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주자어류/권89 예6 禮六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  • 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九
  •   禮六
  • ∞∞∞∞冠昏喪
  • ∞∞∞∞ 總論
  •  89:1 冠禮·昏禮, 不知起於何時. 如禮記疏說得恁地, 不知如何未暇辨得.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89:2 問: “冠·昏·喪·祭, 何書可用?” 曰: “只溫公書儀略可行, 亦不備.” 又曰: “只是儀禮.” 問: “伊川亦有書?” 曰: “只有些子.” 節(64이후).
  •  89:3 欽夫嘗定諸禮可行者, <淳錄云: “在廣西刊三家禮.”> 乃除冠禮不載. 問之, 云: “難行.” 某答之云: “古禮惟冠禮最易行. <淳錄云: “只一家事.”> 如昏禮須兩家皆好禮, <淳錄云: “礙兩家, 如五兩之儀, 須兩家是一樣人, 始得.”> 方得行. 喪禮臨時哀痛中, 少有心力及之. 祭禮則終獻之儀, 煩多長久, 皆是難行. 看冠禮比他禮卻最易行.” 賀孫(62이후). 淳錄少異.
  •  89:4 問: “喪·祭之禮, 今之士固難行, 而冠·昏自行, 可乎?” 曰: “亦自可行. 某今所定者, 前一截依溫公, 後一截依伊川. 昏禮事屬兩家, 恐未必信禮, 恐或難行. 若冠禮, 是自家屋裏事, 卻易行. 向見南軒說冠禮難行. 某云, 是自家屋裏事, 關了門, 將巾冠與子弟戴, 有甚難?” 又云: “昏禮廟見舅姑之亡者而不及祖, 蓋古者宗子法行, 非宗子之家不可別立祖廟, 故但有禰廟. 今只共廟, 如何只見禰而不見祖? 此當以義起, 亦見祖可也.” 問: “必待三月, 如何?” 曰: “今若旣歸來, 直待三月, 又似太久. 古人直是至此方見可以爲婦, 及不可爲婦, 此後方反馬. 馬是婦初歸時所乘車, 至此方送還母家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5 問冠·昏·喪·祭禮. 曰: “今日行之正要簡, 簡則人易從. 如溫公書儀, 人已以爲難行, 其殽饌十五味, 亦難辦.” 舜功云: “隨家豐儉.” 曰: “然.” 問: “唐人立廟, 不知當用何器?” 曰: “本朝只文潞公立廟, 不知用何器. 曰與叔亦曾立廟, 用古器. 然其祭以古玄服, 乃作大袖皂衫, 亦怪, 不如著公服. 今五禮新儀亦簡, 唐人祭禮極詳.” 可學(62때).
  •  89:6 問: “冠·昏之禮, 如欲行之, 當須使冠·昏之人易曉其言, 乃爲有益. 如三加之辭, 出門之戒, 若只以古語告之, 彼將謂何?” 曰: “只以今之俗語告之, 使之易曉, 乃佳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冠
  •  89:7 因言冠禮, 或曰: “邾隱公將冠, 使孟懿子問於孔子, 孔子對他一段好.” 曰: “似這樣事, 孔子肚裏有多, 但今所載於方冊上者, 亦無幾爾.” 廣(65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昏
  •  89:8 天子諸侯不再娶, 亡了后妃, 只是以一娶十二女·九女者推上. 魯齊破了此法再娶. 大夫娶三, 士二, 卻得再娶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9 因論今之士大夫多是死於慾, 曰: “古人法度好. 天子一娶十二女, 諸侯一娶九女, 老則一齊老了, 都無許多患.”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10 親迎之禮, 從伊川之說爲是, 近則迎於其國, 遠則迎於其館. 閎祖(59이후).
