“不喪匕鬯”, 作一項看. 後面“出可以爲宗廟社稷”, 又做一項看. 震便自是亨. “震來虩虩”, 是恐懼顧慮而後, 便“笑言啞啞”. “震驚百里”, 便“不喪匕鬯”, 文王語已是解“震亨”了. 孔子又自說長子事. 文王之語簡重精切, 孔子之言方始條暢. 須拆開看, 方得. 礪(70때).
  •  73:38 言人常似那震來時虩虩地, 便能“笑言啞啞”, 到得“震驚百里”時, 也“不喪匕鬯”. 這箇相連做一串說下來. 淵(64때).
  •  73:39 震, 未便說到誠敬處, 只是說臨大震懼而不失其常. 主器之事, 未必彖辭便有此意, 看來只是傳中方說.
  •  73:40 “震來虩虩”, 是震之初, 震得來如此. 淵(64때).
  •  73:41 “億喪貝”, 有以“億”作“噫”字解底. 淵(64때).
  •  73:42 震六二不甚可曉. 大槪是喪了貨貝, 又被人趕上高處去, 只當固守便好. 六五是“生於憂患, 而死於安樂.” 上六不全好, 但能恐懼於未及身之時, 可得無咎, 然亦不免他人語言. 厲.
  • ∞∞∞∞艮
  •  73:43 “艮其背”, “背”字是“止”字. 彖中分明言“艮其止, 止其所也”. <從周錄云: “極解得好.”> 又言: “‘艮其背’一句是腦, 故彖中言‘是以不獲其身, 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’, 四句只略對.” 方子(59이후).
  •  73:44 “艮其背”, 背只是言止也. 人之四體皆能動, 惟背不動, 取止之義. 各止其所, 則廓然而大公.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73:45 “艮其背”便“不獲其身”, “不獲其身”便“不見其人”. “行其庭”, 對“艮其背”, 只是對得輕. 身是動物, 不道動都是妄, 然而動斯妄矣, 不動自無妄. 淵(64때).
  •  73:46 因說“不獲其身”, 曰: “如君止於仁, 臣止於忠, 但見得事之當止, 不見此身之爲利爲害. 才將此身預其間, 則道理便壞了! 古人所以殺身成仁·舍生取義者, 只爲不見身, 方能如此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47 “艮其背”, 渾只見得道理合當如此, 入自家一分不得, 著一些私意不得. “不獲其身”, 不干自家事. 這四句須是說, 艮其背了, 靜時不獲其身, 動時不見其人. 所以彖辭傳中說“是以不獲其身”, 至“無咎也”. 周先生所以說“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”. 這依舊只是就“艮其背”邊說下來, 不是內不見己, 外不見人. 這兩卦各自是一箇物, 不相秋采. 淵(64때).
  •  73:48 趙共甫問“艮其背, 不獲其身”. 曰: “不見有身也.” “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”. 曰: “不見有人也.” 曰: “不見有身, 不見有人, 所見者何物?” 曰: “只是此理.” 過(65이후).
  •  73:49 “時止則止, 時行則行”. 止固是止, 池本: “行固非止.” 然行而不失其正, 池本作“理”. 乃所以爲止也.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50 問: “艮之象, 何以爲光明?” 曰: “定則明. 凡人胸次煩擾, 則愈見昏昧; 中有定止, 則自然光明. 莊子所謂‘泰宇定而天光發’是也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51 艮卦是箇最好底卦. “動靜不失其時, 其道光明”. 又, “剛健篤實輝光, 日新其德”, 皆艮之象也. 艮居外卦者八, 而皆吉. <厲錄云: “居八卦之上, 凡上九爻, 皆好.”> 惟蒙卦半吉半凶. 如賁之上九“白賁無咎, 上得志也”; 大畜上九“何天之衢, 道大行也”; 蟲上九“不事王侯, 志可則也”; 頤上九“由頤厲吉, 大有慶也”; 損上九“弗損益之, 大得志也”; 艮卦“敦艮之吉, 以厚終也”. 蒙卦上九“擊蒙, 不利爲寇, 利禦寇”, 雖小不利, 然卦爻亦自好. 蓋上九以剛陽居上, 擊去蒙蔽, 只要恰好, 不要太過. 太過則於彼有傷, 而我亦失其所以擊蒙之道. 如人合喫十五棒, 若只決他十五棒, 則彼亦無辭, 而足以御寇. 若再加五棒, 則太過而反害人矣. 爲寇者, 爲人之害也; 禦寇者, 止人之害也. 如人有疾病, 醫者用藥對病, 則彼足以袪病, 而我亦得爲醫之道. 若藥不對病, 則反害他人, 而我亦失爲醫之道矣. 所以象曰“利用禦寇, 上下順也”. 惟如此, 則上下兩順而無害也.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52 八純卦都不相與, 只是艮卦是止, 尤不相與. 內不見己, 是內卦; 外不見人, 是外卦, 兩卦各自去. 淵(64때).
  •  73:53 守約問易傳“艮其背”之義. 曰: “此說似差了, 不可曉. 若據夫子說‘止其所也’, 只是物各有所止之意. 伊川又卻於解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’, 又自說得分明. 恐上面是失點檢.” 木之(68때).
