본문으로 이동

삼국유사/피은

위키문헌 ― 우리 모두의 도서관.

낭지의 구름 타기와 보현보살의 나무

[편집]

朗智乘雲 普賢樹

<歃良州><阿曲縣>之<靈鷲山>(<歃良>, 今<梁州>. <阿曲>一作<西>, 又云<求佛>又<屈弗>, 今<蔚州>置<屈弗驛>, 今存其名)有異僧, 庵居累紀, 而鄕邑皆不識, 師亦不言氏名. 常講《法華》, 仍有通力. <龍朔>初, 有沙彌<智通>, <伊亮公>之家奴也. 出家年七歲時, 有烏來鳴云: 「<靈鷲>去投<朗智>爲弟子.」 <通>聞之, 尋訪此山, 來憩於洞中樹下, 忽見異人出, 曰: 「我是普大士, 欲授汝戒品, 故來爾.」 因宣戒訖乃隱. <通>神心豁爾, 智證頓圓. 遂前行, 路逢一僧, 乃問: 「<朗智師>何所住?」 僧曰: 「奚問<朗智>乎?」 <通>具陳神烏之事, 僧莞爾而笑曰: 「我是<朗智>, 今玆堂前亦有烏來報, 『有聖兒投師將至矣, 宜出迎』, 故來迎爾.」 乃執手而嘆曰: 「靈烏驚爾投吾, 報予迎汝, 是何祥也! 殆山靈之陰助也.」 傳云, 山主乃<辯才天女>. <通>聞之泣謝, 投禮於師, 旣而將與授戒. <通>曰: 「予於洞口樹下, 已蒙普賢大士乃授正戒.」 <智>嘆曰: 「善哉! 汝已親禀大士滿分之戒. 我自生年來, 夕惕慇懃, 念遇至聖, 而猶未能昭格. 今汝已受, 吾不及汝遠矣.」 反禮<智通>, 因名其樹曰<普賢>. <通>曰: 「法師住此, 其已久如?」 曰: 「<法興王>丁未之歲, 始寓足焉, 不知今幾.」 <通>到山之時, 乃<文武王>卽位元年辛酉歲也, 計已一百三十五年矣. <通>後詣<義湘>之室, 升堂覩奧, 頗資玄化, 寔爲《錐洞記》主也. <元曉>住<磻高寺>時, 常往謁<智>, 令著《初章觀文》及《安身事心論》, <曉>撰訖, 使隱士<文善>奉書馳達. 其篇尾述偈云: 「西谷沙彌稽首禮, 東岳上德高巖前.(<磻高>在<靈鷲>之西北故, 西谷沙彌乃自謂也.) 吹以細塵補<鷲岳>, 飛以微滴投龍淵.」(云云.) 山之東有<大和江>, 乃爲中國<大和池>龍植福所創, 故云<龍淵>. <通>與<曉>皆大聖也. 二聖而摳衣師之, 道邁可知. 師嘗乘雲往中國<淸凉山>, 隨衆聽講, 俄頃卽還, 彼中僧, 謂是隣居者, 然罔知攸止. 一日令於衆曰: 「除常住外, 別院來僧, 各持所居名花異植, 來獻道場.」 <智明>日折山中異木一枝歸呈之, 彼僧見之, 乃曰: 「此木<梵>號<怛提伽>, 此云<赫>, 唯<西竺> <海東>二<靈鷲山>有之. 彼二山皆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居, 斯必聖者也.」 遂察其行色, 乃知住海東<靈鷲>也. 因此改觀, 名著中外. 鄕人乃號其庵曰<赫木>, 今<赫木寺>之北崗有古基, 乃其遺趾.《靈鷲寺記》云: 「<朗智>嘗云: 『此庵趾乃迦葉佛時寺基也.』 堀地得燈缸二隔. <元聖王>代, 有大德<緣會>來居山中, 撰師之傳行于世.」 按《華嚴經》第十名法雲地, 今師之馭雲, 蓋佛陁屈三指 <元曉>分百身之類也歟. 讚曰: 想料嵓藏百歲間, 高名曾未落人寰. 不禁山鳥閑饒舌, 雲馭無端洩往還.