  •  89:11 問: “程氏昏儀與溫公儀如何?” 曰: “互有得失.” 曰: “當以何爲主?” 曰: “迎婦以前, 溫公底是; 婦入門以後, 程儀是. 溫公儀, 親迎只拜妻之父兩拜, 便受婦以行, 卻是; 程儀遍見妻之黨, 則不是. 溫公儀入門便廟見, 不是; 程儀未廟見卻是. 大槪只此兩條, 以此爲準, 去子細看.” 曰: “廟見當以何日?” 曰: “古人三月而後見.” 曰: “何必待三月?” 曰: “未知得婦人性行如何. 三月之久, 則婦儀亦熟, 方成婦矣. 然今也不能到三月, 只做箇節次如此.” 曰: “古人納采後, 又納吉. 若卜不吉, 則如何?” 曰: “便休也.” 曰: “古人納幣五兩, 只五匹耳. 恐太簡, 難行否?” 曰: “計繁簡, 則是以利言矣. 且吾儕無望於復古, 則風俗更敎誰變?” 曰: “溫公用鹿皮, 如何?” 曰: “大節是了, 小小不能皆然, 亦沒緊要.” 曰: “溫公婦見舅姑, 及舅姑享婦儀, 是否?” 曰: “亦是古人有此禮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89:12 或問: “古者婦三月廟見, 而溫公禮用次日. 今有當日卽廟見者, 如何?” 曰: “古人是從下做上, 其初且是行夫婦禮; 次日方見舅姑; 服事舅姑已及三月, 不得罪於舅姑, 方得奉祭祀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89:13 問: “婦當日廟見, 非禮否?” 曰: “固然. 溫公如此, 他是取左氏‘先配後祖’之說. 不知左氏之語何足憑? 豈可取不足憑之左氏, 而棄可信之儀禮乎?” 卓(미상).
  •  89:14 人著書, 只是自入些己意, 便做病痛. 司馬與伊川定昏禮, 都是依儀禮, 只是各改了一處, 便不是古人意. 司馬禮云: “親迎, 奠雁, 見主昏者卽出.” 不先見妻父母者, 以婦未見舅姑也. 是古禮如此. 伊川卻敎拜了, 又入堂拜大男小女, 這不是. 伊川云: “婿迎婦旣至, 卽揖入內, 次日見舅姑, 三月而廟見.” 是古禮. 司馬禮卻說, 婦入門卽拜影堂, 這又不是. 古人初未成婦, 次日方見舅姑. 蓋先得於夫, 方可見舅姑; 到兩三月得舅姑意了, 舅姑方令見祖廟. 某思量, 今亦不能三月之久, 亦須第二日見舅姑, 第三日廟見, 乃安. 亦當行親迎之禮. 古者天子必無親至后家之禮. 今妻家遠, 要行禮, 一則令妻家就近處設一處, 卻就彼往迎歸館成禮; 一則妻家出至一處, 婿卽就彼迎歸自成禮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15 叔器問: “昏禮, 溫公儀, 婦先拜夫; 程儀, 夫先拜婦. 或以爲妻者齊也, 當齊拜. 何者爲是?” 曰: “古者婦人與男子爲禮, 皆俠拜, 每拜以二爲禮. 昏禮, 婦先二拜, 夫答一拜; 婦又二拜, 夫又答一拜. 冠禮, 雖見母, 母亦俠拜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89:16 問: “今有士人對俗人結姻, 欲行昏禮, 而彼俗人不從, 卻如何?” 先生微笑, 顧義剛久之, 乃曰: “這也是費力, 只得宛轉使人去與他商量. 古禮也省徑, 人也何苦不行?” 直卿曰: “若古禮有甚難行者, 也不必拘. 如三周御輪, 不成是硬要扛定轎子旋三匝?” 先生亦笑而應. 義剛曰: “如俗禮若不大段害理者, 些小不必盡去也得.” 曰: “是.” 久之, 云: “古人也有不可曉. 古人於男女之際甚嚴, 卻如何地親迎乃用男子御車, 但只令略偏些子? 不知怎生地.” 直卿擧今人結髮之說爲笑. 先生曰: “若娶用結髮, 則結髮從軍, 皆先用結了頭髮後, 方與番人冢殺耶?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89:17 堯卿問姑舅之子爲昏. 曰: “據律中不許. 然自仁宗之女嫁李瑋家, 乃是姑舅之子, 故歐陽公曰: ‘公私皆已通行.’ 此句最是把嵓. <去聲.> 這事又如魯初間與宋世爲昏, 後又與齊世爲昏, 其間皆有姑舅之子者, 從古已然. 只怕位不是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∞∞∞∞ 喪
  •  89:18 問喪禮制度節目. 曰: “恐怕儀禮也難行. 如朝夕奠與葬時事尙可. 未殯以前, 如何得一一恁地子細? 只如含飯一節, 敎人從那裏轉? 那裏安頓? 一一各有定所, 須是有人相, 方得. 孔子曰‘行夏之時, 乘殷之輅’, 已是厭周文之類了. 某怕聖人出來, 也只隨今風俗立一箇限制, 須從寬簡. 而今考得禮子細, 一一如古, 固是好; 如考不得, 也只得隨俗不礙理底行去.” 胡泳(69때).