  •  73:54 “易傳云: ‘能使天下順治, 非能爲物作則也, 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. ’此說甚當. 至謂‘艮其背’爲‘止於所不見’, 竊恐未然. 據彖辭, 自解得分曉.” 曰: “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. ’上句‘止’字, 便是‘背’字, 故下文便繼之云‘是以不獲其身’, 更不再言‘艮其背’也. ‘止’, 是當止之處. 下句‘止’字是解‘艮’字, ‘所’字是解‘背’字, 蓋云止於所當止也. ‘所’, 卽至善之地, 如君之仁, 臣之敬之類. ‘不獲其身’是無與於已, ‘不見其人’是亦不見人. 無己無人, 但見是此道理, 各止其所也. ‘艮其背’是止於止, ‘行其庭不見其人’是止於動. 故曰: ‘時止則止, 時行則行.’” 伯豐問: “如舜禹不與如何?” 曰: “亦近之.” 繼曰: “未似. 若遺書中所謂‘百官萬務, 金革百萬之衆, 飮水曲肱, 樂在其中. 萬變皆在人, 其實無一事’, 是此氣象. 大槪看易, 須謹守彖象之言, 聖人自解得精密平易. 後人看得不子細, 好用自己意, 解得不是. 若是虛心去熟看, 便自見. 如乾九五文言‘同聲相應, 同氣相求, 水流濕, 火就燥, 雲從龍, 風從虎, 聖人作而萬物睹’. 夫子因何於此說此數句? 只是解‘飛龍在天, 利見大人’. ‘睹’字分明解出‘見’字. ‘聖人作’, 便是‘飛龍在天’; ‘萬物睹’, 便是人見之. 如占得此爻, 則利於見大人也. 九二‘見龍在田’, 亦是在下賢德已著之人, 雖未爲世用, 然天下已知其文明. 亦是他人利見之, 非是此兩爻自利相見. 凡易中‘利’者, 多爲占得者設. 蓋活人方有利不利, 若是卦畫, 何利之有? 屯卦言‘利建侯’, 屯只是卦, 如何去‘利建侯’? 蓋是占得此卦者之利耳. 晉文公占得屯豫, 皆得此辭, 後果能得國. 若常人占得, 亦隨高下自有箇主宰道理. 但古者占卜立君, 卜大遷, 是事體重者, 故爻辭以其重者言之.” 又問: “屯何以‘利建侯’?” 曰: “屯之初爻, 以貴下賤, 有得民之象, 故其爻辭復云‘利建侯’.” 又問: “如何便是爻辭與所占之事相應?” 曰: “自有此道理. 如世之抽籤者, 尙多有與所占之事相契.” 又曰: “何以見得易專爲占筮之用? 如‘王用亨于岐山’, ‘于西山’, 皆是‘亨’字. 古字多通用. 若卜人君欲祭山川, 占得此卽吉. ‘公用亨於天子’, 若諸侯占得此卦, 則利於近天子耳. 凡占, 若爻辭與所占之事相應, 卽用爻辭斷之. 萬一占病, 卻得‘利建侯’, 又須別於卦象上討義.” 正淳謂: “二五相應, 二五不相應, 如何?” 曰: “若得應爻, 則所祈望之人, 所指望之事, 皆相應, 如人臣卽有得君之義. 不相應, 則亦然. 昔敬夫爲魏公占得睽之蹇, 六爻俱變. 此二卦名義自是不好. 李壽翁斷其占云: ‘用兵之人, 亦不得用兵; 講和之人, 亦不成講和. 睽上卦是離, “離爲甲胄, 爲戈兵”, 有用兵之象, 卻變爲坎, 坎險阻在前, 是兵不得用也. “兌爲口舌”又“悅也”, 是講和之象, 卻變爲艮. 艮, 止也, 是議和者亦無所成. ’未幾魏公旣敗, 湯思退亦敗, 皆如所占.” 㽦(59때). 人傑錄見下.
  •  73:55 伯豐問: “兼山所得於程門者云: ‘艮內外皆止, 是內止天理, 外止人欲. 又如門限然, 在外者不得入, 在內者不得出. ’此意如何?” 曰: “何故恁地說?” 因論: “‘艮其背’, 彖云‘止其所’, 便是解‘艮其背’. 蓋人之四肢皆能運轉, 惟背不動, ‘止其所’之義也. 程傳解作‘止於所不見’, 恐未安. 若是天下之事皆止其所, 己何與焉? 人亦何與焉? 此所謂‘不獲其身, 行其庭不見其人也.’” 問: “莫是舜‘有天下而不與’之意否?” 曰: “不相似. 如所謂‘百官萬務, 金革百萬之衆, 飮水曲肱, 樂在其中. 萬變皆在人, 其實無一事’, 是也.” 又云: “‘艮其背’, 靜而止也; ‘行其庭’, 動而止也. 萬物皆止其所, 只有理而已. ‘不獲其身’, 不見其人也.” 因論: “彖象文言解得易直是分曉精密, 但學者虛心讀之, 便自可見. 如‘利見大人’, 文言分明解‘聖人作而萬物睹’之類是也. 爻辭只是占得此卦爻之辭, 看作何用. 謂如屯卦之‘利建侯’, 屯自是卦畫, 何嘗有建侯意思? 如晉文公占之, 便有用也. 又如‘王用亨于岐山’, ‘亨’字合作‘享’字, 是王者有事於山川之卦. 以此推之, 皆可見矣.” 人傑(51이후).
