삼국유사/효선
진정법사의 효도와 선행이 둘 다 아름답다
[편집]眞定師孝善雙美
法師<眞定>, <羅>人也. 白衣時, 隸名卒伍, 而家貧不娶. 部役之餘, 傭作受粟, 以養孀母, 家中計産, 唯折脚一鐺而已. 一日有僧到門, 求化營寺鐵物, 母以鐺施之. 旣而<定>從外歸, 母故之告, 且虞子意何如爾. <定>喜現於色曰: 「施於佛事, 何幸如之. 雖無鐺又何患.」 乃以瓦盆爲釜, 熟食而養之. 嘗在行伍間, 聞人說<義湘法師>在<太伯山>說法利人, 卽有嚮慕之志, 告於母曰: 「畢孝之後, 當投於<湘法師>, 落髮學道矣.」 母曰: 「佛法難遇, 人生大速. 乃曰畢孝, 不亦晩乎? 曷若趂予不死, 以聞道聞. 愼勿因循, 速斯可矣.」 <定>曰: 「萱堂晩景, 唯我在側, 弃而出家, 豈敢忍乎?」 母曰: 「噫! 爲我防出家, 令我便墮泥黎也. 雖生養以三牢七鼎, 豈可爲孝? 予其衣食於人之門, 亦可守其天年. 必欲孝我, 莫作爾言.」 <定>沈思久之. 母卽起罄倒囊儲, 有米七升, 卽日畢炊, 且曰: 「恐汝因熟食經而營行慢也. 宜在予目下, 喰其一, 橐其六, 速行速行.」 <定>飮泣固辭曰: 「弃母出家, 其亦人子所難忍也. 況其杯漿數日之資, 盡裹而行, 天地其謂我何?」 三辭三勸之. <定>重違其志, 進途宵征, 三日達于<太伯山>, 投<湘公>剃染爲弟子, 名曰<眞定>. 居三年, 母之訃音至. <定>跏趺入定, 七日乃起. 說者曰, 追傷哀毁之至, 殆不能堪, 故以定水滌之爾; 或曰, 以定觀察母之所生處也; 或曰, 斯乃如實理薦冥福也. 旣出定, 以後事告於<湘>. <湘>率門徒歸于<小伯山>之<錐洞>, 結草爲廬, 會徒三千, 約九十日, 講《華嚴大典》. 門人<智通>隨講, 撮其樞要, 成兩卷, 名《錐洞記》, 流通於世. 講畢, 其母現於夢曰: 「我已生天矣.」
대성이 전생과 이생의 부모에게 효도하다
[편집]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
<牟梁里>(一作<浮雲村>)之貧女<慶祖>有兒, 頭大頂平如城, 因名<大城>. 家窘不能生育, 因役傭於貨殖<福安>家, 其家俵田數畝, 以備衣食之資. 時有開士<漸開>, 欲設<六輪會>於<興輪寺>, 勸化至<福安>家, 施布五十疋. <開>咒願曰: 「檀越好布施, 天神常護持. 施一得萬倍, 安樂壽命長.」 <大城>聞之, 跳跟而入, 謂其母曰: 「予聽門僧誦倡, 云施一得萬倍. 念我定無宿善, 今玆困匱矣. 今又不施, 來世益艱, 施我傭田於法會, 以圖後報何如?」 母曰: 「善.」 乃施田於<開>. 未幾, <城>物故, 是日夜, 國宰<金文亮>家, 有天唱云: 「<牟梁里><大城>兒, 今託汝家.」 家人震驚, 使檢<牟梁里>, <城>果亡. 其日與唱同時, 有娠生兒, 左手握不發, 七日乃開, 有金簡子彫「大城」二字, 又以名之, 迎其母於第中兼養之. 旣壯, 好遊獵. 一日登<吐含山>捕一熊, 宿山下村, 夢熊變爲鬼訟曰: 「汝何殺我, 我還啖汝.」 城怖懅請容赦. 鬼曰: 「能爲我創佛寺乎?」 <城>誓之曰喏, 旣覺, 汗流被蓐. 自後禁原野, 爲熊創<長壽寺>於其捕地. 因而情有所感, 悲願增篤, 乃爲現生二親, 創<佛國寺>, 爲前世爺孃創<石佛寺>, 請<神琳> <表訓>二聖師各住焉, 茂張像設, 且酬鞠養之勞. 以一身孝二世父母, 古亦罕聞, 善施之驗, 可不信乎! 將彫石佛也, 欲鍊一大石爲龕盖, 石忽三裂. 憤恚而假寐, 夜中天神來降, 畢造而還. <城>方枕起, 走跋南嶺爇木, 以供天神. 故名其地爲<香嶺>. 其<佛國寺>雲梯石塔 彫鏤石木之功, 東部諸刹未有加也. 古鄕傳所載如上, 而寺中有記云: <景德王>代, 大相<大城>以<天寶>十年辛卯始創<佛國寺>, 歷<惠恭>世, 以<大歷>九年甲寅十二月二日<大城>卒, 國家乃畢成之. 初請瑜伽大德<降魔>住此寺, 繼之至于今, 與古傳不同, 未詳孰是. 讚曰: <牟梁>春後施三畝, <香嶺>秋來獲萬金. 萱室百年貧貴, 槐庭一夢去來今.