  •  89:19 因論喪服, 曰: “今人吉服皆已變古, 獨喪服必欲從古, 恐不相稱.” 閎祖云: “雖是如此, 但古禮已廢, 幸此喪服尙有古制, 不猶愈於俱亡乎?” 直卿亦以爲然. 先生曰: “‘禮時爲大.’ 某嘗謂, 衣冠本以便身, 古人亦未必一一有義. 又是逐時增添, 名物愈繁. 若要可行, 須是酌古之制, 去其重複, 使之簡易, 然後可.” 又云: “一人自在下面做, 不濟事. 須是朝廷理會, 一齊與整頓過.” 又云: “康節說‘某今人, 須著今時衣服’, 忒煞不理會也.” 閎祖(59이후). <以下喪服.>
  •  89:20 問子升: “向見考祔禮, 煞子細. 不知其他禮數, 都考得如此否?” 曰: “未能及其他.” 曰: “今古不同. 如殯禮, 今已自不可行.” 子升因問: “喪禮, 如溫公儀, 今人平時旣不用古服, 卻獨於喪禮服之, 恐亦非宜, 兼非禮不足哀有餘之意. 故向來斟酌, 只以今服加衰絰.” 曰: “論來固是如此. 只如今因喪服尙存古制, 後世有願治君臣, 或可因此擧而行之. 若一向廢了, 恐後來者愈不復識矣.” 木之(68때).
  •  89:21 問: “喪服, 今人亦有欲用古制者. 時擧以爲吉服旣用今制, 而獨喪服用古制, 恐徒駭俗. 不知當如何?” 曰: “駭俗猶些小事, 但恐考之未必是耳. 若果考得是, 用之亦無害.” 時擧(64이후).
  •  89:22 喪禮衣服之類, 逐時換去. 如葬後換葛衫, 小祥後換紳布之類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23 問喪服之制. 曰: “‘衣帶下尺.’ 鄭注云: ‘要也廣尺, 足以掩裳上際.’ 廖西仲云, 以布半幅, 其長隨衣之圍, 橫綴於衣下而謂之要.’”
  •  89:24 問: “喪服, 如至尊之喪, 小官及士庶等服, 於古皆差. 儀禮, 諸侯爲天子斬衰三年. 傳曰: ‘君, 至尊也.’ 注: ‘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.’ 庶人爲國君齊衰三月. 注: ‘不言民, 而言庶人, 庶人或有在官者. 天子畿內之民, 服天子亦如之.’ 以是觀之, 自古無通天下爲天子三年之制, 前輩恐未之考.” 曰: “今士庶人旣無本國之君服, 又無至尊服, 則是無君, 亦不可不示其變. 如今敘衫亦不害, 此亦只存得些影子.” 問: “士庶亦不可久.” “庶人爲國君亦止齊衰三月, 諸侯之大夫爲天子, 亦止小功繐衰.” 或問: “有官人嫁娶在祔廟後.” 曰: “只不可帶花用樂, 少示其變.” 又曰: “至尊之服, 要好, 初來三日用古冠服, 上衣下裳; 以後卻用今所制服, 四脚幞頭等. 自京官以上是一等服, 京官以下是一等服, 士人又一等服, 庶人又一等服. 如此等級分明, 也好.” 器之問: “壽皇行三年之喪, 是誰建議?” 曰: “自是要行, 這是甚次第? 可惜無好宰相將順成此一大事. 若能因擧行盛典及於天下, 一整數千百年之陋, 垂數千百年之成憲, 是甚次第? 時相自用紫衫皂帶, 入臨用白衫, 待退歸便不著. 某前日在上前說及三年之喪, 亦自感動, 次日卽付出與禮官集議, 意甚好. 不知後來如何忽又住了, 卻對宰相說: ‘也似吒異.’ 不知壽皇旣已行了, 又有甚吒異? 只是亦無人助成此事. 因檢儀禮注疏說嫡孫承重甚詳. 君之喪服, 士庶亦可聚哭, 但不可設位. 某在潭州時, 亦多有民衆欲入衙來哭, 某初不知, 外面被門子止約了. 待兩三日方知, 遂出榜告示, 亦有來哭者.”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君喪.>
  •  89:25 因說: “天子之喪, 自太子宰執而下, 漸降其服, 至於四海, 則盡三月. 服, 謂凶服. 訃所至, 不問地之遠近, 但盡於三月而止. 天子初死, 近地先聞, 則盡三月; 遠地或後聞之, 亦止於三月之內也.” 又云: “古者次第, 公卿大夫與列國之諸侯, 各爲天子三年之喪; 而列國之卿大夫, 又各爲其君三年之服; 蓋止是自服其君. 如諸侯之大夫, 爲本國諸侯服三年之喪, 則不復爲天子服. 百姓則畿內之民, 自爲天子服本國之君服三年之喪也. 故禮曰‘百姓爲天子·諸侯有土者, 服三年之喪’, 爲此也.” 又云: “‘君之喪, 諸達官之長, 杖.’ 達官, 謂得自通於君者, 如內則公卿·宰執·六曹之長, 九寺·五監之長, 外則監司·郡守, 皆自得通章奏於君者. 凡此者皆杖, 以次則不杖. 如太常卿杖, 太常少卿則不杖. 若無太常卿, 則少卿代之杖也. 只不知王畿之內, 公卿之有采地者, 其民當何如服, 當檢看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89:26 徽廟訃至, 胡明仲知嚴州, 衆議欲以日易月. 張晉彦爲司理, 爲明仲言: “前世以日易月, 皆是有遺詔. 今太上在遠, 無遺詔, 豈可行?” 胡曰: “然則如之何?” 曰: “盍請之於朝?” 胡如其說, 不報. 可學(62때).