  •  73:56 “不獲其身”, 不得其身也, 猶言討自家身己不得. 又曰: “欲出於身. 人才要一件物事, 便須以身己去對副他. 若無所欲, 則只恁地平平過, 便似無此身一般.” 又曰: “伊川解‘艮其背’一段, 若別做一段看, 卻好. 只是移放易上說, 便難通. 須費心力口舌, 方始說得出.” 又曰: “‘上下敵應不相與’, 猶言各不相管, 只是各止其所.” 又曰: “明道曰: ‘與其非外而是內, 不若內外之兩忘也. ’說得最好. 便是‘不獲其身, 行其庭不見其人’, 不見有物, 不見有我, 只見其所當止也. 如‘爲人君止於仁’, 不知下面道如何, 只是我當止於仁; ‘爲人臣止於敬’, 不知上面道如何, 只是我當止於敬, 只認我所當止也. 以至父子兄弟夫婦朋友, 大事小事, 莫不皆然. 從伊川之說, 到‘不獲其身’處, 便說不來; 至‘行其庭不見其人’, 越難說. 只做止其所止, 更不費力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73:57 “‘艮其背不獲其身’, 只是道理所當止處, 不見自家身己. <李錄云: “也不知是疼, 不知是痛, 不知是利, 不知是害.”> 不見利, 不見害, 不見痛痒, 只見道理. 如古人殺身成仁, 舍生取義, 皆是見道理所當止處, 故不見其身. ‘行其庭不見其人’, 只是見得道理合當恁地處置, <李錄云: “只見道理, 不見那人.”> 皆不見是張三與是李四.” <襲錄云: “但見義理之當止, 不見吾之身. 但見義理之當爲, 不知爲張三李四.”> 問: “易傳說, ‘艮其背’是‘止於所不見’.” 曰: “伊川之意, 如說‘閑邪存誠’, 如所謂‘制之於外, 以安其內’, 如所謂‘姦聲亂色, 不留聰明; 淫樂慝禮, 不接心術’. <襲錄云: “凡可欲者, 皆置在背後之意. ‘外物不接, 內欲不萌之際. ’欽夫謂當去‘之際’二字.”> 今按易傳已無“之際”二字. 此意亦自好, 但易之本意未必是如此. 伯恭又錯會伊川之意, 謂‘止於所不見’者, 眼雖見而心不見, 恐無此理, 伊川之意卻不如此.” 劉公度問: “老子所謂‘不見可欲, 使心不亂’, 是程子之意否?” 曰: <李錄有“不然”字.> “老子之意, 是要得使人不見, 故溫公解此一段, 認得老子本意. <李錄云: “溫公解云: ‘“不見可欲”, 是防閑民使之不見, 與上文“不貴難得之貨”相似.’”> ‘聖人之治虛其心’, 是要得人無思無欲; <李錄云: “是使之無思算, 無計較.”> ‘實其腹’是要得人充飽, <李錄云: “是使之充飽無餒.”> ‘弱其志’是要得人不爭, <李錄, “要得”並作“使之”.> ‘强其骨’是要得人作勞, 後人解得皆過高了.” 從周(57이후). <李錄云: “溫公之說, 止於如此, 後人推得太高. 此皆是言聖人治天下事, 與易傳之言不同.” 㬊錄云: “通書云: ‘背非見也’, 亦似伊川說. ‘止非爲也’, 亦不是易本意. 語錄中有云: ‘周茂叔謂: “看一部華巖經, 不如看一艮卦.” 下面注云: “各止其所.” 他這裏卻看得“止”字好.’” 方子·淵·蓋卿錄互有詳略.>
  •  73:58 “易傳‘艮其背’一段, 只是非禮勿視聽言動, 則止於所不見, 無欲以亂其心. ‘不獲其身’者, 蓋外旣無非禮之視聽言動, 則內自不見有私己之欲矣. ‘外物不接’便是‘姦聲亂色, 不留聰明; 淫樂慝禮, 不接心術; 慢惰邪僻之氣, 不設於身體’之意.” 又曰: “‘艮其背, 不獲其身; 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’, 易中只是說‘艮其止, 止其所’. 人之四肢百骸皆能動作, 惟背不能動, 止於背, 是止得其當止之所. 明道答橫渠定性書擧其語, 是此意. 伊川說卻不同, 又是一說. 不知伊川解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’, 又說得分曉; 卻解‘艮其背’, 又自有異, 想是照顧不到. 周先生通書之說, 卻與伊川同也.” 或問: “‘不見可欲, 此心不亂’, 與‘艮其背’之說何如?” 曰: “老氏之說, 非爲自家不見可欲, 看他上文, 皆是使民人如此. 如‘虛其心’, 亦是使他無思無欲; ‘實其腹’, 亦是使他飽滿.” 溫公注如此解, 蔡丈說不然. 又曰: “‘艮其背’, 看伊川說, 只是非禮勿視聽言動. 今人又說得深, 少間恐便走作, 如釋老氏之說屛去外物也.” 又因說“止於所不見”, 曰: “非禮之事物, 須是常去防閑他. 不成道我恁地了, 便一向去事物裏面羇!” 賀孫(62이후). 亦與上條同聞.
  •  73:59 問: “‘艮其背, 不獲其身’, 是靜中之止; ‘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’, 是動中之止. 伊川云: ‘內欲不萌, 外物不接, 如是而止, 乃得其正. ’似只說得靜中之止否?” 曰: “然. 此段分作兩截, ‘艮其背, 不獲其身’, 爲靜之止; ‘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’, 爲動之止. 總說則‘艮其背’是止之時, 當其所而止矣, 所以止時自不獲其身, 行時自不見其人. 此三句乃‘艮其背’之效驗, 所以彖辭先說‘止其所也, 上下敵應, 不相與也’, 卻云‘是以不獲其身, 行其庭, 不見其人也’.” 又問: “止有兩義, ‘得所止’之‘止’, 是指義理之極; ‘行止’之‘止’, 則就人事所爲而言.” 曰: “然. ‘時止’之‘止’, ‘止’字小; ‘得其所止’之‘止’, ‘止’字大. 此段工夫全在‘艮其背’上. 人多是將‘行其庭’對此句說, 便不是了. ‘行其庭’是輕說過. 緣‘艮其背’旣盡得了, 則‘不獲其身, 行其庭不見其人’矣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60 問: “伊川解‘外物不接, 內欲不萌’, 此說如何?” 曰: “只‘外物不接’, 意思亦難理會. 尋常如何說這句?” “某詳伊川之意, 當與人交之時, 只見道理合當止處, 外物之私意不接於我.” 曰: “某嘗問伯恭來, 伯恭之意亦如此. 然據某所見, 伊川之說只是非禮勿視聽言動底意思.” 問: “先生如何解‘行其庭不見其人’?” 曰: “如在此坐, 只見道理, 不見許多人, 是也.” 曰: “如此, 則與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意不協.” 曰: “固是不協. 伊川此處說, 恐有可疑處. 看彖辭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’, 此便是釋‘艮其背’之文. “艮其止”便是引“艮其背”經文. 或“背”字誤作“止”字, 或“止”字誤作“背”字, 或以“止”字解“背”字, 不可知. 伊川於此下解云: ‘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, 非能爲物作則也, 惟止之各於其所而已. ’此意卻最解得分明. ‘艮其背’恐當只如此說. 萬物各有所止, 著自家私意不得. ‘艮其背, 不獲其身’, 只見道理, 不見自家; ‘行其庭, 不見其人’, 只見道理, 不見他人也.” 洽(58·64때).