향득 사지가 자신의 넓적다리 살을 베어 어버이를 공양하다
[편집]向得舍知割股供親 景德王代
<能川州>有<向得>舍知者, 年凶, 其父幾於餒死, <向得>割股以給養. 州人具事奏聞, <景德王>賞賜租五百石.
손순이 자식을 땅에 묻으려 하다
[편집]孫順埋兒 興德王代
<孫順>者(古本作<孫舜>), <牟梁里>人, 父<鶴山>. 父沒, 與妻同傭作人家, 得米穀養老孃, 孃名<運烏>. <順>有小兒, 每奪孃食, <順>難之, 謂其妻曰: 「兒可得, 母難再求, 而奪其食, 母飢何甚. 且埋此兒, 以圖母腹之盈.」 乃負兒歸<醉山>(山在<牟梁>西北)北郊, 堀地忽得石鐘甚奇. 夫婦驚怪, 乍懸林木上, 試擊之, 舂容可愛. 妻曰: 「得異物, 殆兒之福, 不可埋也.」 夫亦以爲然, 乃負兒與鐘而還家, 懸鐘於梁扣之, 聲聞于闕. <興德王>聞之, 謂左右曰: 「西郊有異鐘聲, 淸遠下類, 速檢之.」 王人來檢其家, 具事奏王. 王曰: 「昔<郭巨>瘞子, 天賜金釜; 今<孫順>埋兒, 地湧石鐘. 前孝後孝, 覆載同鑑.」 乃賜屋一區, 歲給粳五十碩, 以尙純孝焉. <順>捨舊居爲寺, 號<弘孝寺>, 安置石鐘. <眞聖王>代, <百濟>橫賊入其里, 鐘亡寺存. 其得鎭之地, 名<完乎坪>, 今訛云<枝良坪>.
가난한 여인이 어머니를 봉양하다
[편집]貧女養母
<孝宗郎>遊<南山><鮑石亭>(或云<三花述>), 門客星馳, 有二客獨後. 郎問其故, 曰: 「<芬皇寺>之東里有女, 年二十左右, 抱盲母相號而哭, 問同里, 曰: 『此女家貧, 乞啜而反哺有年矣. 適歲荒, 倚門難以藉手, 贖賃他家, 得穀三十石, 寄置大家服役, 日暮櫜米而來家, 炊餉伴宿, 晨則歸役大家, 如是者數日矣. 母曰: 「昔日之糠粃, 心和且平; 近日之香秔, 膈肝若剌而心未安, 何哉?」 女言其實, 母痛哭, 女嘆己之但能口腹之養, 而失於色難也. 故相持而泣.』 見此而遲留爾.」 郎聞之潛然, 送穀一百斛, 郎之二親亦送衣袴一襲, 郎之千徒, 歛租一千石遺之. 事達宸聰, 時<眞聖王>賜穀五白石, 幷宅一廛, 遣卒徒衛其家, 以儆劫掠. 旌其坊爲孝養之里, 後捨其家爲寺, 名<兩尊寺>.
三國遺事 卷第五(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