  •  89:27 高宗登遐, 壽皇麻衣不離身, 而臣子晏然朝服如常, 只於朝見時, 略換皂帶, 以爲服至尊之服. 冠有數樣, 衣有數樣, 所以當來如此者, 乃是甚麽時, 便著甚麽樣冠服. 昨聞朝廷無所折衷, 將許多衣服一齊重疊著了. 古禮恐難行, 如今來卻自有古人做未到處. 如古者以皮束棺, 如何會彌縫? 又, 設熬黍稷於棺旁以惑蚍蜉, 可見少智. 然三日便殯了, 又見得防慮之深遠. 今棺以用漆爲固, 要拘三日便殯, 亦難. 喪最要不失大本. 如不用浮屠, 送葬不用樂, 這也須除卻. 所謂古禮難行者, 非是道不當行, 只怕少間止了得要合那邊, 要合這邊, 到這裏一重大利害處, 卻沒理會, 卻便成易了. 古人已自有箇活法, 如身執事者面垢而已之類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28 器遠問: “‘安常習故’, 是如何?” 曰: “云云. 如親生父母, 子合當安之. 到得立爲伯叔後, 疑於伯叔父有不安者, 這也是理合當如此. 然而自古卻有大宗無子, 則小宗之子爲之後. 這道理又卻重. 只得安於伯叔父母, 而不可安於所生父母. 喪服則爲爲後父母服三年, 所生父母只齊衰, 不杖, 期.”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服制.>
  •  89:29 問: “‘天下事易至於安常習故’, 如何?” 曰: “且如今人爲所生父母齊衰, 不杖, 期, 爲所養父母斬衰三年, 以理觀之, 自是不安. 然聖人有箇存亡繼絶底道理, 又不容不安. 且如濮安懿王事, 當時皆以司馬公爲是. 今則濮安懿王下卻有主祀, 朝廷卻未嘗正其號.” 卓(미상).
  •  89:30 祖在父亡, 祖母死, 亦承重. 畢.
  •  89:31 嫡孫承重, 庶孫是長亦不承.
  •  89:32 庶子之長子死, 亦服三年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33 禮只有父母服, 他服並無, 故今長幼服都無考. 妻服期, 子以父在, 服亦期, 故哭祭之類同. 今律則不然, 故其禮皆齟齬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34 顯道問服制. 曰: “唐時添那服制, 添得也有差異處. 且如親叔伯是期, 堂叔須是大功, 乃便降爲小功, 不知是怎生地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89:35 服議, 漢儒自爲一家之學, 以儀禮喪服篇爲宗. 禮記中小記大傳則皆申其說者, 詳密之至, 如理絲櫛髮. 可試考之, 畫作圖子, 更參以通典及今律令, 當有以見古人之意不苟然也. 灝(미상).
  •  89:36 問: “孝子於尸柩之前, 在喪禮都不拜, 如何?” 曰: “想只是父母在生時, 子弟欲拜, 亦須俟父母起而衣服. 今恐未忍以神事之, 故亦不拜.” 胡泳(69때). <以下居喪.>
  •  89:37 或問: “哀慕之情, 易得間斷, 如何?” 曰: “此如何問得人? 孝子喪親, 哀慕之情, 自是心有所不能已, 豈待抑勒, 亦豈待問人? 只是時時思慕, 自哀感. 所以說‘祭思敬, 喪思哀’. 只是思著自是敬, 自是哀. 若是不哀, 別人如何抑勒得他?” 因擧“宰我問三年之喪”云云, 曰: “女安則爲之? 聖人也只得如此說, 不當抑勒他, 敎他須用哀. 只是從心上說, 敎他自感悟.” 僩錄略.