  •  73:61 問: “伊川‘艮其背’傳, 看來所謂止者, 正謂應事接物之時, 各得其所也. 今云‘止於所不見’, 又云‘不交於物’, 則是無所見, 無所交, 方得其所止而安. 若有所見, 有所交時, 是全無可止之處矣.” 曰: “這處無不見底意思. 周先生也恁地說, 是它偶看這一處錯了, 相傳如此. 但看孔子釋彖之辭云: 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. ’蓋此一句卽是說‘艮其背’. 人身皆動, 惟背不動, 這便是所當止處. 此句, 伊川卻說得好. 若移此處說它腦子, 便無許多勞攘.” 蘷孫(68이후).
  •  73:62 問: “易傳云: ‘止於其所不見, 則無欲以亂其心. ’又云: ‘外物不接, 內欲不萌. 如是而止, 乃得止之道. ’竊恐外物無有絶而不接之理, 若拘拘然務絶乎物, 而求以不亂其心, 是在我都無所守, 而外爲物所動, 則奈何?” 曰: “此一段亦有可疑, 外物豈能不接. 但當於非禮勿視·勿聽·勿言·勿動四者用力.” 佐(65때).
  •  73:63 “艮云: ‘外物不接, 內欲不萌.’” <始須如此. 視箴中. 知言說詧而養之, 終“耳順”·“從心”, 此亦是始終之道.> 方(41때).
  •  73:64 問: “伊川曰‘止於所不見’, 則須遺外事物, 使其心如寒灰槁木而後可, 得無與釋氏所謂‘面壁工夫’者類乎? 竊謂背者, 不動也. ‘艮其背’者, 謂止於不動之地也. 心能不爲事物所動, 則雖處紛拏之地, 事物在前, 此心淡然不爲之累, 雖見猶不見. 如好色美物, 人固有觀之而若無者, 非以其心不爲之動乎? 易所謂‘行其庭不見其人’者, 意或以此.” 先生批云: “‘艮其背’, 下面彖傳云: ‘艮其止, 止其所也. 上下敵應, 不相與也. ’解得也極分明. 程傳於此說亦已得之, 不知前面何故卻如此說. 今移其所解傳文之意上解經文, 則自無可疑矣. 經作‘背’, 傳作‘止’, 蓋以‘止’解‘背’義, 或是一處有誤字也.” 枅(미상).
  •  73:65 咸艮皆以人身爲象, 但艮卦又差一位. 榦(미상).
  •  73:66 “艮其腓”, “咸其腓”, 二卦皆就人身上取義, 而皆主靜. 如“艮其趾”, 能止其動, 便無咎. “艮其腓”, 腓亦是動物, 故止之. “不拯其隨”, 是不能拯止其隨限而動也, 所以“其心不快”. 限, 卽腰所在. 初六“咸其拇”, 自是不合動. 六二“咸其腓”, 亦是欲隨股而動, 動則凶; 若不動則吉. 㽦(59때).
  •  73:67 “艮其限”, 是截做兩段去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漸
  •  73:68 “山上有木”, 木漸長則山漸高, 所以爲漸.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69 漸九三爻雖不好, “夫征不復, 婦孕不育”, 卻“利禦寇”. 今術家擇日, 利婚姻底日, 不宜用兵; 利相戰底日, 不宜婚嫁, 正是此意. 蓋用兵則要相殺相勝, 婚姻則要和合, 故用不同也. 學履(70때기록). 僩同.
  •  73:70 卦中有兩箇“孕婦”字, 不知如何取象, 不可曉. 淵(64때).
  •  73:71 “順相保也”, 言須是上下同心協力相保聚, 方足以禦寇. 僩(69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歸妹
  •  73:72 歸妹未有不好, 只是說以動帶累他. 淵(64때).
  •  73:73 兩“終”字, 伊川說未安. 淵(64때).
  •  73:74 “月幾望”, 是說陰盛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豐
  •  73:75 “豐, 亨, 王假之.” 須是王假之了, 方且“勿憂, 宜日中”. 若未到這箇田地, 更憂甚底? 王亦未有可憂. “宜照天下”, 是貼底閑句. 淵(64때).
  •  73:76 或問: “豐‘宜日中’, ‘宜照天下’, 人君之德如日之中, 乃能盡照天下否?” 曰: “易, 如此看不得. 只是如日之中, 則自然照天下, 不可將作道理解他. ‘日中則昃, 月盈則食, 天地盈虛, 與時消息. 而況於人乎? 況於鬼神乎’? 自是如此. 物事到盛時必衰, 雖鬼神有所不能違也.” 問: “此卦後面諸爻不甚好.” 曰: “是他忒豐大了. 這物事盛極, 去不得了, 必衰也. 人君於此之時, 當如奉盤水, 戰兢自持, 方無傾側滿溢之患. 若才有纖毫騎矜自滿之心, 卽敗矣. 所以此處極難. 崇寧中群臣創爲‘豐亨豫大’之說. 當時某論某人曰: ‘當豐亨豫大之時, 而爲因陋就簡之說. 君臣上下動以此藉口, 於是安意肆志, 無所不爲, 而大禍起矣!’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77 “‘天地盈虛, 與時消息. 而況於人乎? 況於鬼神乎?’ 天地是擧其大體而言, 鬼神是擧其中運動變化者, 通上徹下而言. 如雨風露雷草木之類, 皆是.” 曰: “‘驟雨不終朝’, 自不能久, 而況其小者乎?” 又曰: “豐卦彖許多言語, 其實只在‘日中則昃, 月盈則食, 天地盈虛, 與時消息’數語上. 這盛得極, 常須謹謹保守得日中時候方得; 不然, 便是偃仆傾壞了.” 又曰: “這處去危亡只是一間耳. 須是兢兢如奉盤水, 方得.” 又曰: “須是謙抑貶損, 方可保得.” 又曰: “這便是康節所謂‘酩酊離披時候’, 如何不憂危謹畏! 宣政間有以奢侈爲言者, 小人卻云, 當‘豐亨豫大’之時, 須是恁地侈泰方得, 所以一面放肆, 如何得不亂? ‘王假之, 尙大也’, 只是王者至此一箇極大底時節, 所尙者大事耳.”