연회가 명예를 피해 달아났다가 문수점에서 도를 얻다

[편집]

緣會逃名 文殊岾

高僧<緣會>, 嘗隱居<靈鷲>, 每讀《蓮經》, 修普賢觀行. 庭池常有蓮數朵, 四時不萎.(今<靈鷲寺><龍藏殿>是<緣會>舊居.) 國主<元聖王>聞其瑞異, 欲徵拜爲國師. 師聞之, 乃棄庵而遁, 行跨西嶺嵓間, 有一老叟今爾耕, 問「師奚適」, 曰: 「吾聞邦家濫聽, 縻我以爵, 故避之爾.」 叟聽曰: 「於此可賈, 何勞遠售? 師之謂賣名無厭乎!」 <會>謂其慢己, 不聽遂行數里許. 溪邊遇一媼, 問「師何往」, 答如初. 媼曰: 「前遇人乎?」 曰: 「有一老叟侮予之甚, 慍且來矣.」 媼曰: 「文殊大聖也. 夫言之不聽何?」 <會>聞卽驚悚, 遽還翁所, 扣顙陳悔曰: 「聖者之言, 敢不聞命乎! 今且還矣, 溪邊媼彼何人斯?」 叟曰: 「<辯才天女>也.」 言訖遂隱. 乃還庵中, 俄有天使齎詔徵之, <會>知業已當受, 乃應詔赴闕, 封爲國師.(《僧傳》云: 「<憲安王>封爲二朝王師, 號<照>, <咸通>四年卒.」 與<元聖>年代相左, 未知孰是.) 師之感老叟處, 因名<文殊岾>, 見女處曰<阿尼岾>. 讚曰: 倚市難藏久陸沉, 囊錐旣露括難禁. 自緣庭下靑蓮誤, 不是雲山固未深.

혜현이 고요함을 구하다

[편집]

惠現求靜

釋<惠現>, <百濟>人, 小出家苦心專志, 誦《蓮經》爲業, 祇禳請福, 靈應良稠, 兼攻《三論》, 染指通神. 初住北部<修德寺>, 有衆則講, 無則持誦, 四遠欽風, 戶外之履滿矣. 稍厭煩擁, 遂往江南<達拏山>居焉. 山極嵓險, 來往艱稀. <現>靜坐求忘, 終于山中. 同學轝尸置石室中, 虎啖盡遺骸, 唯髏舌存焉, 三周寒暑, 舌猶紅軟. 過後方變, 紫硬如石, 道俗敬之, 藏于石塔, 俗齡五十八, 卽<貞觀>之初. <現>不西學, 靜退以終, 而乃名流諸夏, 立《傳》在<唐>, 聲著矣夫. 又<高麗>釋<波若>, 入中國<天台山>, 受《智者敎觀》, 以神異間山中而滅, 《唐僧傳》亦有章, 頗多靈範. 讚曰: 鹿尾傳經倦一場, 去年淸誦倚雲藏. 風前靑史名流遠, 火後紅蓮舌帶芳.

신충이 벼슬을 버리다

[편집]