  •  89:38 問“居喪以來, 惟看喪禮, 不欲讀他書, 恐妨哀. 然又覺精神元自荒迷, 更專一用心去考索制度名物, 愈覺枯燥. 今欲讀語孟, 不知如何?” 曰“居喪初無不得讀書之文. 古人居喪廢業, 業是簨簴上版子; 廢業, 謂不作樂耳. 古人禮樂不去身, 惟居喪然後廢樂. 故‘喪復常, 讀樂章’. 周禮司業者, 亦司樂也.”
  •  89:39 叔器問: “今之墨衰便於出入, 而不合禮經, 如何?” 曰: “若不能出, 則不服之亦好. 但有出入治事, 則只得服之. 喪服四制說: ‘百官備, 百物具. 不言而事行者, 扶而起; 言而後事行者, 杖而起; 身執事而後行者, 面垢而已.’ 蓋惟天子諸侯始得全伸其禮, 庶人皆是自執事, 不得伸其禮.” 淳(61·70때). 義剛同.
  •  89:40 親喪, 兄弟先滿者先除服, 後滿者後除, 以在外聞喪有先後者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41 喪妻者, 木主要作妻名, 不可作母名. 若是婦, 須作婦名, 翁主之. 卒哭卽祔. 更立木主於靈坐, 朝夕奠就之, 三年除之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42 長子死, 則主父喪, 用次子, 不用姪, 今法如此. 宗子法立, 則用長子之子. 此法已壞, 只從今法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43 問: “喪之五服皆有制, 不知飮食起居, 亦當終其制否?” 曰: “合當盡其制. 但今人不能行, 然在人斟酌行之.” 㝢(61이후).
  •  89:44 問: “喪禮不飮酒, 不食肉. 若朝夕奠, 及親朋來奠之饌, 則如之何?” 曰: “與無服之親可也.” 淳(61·70때).
  •  89:45 喪葬之時, 只當以素食待客. 祭饌葷食, 只可分與僕役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46 問: “居喪, 爲尊長强之以酒, 當如何?” 曰: “若不得辭, 則勉徇其意, 亦無害. 但不可至沾醉, 食已復初可也.” 問: “坐客有歌唱者如之何?” 曰: “當起避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89:47 或問: “親死遺囑敎用僧道, 則如何?” 曰: “便是難處.” 或曰: “也可以不用否?” 曰: “人子之心有所不忍. 這事, 須子細商量.” 胡泳(69때).
  •  89:48 或問: “設如母卒, 父在, 父要循俗制喪服, 用僧道火化, 則如何?” 曰: “公如何?” 曰: “只得不從.” 曰: “其他都是皮毛外事, 若決如此做, 從之也無妨, 若火化則不可.” 泳曰: “火化, 則是殘父母之遺骸.” 曰: “此話若將與喪服浮屠一道說, 便是未識輕重在.” 胡泳(69때).
  •  89:49 “喪三年不祭.” 蓋孝子居倚廬堊室, 只是思慕哭泣, 百事皆廢, 故不祭耳. 然亦疑當令宗人攝祭, 但無明文, 不可考耳. 閎祖(59이후). <以下喪廢祭.>
  •  89:50 “伊川謂, 三年喪, 古人盡廢事, 故倂祭祀都廢. 今人事都不廢, 如何獨廢祭祀? 故祭祀可行.” 先生曰: “然. 亦須百日外方可. 然奠獻之禮, 亦行不得. 只是鋪排酒食儀物之類後, 主祭者去拜. 若是百日之內要祭, 或從伯叔兄弟之類, 有人可以行.” 或問: “今人以孫行之, 如何?” 曰: “亦得.” 又曰: “期·大小功·緦麻之類服, 今法上日子甚少, 便可以入家廟燒香拜.”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51 問“喪三年不祭”. 曰: “程先生謂, 今人居喪, 都不能如古禮, 卻於祭祀祖先獨以古禮不行, 恐不得. 橫渠曰: ‘如此, 則是不以禮祀其親也.’ 某嘗謂, 如今人居喪時, 行三二分居喪底道理, 則亦當行三二分祭先底禮數.” 今按: 此語非謂只可行三二分, 但旣不得盡如古, 則喪祭亦皆當存古耳. 廣(65이후).