  •  73:78 仲思問“動非明, 則無所之; 明非動, 則無所用”. 曰: “徒明不行, 則明無所用, 空明而已; 徒行不明, 則行無所向, 冥行而已.” 伯羽(61때).
  •  73:79 問: “豐九四近幽暗之君, 所以有‘豐其蔀, 日中見斗’之象. 亦是他本身不中正所致, 故象云: ‘位不當也.’” 曰: “也是如此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80 “豐其屋, 天際翔也”, 似說“如翬斯飛”樣. 言其屋高大, 到於天際, 卻只是自蔽障闊. 或作“自是自障礙”. 學蒙(65이후). 淵同.
  •  73:81 九三爻解得便順. 九四·上六二爻不可曉. 看來聖人會得九四·上六爻文義, 又與三爻不同.
  • ∞∞∞∞旅
  •  73:82 不知聖人特地做一箇卦說這旅則甚. 淵(64때).
  •  73:83 “明愼用刑而不留獄”, 卻只是火在山上之象, 又不干旅事. 淵(64때).
  •  73:84 “資斧”有做“齎斧”說底. 這資斧在巽上說, 也自分曉. 然而旅中亦豈可無備禦底物事? 次第這便是. 淵(64때).
  •  73:85 旅六五“上逮也”, 不得如伊川說. “一矢亡”之“亡”字, 如“秦無亡矢遺鏃”之“亡”, 不是如伊川之說. 易中凡言“終吉”者, 皆是初不甚好也. 又曰: “而今只如這小小文義, 亦無人去解析得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巽
  •  73:86 巽卦是於“重巽”上取義. “重巽”所以爲“申命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87 問“重巽”“重”字之義. 曰: “只是重卦. 八卦之象皆是如此.” 問: “‘申’字是兩番降命令否?” 曰: “非也. 只是丁寧反復說, 便是‘申命’. 巽, 風也. 風之吹物, 無處不入, 無物不鼓動. 詔令之入人, 淪肌浹髓, 亦如風之動物也.” 僩(69이후). <學履錄云: “如命令之丁寧告戒, 無所不至也.”>
  •  73:88 問: “巽順以入於物, 必極乎下, 有命令之象. 而風之爲物, 又能鼓舞萬類, 所以君子觀其象而申命令.” 曰: “風, 便也是會入物事.” 因言丘墓中棺木能翻動, 皆是風吹. 蓋風在地中氣聚; 出地面, 又散了.
  •  73:89 九二得中, 所以過於巽爲善. “用史巫紛若, 吉.” 看來是箇盡誠以祭祀之吉占.
  •  73:90 九三“頻巽”, 不比“頻復”. 復是好事, 所以頻復爲無咎. 巽不是甚好底事. 九三別無伎倆, 只管今日巽了明日巽, 自是可吝.
  •  73:91 六四“田獲三品”, 伊川主張作“巽於上下”說, 說得較牽强.
  •  73:92 “無初有終”, 也彷彿是伊川說. 始未善是“無初”, 更之而善是“有終”. 自“貞吉悔亡”以下, 都是這一箇意思. 一如坤卦“先迷後得”以下, 都只是一箇意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93 九五“先庚三日, 後庚三日”, 不知是如何. 看來又似設此爲卜日之占模樣. 蠱之“先甲三日”是辛, “後甲三日”是丁. 此卦“先庚三日”亦是丁, “後庚三日”是癸. 據丁與辛, 皆是古人祭祀之日. 但癸日不見用處.
  •  73:94 “先庚·後庚”, 是說那後面變了底一截. 淵(64때).
  • ∞∞∞∞兌
  •  73:95 “兌說”, 若不是“剛中”, 便成邪媚. 下面許多道理, 都從這箇“剛中柔外”來. “說以先民”, 如“利之而不庸”. “順天應人”, 革卦就革命上說, 兌卦就說上說, 後人都做“應天順人”說了. 到了“順天應人”, 是言順天理, 應人心. 胡致堂管見中辨這箇也好. 淵(64때).
  •  73:96 說若不“剛中”, 便是違道干譽. 淵(64때).
  •  73:97 兌巽卦爻辭皆不端的, 可以移上移下. 如剝卦之類, 皆確定移不得, 不知是如何. 如“和兌”·“商兌”之類, 皆不甚親切. 爲復是解書到末梢, 會懶了看不子細; 爲復聖人別有意義? 但先儒解亦皆如此無理會.
  •  73:98 九五只是上比於陰, 故有此戒.
  • ∞∞∞∞渙
  •  73:99 問: “萃言‘王假有廟’, 是卦中有萃聚之象, 故可以爲聚祖考之精神, 而爲享祭之吉占. 渙卦旣散而不聚, 本象不知何處有可立廟之義? 將是卦外立義, 謂渙散之時, 當聚祖考之精神邪? 爲復是下卦是坎, 有幽隱之義, 因此象而設立廟之義邪?” 曰: “坎固是有鬼神之義. 然此卦未必是因此爲義, 且作因渙散而立廟說. 大抵這處都見不得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00 此卦只是卜祭吉, 又更宜涉川. “王乃在中”, 是指廟中, 言宜在廟祭祀, 伊川說得那道理多了. 他見得許多道理了, 不肯自做他說, 須要寄搭放在經上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01 渙是散底意思. 物事有當散底: 號令當散, 積聚當散, 群隊當散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02 渙卦亦不可曉. 只以大意看, 則人之所當渙者莫甚於己私; 其次須便渙散其小小群隊, 合成其大; 其次便渙散其號令與其居積, 以用於人; 其次便渙去患害. 但六四一爻未見其大好處, 今爻辭卻說得恁地浩大, 皆不可曉.