  •  89:52 古人緦麻已廢祭祀, 恐今人行不得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53 問: “三年喪中, 得做祭文祭故舊否?” 曰: “古人全不弔祭, 今不柰何. 胡籍溪言, 只散句做, 不押韻.”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54 先生以子喪, 不擧盛祭, 就影堂前致薦, 用深衣幅巾. 薦畢, 反喪服, 哭奠於靈, 至慟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55 問: “練而祔, 是否?” 曰: “此是殷禮, 而今人都從周禮. 若只此一件卻行殷禮, 亦無意思. 若如陸子靜說, 祔了便除去几筵, 則須練而祔. 若鄭氏說祔畢復移主出於寢, 則當如周制, 祔亦何害?”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祔.>
  •  89:56 今不立昭穆, 卽所謂“祔於曾祖·曾祖姑”者, 無情理也. 德明(44이후).
  •  89:57 古人所以祔於祖者, 以有廟制昭穆相對, 將來祧廟, 則以新死者安於祖廟. 所以設祔祭豫告, 使死者知其將來安於此位; 亦令其祖知是將來移上去, 其孫來居此位. 今不異廟, 只共一堂排作一列, 以西爲上, 則將來祧其高祖了, 只趲得一位, 死者當移在禰處. 如此則只當祔禰, 今祔於祖, 全無義理. 但古人本是祔於祖, 今又難改他底, 若卒改他底, 將來後世或有重立廟制, 則又著改也. 神宗朝欲議立朝廷廟制, 當時張虎則以爲祧廟祔廟只移一位, 陸農師則以爲祔廟祧廟皆移一匝. 如農師之說, 則是世爲昭穆不定, 豈得如此? 文王卻是穆, 武王卻是昭. 如曰“我穆考文王”, 又曰“我昭考武王”. 又如左傳說: “管蔡郕霍魯衛毛𨚗郜雍曹滕畢原酆郇, 文之昭也.” 這十六國是文王之子, 文王是穆, 故其子曰“文之昭也”. “邘晉應韓, 武之穆也”, 這四國是武王之子, 武王是昭, 故其子曰“武之穆也”. 則昭穆是萬世不可易, 豈得如陸氏之說? 陸氏禮象圖中多有杜撰處. 不知當時廟制, 後來如何不行?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58 祔新主而遷舊主, 亦合告祭舊主, 古書無所載, 兼不說遷於何所. 天子則有始祖之廟, 而藏之夾室, 大夫亦自有始祖之廟. 今皆無此, 更無頓處. 古人埋桑主於兩階間, 蓋古者階間人不甚行; 今則混雜, 亦難埋於此, 看來只得埋於墓所. 大戴禮說得遷祔一條, 又不分曉.
  •  89:59 先生以長子大祥, 先十日朝暮哭, 諸子不赴酒食會. 近祥則擧家蔬食, 此日除祔. 先生累日顔色憂戚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60 二十五月祥後便禫, 看來當如王肅之說, 於‘是月禫, 徙月樂’之說爲順. 而今從鄭氏之說, 雖是禮疑從厚, 然未爲當. 看來而今喪禮須當從儀禮爲正. 如父在爲母期, 非是薄於母, 只爲尊在其父, 不可復尊在母, 然亦須心喪三年. 及嫂叔無服, 這般處皆是大項事, 不是小節目, 後來都失了. 而今國家法爲所生父母皆心喪三年, 此意甚好.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禫.>
  •  89:61 先是旦日, 吳兄不講禮. 先生問何故. 曰: “爲祖母承重, 方在禫, 故不敢講賀禮.” 或問: “爲祖母承重, 有禫制否?” 曰: “禮惟於父母與長子有禫. <賀孫錄云: “卻於祖母未聞.”> 今旣承重, 則便與父母一般了, 當服禫.” 廣(65이후). 賀孫同.
  •  89:62 或問: “女子已嫁, 爲父母禫否?” 曰: <賀孫錄云: “想是無此禮.”> “據禮云父在爲母禫, 止是主男子而言.” 廣(65이후). 賀孫同.
  •  89:63 問: “今弔者用橫烏, 如何?” 曰: “此正與‘羔裘玄冠不以弔’相反, 亦不知起於何時. 想見當官者旣不欲易服去弔人, 故杜撰成箇禮數. 若閒居時, 只當易服用敘衫.” 廣(65이후). 弔.
  •  89:64 “本朝於大臣之喪, 待之甚哀.” 賀孫擧哲宗哀臨溫公事. 曰: “溫公固是如此, 至於嘗爲執政, 已告老而死, 祖宗亦必爲之親臨罷樂. 看古禮, 君於大夫, 小斂往焉, 大斂往焉; 於士, 旣殯往焉; 何其誠愛之至? 今乃恝然. 這也只是自渡江後, 君臣之勢方一向懸絶, 無相親之意, 故如此. 古之君臣所以事事做得成, 緣是親愛一體. 因說虜人初起時, 其酋長與部落都無分別, 同坐同飮, 相爲戱舞, 所以做得事. 如後來兀朮犯中國, 虜掠得中國士類, 因有敎之以分等陛立制度者, 於是上下位勢漸隔, 做事漸難.” 賀孫(62이후). 君臨臣喪.
  •  89:65 某舊爲先人飾棺, 考制度作帷㡛, 李先生以爲不切. 而今禮文覺繁多, 使人難行. 後聖有作, 必是裁減了, 方始行得. 賀孫(62이후). 飾棺.
  •  89:66 先生殯其長子, 諸生具香燭之奠. 先生留寒泉殯所受弔, 望見客至, 必涕泣遠接之; 客去, 必遠送之. 就寒泉菴西向殯. 掘地深二尺, 闊三四尺, 內以火磚鋪砌, 用石灰重重遍塗之, 棺木及外用土磚夾砌. 將下棺, 以食五味奠亡人, 次子以下皆哭拜. 諸客拜奠, 次子代亡人答拜. 蓋兄死子幼, 禮然也. 賀孫(62이후). <以下殯.>
  •  89:67 伯量問: “殯禮可行否?” 曰: “此不用問人, 當自觀其宜. 今以不漆不灰之棺, 而欲以磚土圍之, 此可不可耶? 必不可矣. 數日見公說喪禮太繁絮, 禮不如此看, 說得人都心悶. 須討箇活物事弄, 如弄活蛇相似, 方好. 公今只是弄得一條死蛇, 不濟事. 某嘗說, 古者之禮, 今只是存他一箇大槪, 令勿散失, 使人知其意義, 要之必不可盡行. 如始喪一段, 必若欲盡行, 則必無哀戚哭泣之情. 何者? 方哀苦荒迷之際, 有何心情一一如古禮之繁細委曲? 古者有相禮者, 所以導孝子爲之. 若欲孝子一一盡依古禮, 必躬必親, 則必無哀戚之情矣. 況只依今世俗之禮, 亦未爲失, 但使哀戚之情盡耳. 有虞氏瓦棺而葬, 夏后氏堲周, 必無周人之繁文委曲也. 又禮, 壙中用生體之屬, 久之必潰爛, 卻引蟲蟻, 非所以爲亡者慮久遠也. 古人壙中置物甚多. 以某觀之, 禮文之意太備, 則防患之意反不足. 要之, 只當防慮久遠, ‘毋使土親膚’而已, 其他禮文皆可略也. 又如古者棺不釘, 不用漆粘. 而今灰漆如此堅密, 猶有蟻子入去, 何況不使釘漆? 此皆不可行. 孔子曰: ‘如用之, 則吾從先進.’ 已是厭周之文了. 又曰: ‘行夏之時, 乘殷之輅.’ 此意皆可見. 使聖賢者作, 必不盡如古禮, 必裁酌從今之宜而爲之也. 又如士相見禮·鄕飮酒禮·射禮之屬, 而今去那裏行? 只是當存他大槪, 使人不可不知. 方周之盛時, 禮又全體皆備, 所以不可有纖毫之差. 今世盡不見, 徒掇拾編緝於殘編斷簡之餘, 如何必欲盡倣古之禮得?” 或曰: “‘郁郁乎文哉? 吾從周.’ 聖人又欲從周之文, 何也?” 曰: “聖人之言, 固非一端. 蓋聖人生於周之世. 周之一代, 禮文皆備, 誠是整齊, 聖人如何不從得? 只是‘如用之則吾從先進’, 謂自爲邦則從先進耳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89:68 伯謨問: “某人家欲除服而未葬, 除之則魂魄無所依, 不可祔廟.” 曰: “不可, 如何不早葬? 葬何所費? 只是悠悠.” 因語: “莆人葬, 只是於馬鬣上, 大可憂? 須是懸棺而葬.” 可學(62때). <以下葬.>
  •  89:69 喪事都不用冥器糧甁之類, 無益有損. 棺槨中都不著世俗所用者一物. 揚(54-6때).
  •  89:70 因說地理, 曰: “程先生亦揀草木茂盛處, 便不是不擇. 伯恭卻只胡亂平地上便葬. 若是不知此理, 亦不是. 若是知有此道理, 故意不理會, 尤不是?” 㽦(59때).