  •  73:103 “剛來不窮”, 是九三來做二; “柔得位而上同”, 是六二上做三. 此說有些不隱, 卻爲是六三不喚做得位. 然而某這箇例, 只是一爻互換轉移, 無那隔驀兩爻底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04 問: “‘剛來而不窮’, 窮是窮極. 來處乎中, 不至窮極否?” 曰: “是居二爲中. 若在下, 則是窮矣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05 “渙奔其机”, 以卦變言之, 九二, 自三來居二, 得中而不窮, 所以爲安, 如机之安也. 六三, 是自二往居三, 未爲得位, 以其上同於四, 所以爲得位. 象辭如此說, 未密. 若云六三上應上九爲上同, 恐如此跳過了不得. 此亦是依文解義說. 終是不見得九來居二之爲安, 二之於三爲得位, 是如何.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06 “奔其机”, 也只是九來做二. 人事上說時, 是來就那安處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07 “渙其躬, 志在外也”, 是舍己從人意思.
  •  73:108 老蘇云: “渙之九四曰: ‘渙其群, 元吉. ’夫群者, 聖人之所欲渙以混一天下者也.” 此說, 雖程傳有所不及. 如程傳之說, 則是群其渙, 非“渙其群”也. 蓋當人心渙散之時, 各相朋黨, 不能混一. 惟九四能渙小人之私群, 成天下之公道, 此所以元吉也. 老蘇天資高, 又善爲文章, 故此等說話皆達其意. 大抵渙卦上三爻是以渙濟渙也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73:109 “渙其群”, 乃取老蘇之說, 是散了小小底群隊, 倂做一箇. 東坡所謂“合小以爲大, 合大以爲一”. 又曰: “如太祖之取蜀, 取江南, 皆是‘渙其群’·‘渙有丘’之義. 但不知四爻如何當得此義.”
  •  73:110 “渙其群”, 言散小群做大群, 如將小物事幾把解來合做一大把. 東坡說這一爻最好, 緣他會做文字, 理會得文勢, 故說得合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11 “渙汗其大號.” 號令當散, 如汗之出, 千毛百竅中, 迸散出來. 這箇物出不會反, 卻不是說那號令不當反, 只是取其如汗之散出, 自有不反底意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12 “渙汗其大號”, 聖人當初就人身上說一“汗”字爲象, 不爲無意. 蓋人君之號令, 當出乎人君之中心, 由中而外, 由近而遠, 雖至幽至遠之處, 無不被而及之. 亦猶人身之汗, 出於中而浹於四體也. 道夫(60이후).
  •  73:113 散居積, 須是在他正位方可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14 “渙王居, 無咎”. 象只是節做四字句, 伊川泥其句, 所以說得“王居無咎”差了. 上九象亦自節了字, 則此何疑!
  • ∞∞∞∞節
  •  73:115 “說以行險”, 伊川之說是也. 說則欲進, 而有險在前, 進去不得, 故有止節之義. 又曰: “節, 便是阻節之意.”
  •  73:116 “天地節而四時成.” 天地轉來, 到這裏相節了, 更沒去處. 今年冬盡了, 明年又是春夏秋冬, 到這裏冢匝了, 更去不得. 這箇折做兩截, 兩截又折做四截, 便是春夏秋冬. 他是自然之節, 初無人使他. 聖人則因其自然之節而節之, 如“修道之謂敎”, “天秩有禮”之類, 皆是. 天地則和這箇都無, 只是自然如此. 聖人法天, 做這許多節, 指出來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17 “戶庭”是初爻之象, “門庭”是第二爻之象. 戶庭, 未出去; 在門庭, 則已稍去矣. 就爻位上推, 戶庭主心, 門庭主事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18 問: “君子之道, 貴乎得中. 節之過雖非中道, 然愈於不節者, 如何便會凶? 九二‘不出門庭’, 雖是失時, 亦未失爲恬退守節者, 乃以爲凶, 何也?” 先生沉思良久, 曰: “這處便使局定不得. 若以占言之, 且只寫下, 少間自有應處, 眼下皆未見得. 若以道理言之, 則有可爲之時, 乃不出而爲之, 這便是凶之道, 不是別更有凶.” 又曰: “‘時乎時, 不再來! ’如何可失!”
  •  73:119 “安節”是安穩自在, “甘節”是不辛苦喫力底意思. 甘便對那苦. “甘節”與“禮之用, 和爲貴”相似. 不成人臣得“甘節吉”時, 也要節天下! 大率人一身上, 各自有箇當節底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20 “節卦大抵以當而通爲善. 觀九五中正而通, 本義云: ‘坎爲通. ’豈水在中間, 必流而不止邪?” 曰: “然.” 又問: “觀節六爻, 上三爻在險中, 是處節者也. 故四在險初, 而節則亨; 五在險中, 而節則甘; 上在險終, 雖苦而無悔, 蓋節之時當然也. 下三爻在險外, 是未至於節, 而預知所節之義. 初知通塞, 故無咎; 二可行而反節; 三見險在前當節, 而又以陰居剛, 不中正而不能節, 所以三爻凶而有咎. 不知是如此否?” 曰: “恁地說也說得. 然九二一爻看來甚好, 而反云凶, 終是解不穩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∞∞∞∞中孚
  •  73:121 問: “中孚, ‘孚’字與‘信’字恐亦有別?” 曰: “伊川云: ‘存於中爲孚, 見於事爲信. ’說得極好.” 因擧字說: “‘孚’字從‘爪’, 從‘子’, 如鳥抱子之象. 今之‘乳’字一邊從‘孚’, 蓋中所抱者實有物也. 中間實有物, 所以人自信之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22 中孚小過兩卦, 鶻突不可曉. 小過尤甚. 如云“弗過防之”, 則是不能過防之也, 四字只是一句. 至“弗過, 遇之”與“弗遇, 過之”, 皆是兩字爲絶句, 意義更不可曉.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23 中孚與小過都是有飛鳥之象. 中孚是箇卵象, 是鳥之未出殼底. 孚, 亦是那孚膜意思. 所以卦中都說“鳴鶴”·“翰音”之類. “翰音登天”, 言不知變者, 蓋說一向恁麽去, 不知道去不得. 這兩卦十分解不得, 且只依稀地說. “豚魚吉”, 這卦中, 他須見得有豚魚之象, 今不可考. 占法則莫須是見豚魚則吉, 如鳥占之意象. 若十分理會著, 便須穿鑿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24 “柔在內, 剛得中”, 這箇是就全體看, 則中虛; 就二體看, 則中實. 他都見得有孚信之意, 故喚作“中孚”. 伊川這二句說得好. 他只遇著這般齊整底, 便恁地說去. 若遇不齊整底, 便說不去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25 問: “‘澤上有風, 中孚. ’風之性善入, 水虛而能順承, 波浪洶湧, 惟其所感, 有相信從之義, 故爲中孚.” 曰: “也是如此. 風去感他, 他便相順, 有相孚之象.” 又曰: “‘澤上有風, 中孚. ’須是澤中之水, 海卽澤之大者, 方能信從乎風. 若溪湍之水, 則其性急流就下, 風又不奈他何.”