  •  89:71 堯卿問合葬夫婦之位. 曰: “某當初葬亡室, 只存東畔一位, 亦不曾考禮是如何.” 安卿云: “地道以右爲尊, 恐男當居右.” 曰: “祭以西爲上, 則葬時亦當如此, 方是.” 義剛(64이후).
  •  89:72 先生葬長子喪儀: 銘旌, 埋銘, 魂轎, 柩止用紫蓋. 盡去繁文. 埋銘石二片, 各長四尺, 闊二尺許, 止記姓名歲月居里. 刻訖, 以字面相合, 以鐵束之, 置於壙上. 其壙用石, 上蓋厚一尺許, 五六段橫湊之, 兩旁及底五寸許. 內外皆用石灰·雜炭末·細沙·黃泥築之.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73 問改葬. 曰: “須告廟而後告墓, 方啓墓以葬; 葬畢, 奠而歸, 又告廟, 哭, 而後畢事, 方穩. 行葬更不必出主, 祭告時卻出主於寢.” 賀孫(62이후).
  •  89:74 “人家墓壙棺槨, 切不可太大, 當使壙僅能容槨, 槨僅能容棺, 乃善. 去年此間陳家墳墓遭發掘者, 皆緣壙中太闊, 其不能發者, 皆是壙中狹小無著脚手處, 此不可不知也. 又, 此間墳墓山脚低卸, 故盜易入.” 問: “墳與墓何別?” 曰: “墓想是塋域, 墳卽土封隆起者. 光武紀云, 爲墳但取其稍高, 四邊能走水足矣. 古人墳極高大, 壙中容得人行, 也沒意思. 法令, 一品以上墳得一丈二尺, 亦自儘高矣.” 守約云: “墳墓所以遭發掘者, 亦陰陽家之說有以啓之. 蓋凡發掘者, 皆以葬淺之故. 若深一二丈, 自無此患. 古禮葬亦許深.” 曰: “不然, 深葬有水. 嘗見興化漳泉間墳墓甚高. 問之, 則曰, 棺只浮在土上, 深者僅有一半入地, 半在地上, 所以不得不高其封. 後來見福州人擧移舊墳稍深者, 無不有水, 方知興化漳泉淺葬者, 蓋防水爾. 北方地土深厚, 深葬不妨. 豈可同也?” 問: “槨外可用炭灰雜沙土否?” 曰: “只純用炭末置之槨外, 槨內實以和沙石灰.” 或曰: “可純用灰否?” 曰: “純灰恐不實, 須雜以篩過沙, 久之沙灰相乳入, 其堅如石. 槨外四圍上下, 一切實以炭末, 約厚七八寸許; 旣辟濕氣, 免水患, 又截樹根不入. 樹根遇炭, 皆生轉去, 以此見炭灰之妙. 蓋炭是死物, 無情, 故樹根不入也. 抱朴子曰: ‘炭入地, 千年不變.’” 問: “范家用黃泥拌石炭實槨外, 如何?” 曰: “不可. 黃泥久之亦能引樹根.” 又問: “古人用瀝靑, 恐地氣蒸熱, 瀝靑溶化, 棺有偏陷, 卻不便.” 曰: “不曾親見用瀝靑利害. 但書傳間多言用者, 不知如何.” 僩(69이후).
  •  89:75 “風之爲物, 無物不入. <因解“巽爲風”.> 今人棺木葬在地中, 少間都吹喎了, 或吹翻了.” 問: “今地上安一物, 雖烈風, 未必能吹動. 何故地如此堅厚, 卻吹得動?” 曰: “想得在地中蘊蓄欲發, 其力盛猛; 及出平地, 則其氣渙散矣.” 或云: “恐無此理.” 曰: “政和縣有一人家, 葬其親於某位. 葬了, 但時聞壙中響聲. 其家以爲地之善, 故有此響. 久之家業漸替, 子孫貧窮, 以爲地之不利, 遂發視之. 見棺木一邊擊觸皆損壞, 其所擊觸處正當壙前之籠壙, 今捲塼爲之, 棺木所入之處也.” 或云: “恐是水浸致然.” 曰: “非也. 若水浸, 則安能擊觸有聲? 不知此理如何.”
  •  89:76 古人惟家廟有碑, 廟中者以繫牲. 塚上四角四箇, 以繫索下棺; 棺旣下, 則埋於四角, 所謂“豐碑”是也. 或因而刻字於其上. 後人凡碑刻無不用之, 且於中間穴孔, 不知欲何用也. 今會稽大禹廟有一碑, 下廣銳而上小薄, 形製不方不圓, 尙用以繫牲, 云是當時葬禹之物. 上有隷字, 蓋後人刻之也. 僩(69이후). 碑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