  •  73:126 “議獄緩死”, 只是以誠意求之. “澤上有風”, 感得水動. “議獄緩死”, 則能感人心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27 問: “中孚是誠信之義, ‘議獄緩死’, 亦誠信之事, 故君子盡心於是.” 曰: “聖人取象有不端確處. 如此之類, 今也只得恁地解, 但是不甚親切.”
  •  73:128 “九二爻自不可曉. 看來‘我有好爵, 吾與爾靡之’, 是兩箇都要這物事. 所以‘鶴鳴子和’, 是兩箇中心都愛, 所以相應如此.” 因云: “‘潔淨精微’之謂易, 自是懸空說箇物在這裏, 初不惹著那實事. 某嘗謂, 說易如水上打毬, 這頭打來, 那頭又打去, 都不惹著水方得. 今人說, 都打入水裏去了!” <胡泳錄云: “讀易, 如水面打毬, 不沾著水, 方得. 若著水, 便不活了. 今人都要按從泥裏去, 如何看得!”>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29 “鶴鳴子和”, 亦不可曉. “好爵爾靡”, 亦不知是說甚底. 繫辭中又說從別處去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30 問: “中孚六三, 大義是如何?” 曰: “某所以說中孚小過皆不可曉, 便是如此. 依文解字看來, 只是不中不正, 所以歌泣喜樂都無常也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∞∞∞∞小過
  •  73:131 中孚有卵之象. 小過中間二畫是鳥腹, 上下四陰爲鳥翼之象. 鳥出乎卵, 此小過所以次中孚也.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32 小過大率是過得不多. 如大過便說“獨立不懼”, 小過只說這“行”·“喪”·“用”, 都只是這般小事. 伊川說那禪讓征伐, 也未說到這箇. 大槪都是那過低過小底. “飛鳥遺音”, 雖不見得遺音是如何, 大槪且恁地說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33 小過是過於慈惠之類, 大過則是剛嚴果毅底氣象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34 “小過, 小者過而亨”, 不知“小者”是指甚物事?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35 “‘飛鳥遺之音’, 本義謂‘致飛鳥遺音之應’, 如何?” 曰: “看這象, 似有羽蟲之孽之意, 如賈誼‘鵩鳥’之類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36 “山上有雷, 小過”, 是聲在高處下來, 是小過之義. “飛鳥遺之音”, 也是自高處放聲下來.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37 小過是小事, 又是過於小. 如“行過乎恭, 喪過乎哀, 用過乎儉”, 皆是過於小, 退後一步, 自貶底意思. 燾(70때).
  •  73:138 “行過恭, 用過儉”, 皆是宜下之意.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39 初六“飛鳥以凶”, 只是取其飛過高了, 不是取“遺音”之義.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40 三父, 四祖, 五便當妣. 過祖而遇妣, 是過陽而遇陰. 然而陽不可過, 則不能及六五, 卻反回來六二上面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41 九四“弗過遇之”, 過遇, 猶言加意待之也. 上六“弗遇過之”, 疑亦當作“弗過遇之”, 與九三“弗過防之”, 文體正同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42 九四“弗過遇之”一句曉不得, 所以下兩句都沒討頭處. 又曰: “此爻小象恐不得如伊川說, 以‘長’字爲上聲. ‘勿用永貞’, 便是不可長久. ‘勿用永貞’, 是莫常常恁地”. 又曰: “莫一向要進.”
  •  73:143 “終不可長也”, 爻義未明, 此亦當闕.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144 “密雲不雨”, 大槪是做不得事底意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45 “弋”是俊壯底意, 卻只弋得這般物事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46 問協韻. 曰: “小過初六‘不可如何也’, 六二‘臣不可過也’, 九三‘凶如何也’! 自是協了. 九四又轉韻. 若仍從平聲, ‘位不當也’, ‘終不可長也’, 便是協了. 六五‘已上也’, ‘上’字作平聲; 上六‘已亢也’, 便也是平聲. 疑自“當”字以下不然, 蓋十一唐中, “上”字無平聲. 若從側聲, 但‘終不可長也’, ‘長’字作音‘仗’, 則‘當’字·‘上’字·‘亢’字皆協矣.” 皆在四十一漾韻中.
  • ∞∞∞∞旣濟
  •  73:147 “亨小”當作“小亨”. 大率到那旣濟了時, 便有不好去, 所以說“小亨”. 如唐時貞觀之盛, 便向那不好去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48 旣濟是已濟了, 大事都亨, 只小小底正在亨通, 若能戒懼得常似今日便好; 不然, 便一向不好去. 伊川意亦是如此, 但要說做“亨小”, 所以不分曉. 又曰: “若將濟, 便是好, 今已濟, 便只是不好去了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49 “初吉終亂”, 便有不好在末後底意思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50 “高宗伐鬼方”, 疑是高宗舊日占得此爻, 故聖人引之, 以證此爻之吉凶. 如“箕子之明夷利貞”, “帝乙歸妹”, 皆恐是如此. 又曰: “漢去古未遠, 想見卜筮之書皆存. 如漢文帝之占‘大橫庚庚’, 都似左傳時人說話.” 又曰: “‘夏啓以光’, 想是夏啓曾占得此卦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51 問: “‘三年克之, 憊也 ’, 言用兵是不得已. 以高宗之賢, 三年而克鬼方, 亦不勝其憊矣!” 曰: “言兵不可輕用也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52 問: “旣濟上三爻皆漸漸不好去, 蓋出明而入險, 四有衣袽之象.” 曰: “‘有所疑也’, 便是不好底端倪自此已露.” “五‘殺牛’, 則已自過盛; 上‘濡’首, 則極而亂矣. 不知如何?” 曰: “然. 時運到那裏都過了, 康節所謂‘飮酒酩酊, 開花離披’時節, 所以有這樣不好底意思出來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53 六四以柔居柔, 能慮患豫防, 蓋是心低小底人, 便能慮事. 柔善底人心不麤, 慮事細密. 剛果之人心麤, 不解如此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54 旣濟初九“義無咎也”, “咎”字上聲. 六二“以中道也”, “道”亦上聲, 音“斗”. 九三換平聲, “憊”字通入“備”字, 改作平聲, 則音“皮”. 六四“有所疑”, 九五“不如西鄰之時”, 又“吉大來也”, “來”字音“黎”. 上六“何可久也”? 久與“己”通, “己”字, 平聲爲期.
  • ∞∞∞∞未濟
  •  73:155 取狐爲象, 上象頭, 下象尾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56 問: “未濟所以亨者, 謂之‘未濟’, 便是有濟之理. 但尙遲遲, 故謂之‘未濟’; 而‘柔得中’, 又自有亨之道.” 曰: “然. ‘小狐汔濟’, ‘汔’字訓‘幾’, 與井卦同. 旣曰‘幾’, 便是未濟. 未出坎中, 不獨是說九二爻, 通一卦之體, 皆是未出乎坎險, 所以未濟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 本注云: “士毅本記此段尤詳, 但今未見黃本.”
  •  73:157 “不續終也”, 是首濟而尾濡, 不能濟. 蓋不相接續去, 故曰: “不續終也”. 狐尾大, “濡其尾”, 則濟不得矣.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58 易不是說殺底物事, 只可輕輕地說. 若是確定一爻吉, 一爻凶, 便是揚子雲太玄了, 易不恁地. 兩卦各自說“濡尾”·“濡首”, 不必拘說在此言首, 在彼言尾. 大槪旣濟是那日中衙晡時候, 盛了, 只是向衰去. 未濟是五更初時, 只是向明去. 聖人當初見這箇爻裏有這箇意思, 便說出這一爻來, 或是從陰陽上說, 或是從卦位上說. 他這箇說得散漫, 不恁地逼拶他, 他這箇說得疏. 到他密時, 盛水不漏; 到他疏時, 疏得無理會. 若只要就名義上求他, 便是今人說易了, 大失他易底本意. 周公做這爻辭, 只依稀地見這箇意, 便說這箇事出來, 大段散漫. 趙子欽尙自嫌某說得疏, 不知如今煞有退削了處. 譬如箇燈籠安四箇柱, 這柱已是礙了明. 若更剔去得, 豈不更是明亮! 所以說“不可爲典要”, 可見得他散漫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59 未濟與旣濟諸爻頭尾相似. 中間三四兩爻, 如損益模樣, 顚倒了他. “曳輪濡尾”, 在旣濟爲無咎, 在此卦則或吝, 或貞吉, 這便是不同了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60 “曳輪濡尾”, 是只爭些子時候, 是欲到與未到之間. 不是不欲濟, 是要濟而未敢輕濟. 如曹操臨敵, 意思安閑, 如不欲戰. 老子所謂“猶若冬涉川”之象. 涉則必竟涉, 只是畏那寒了, 未敢便涉. 淵(64때).
  •  73:161 初六“亦不知極也”, “極”字猶言“極則”. 又曰: “猶言‘界至’也.”
  •  73:162 “亦不知極也”, “極”字未詳, 考上下韻亦不協, 或恐是“敬”字, 今且闕之. 僩(69이후).
  •  73:163 未濟九四與上九, “有”字皆不可曉, 只得且依稀如此說. 又曰: “益損二卦說龜, 一卦在二爻, 一卦在五爻, 是顚倒. 此卦與旣濟說‘伐鬼方’, 亦顚倒, 不知是如何.”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64 看來未濟只陽爻便好, 陰爻便不好. 但六五·上九兩爻不如此. 六五謂其得中, 故以爲吉. 上九有可濟時之才, 又當未濟之極, 可以濟矣, 亦云不吉, 更曉不得. 學蒙(65이후).
  •  73:165 問: “未濟上九, 以陽居未濟之極, 宜可以濟, 而反不善者, 竊謂未濟則當寬靜以待. 九二·九四以陽居陰, 皆當靜守. 上九則極陽不中, 所以如此.” 曰: “也未見得是如此. 大抵時運旣當未濟, 雖有陽剛之才亦無所用. 況又不得位, 所以如此.” 學履(70때기록).
  •  73:166 問: “居未濟之時, 未可動作, 初六柔不能固守而輕進, 故有‘濡尾’之吝. 九二陽剛得中得正, 曳其輪而不進, 所以貞吉.” 曰: “也是如此, 大槪難曉. 某解也且備禮, 依衆人解說.” 又曰: “坎有輪象, 所以說輪. 大槪未濟之下卦, 皆是未可進用. ‘濡尾曳輪’, 皆是此意. 六三未離坎體, 也不好. 到四·五已出乎險, 方好. 上九又不好.” 又曰: “‘濡首’分明是狐過水而濡其首. 今象卻云: ‘飮酒濡首’, 皆不可曉. 嘗有人著書以彖象文言爲非聖人之書. 只是而今也著與孔子分疏.” 本云: “只是似這處貴分疏, 所以有是說.”
  •  73:167 旣濟未濟所謂“濡尾”·“濡首”, 分明是說野狐過水. 今孔子解云“飮酒濡首”, 亦不知是如何. 只是孔子說, 人便不敢議, 他人便恁地不得. 厲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