信忠掛冠

<孝成王>潛邸時, 與賢士<信忠>, 圍碁於宮庭栢樹下, 嘗謂曰: 「他日若忘鄕, 有如栢樹.」 <信忠>興拜. 隔數月, 王卽位賞功臣, 忘<忠>而不第之. <忠>怨而作歌, 帖於栢樹, 樹忽黃悴, 王怪使審之, 得歌獻之, 大驚曰: 「萬機鞅掌, 幾忘乎角弓!」 乃召之賜爵祿, 栢樹乃蘇. 歌曰: 「物叱好支栢史, 秋察尸不冬爾屋支墮米, 汝於多支行齊敎因隱, 仰頓隱面矣改衣賜乎隱冬矣也, 月羅理影支古理因淵之叱, 行尸浪,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, 兒史沙叱望阿乃, 世理都, 之叱逸烏隱第也.」 後句亡. 由是. 寵現於兩朝. <景德王>(王卽<孝成>之弟也)二十二年癸卯, <忠>與二友相約, 掛冠入南岳, 再徵不就, 落髮爲沙門. 爲王創<斷俗寺>居焉, 願終身丘壑, 以奉福大王, 王許之. 留眞在金堂後壁是也. 南有村名<俗休>, 今訛云<小花里>.(按《三和尙傳》, 有<信忠奉聖寺>, 與此相混. 然計其<神文>之世, 距<景德>已百餘年, 况<神文>與<信忠>乃宿世之事, 則非此<信忠>, 明矣. 宜詳之.) 又別記云: 「<景德王>代, 有直長<李俊>(《高僧傳》作<李純>), 早會發願, 年至知命, 須出家創佛寺. <天寶>七年戊子, 年登五十矣. 改創<槽淵>小寺爲大刹, 名<斷俗寺>, 身亦削髮, 法名<孔宏長老>, 住寺二十年乃卒.」 與前《三國史》所載不同, 兩存之闕疑. 讚曰: 功名未已鬢先霜, 君寵雖多百歲忙. 隔岸有山頻入夢, 逝將香火祝吾皇.

포산의 두 성사

[편집]

包山二聖

<羅>時有<觀機> <道成>二聖師, 不知何許人, 同隱<包山>.(鄕云<所瑟山>, 乃<梵>音, 此云「包」也.) <機>庵南嶺, <成>處北穴, 相去十許里, 披雲嘯月, 每相過從. <成>欲致<機>, 則山中樹皆向南而俯, 如相迎者, <機>見之而往; <機>欲邀<成>也, 則亦如之皆北偃, <成>乃至. 如是有年, <成>於所居之後 高嵓之上, 常宴坐, 一日自嵓縫間透身而出, 全身騰空而逝, 莫知所至. 或云, 至<壽昌郡>(今<壽城郡>)指骸焉, <機>亦繼踵歸眞. 今以二師名命其墟, 皆有遺趾. <道成>嵓高數丈, 後人置寺穴下. <大平興國>七年壬午, 有釋<成梵>, 始來住寺, 敞萬日彌陀道場, 精懃五十餘年, 屢有殊祥. 時, <玄風>信士二十餘人歲結社, 拾香木納寺, 每入山採香, 劈析淘洗, 攤置箔上. 其木至夜放光如燭. 由是郡人項施其香徒, 以得光之歲爲賀, 乃二聖之靈感, 或岳神攸助也. 神名<靜聖天王>, 嘗於迦葉佛時受佛囑, 有本誓, 待山中一千人出世, 轉受餘報. 今山中嘗記九聖遺事, 則未詳. 曰<觀機> <道成> <▩師> <▩師> <道義>(有<栢岩基>) <子陽> <成梵> <今勿女> <白牛師>. 讚曰: 「相過踏月弄雲泉, 二老風流幾百年. 滿壑烟霞餘古木, 偃昂寒影尙如迎.」 「▩」音「般」, 鄕云「雨木」; 「▩」音「牒」, 鄕云加「乙木」. 此二師久隱嵓叢, 下交人世, 皆編木葉爲衣 以度寒暑, 掩濕遮羞而已, 因以爲號. 嘗聞, <楓岳>亦有斯名, 乃知古之隱淪之士, 例多逸韻如此, 但難爲蹈襲. 予嘗寓<包山>, 有記二師之遺美, 今幷錄之. 「紫茅黃精▩肚皮, 蔽衣木葉非蠶機. 寒松颼颼石犖确, 日暮林下樵蘇歸. 夜深披向月明坐, 一半颯颯隨風飛. 敗蒲橫臥於憨眼, 夢魂不到紅塵覊. 雲遊逝兮二庵墟, 山鹿恣登人跡稀.」

영재가 도적을 만다다

[편집]

永才遇賊

釋<永才>性滑稽, 不累於物, 善<鄕歌>. 暮歲將隱于南岳, 至<大峴嶺>, 遇賊六十餘人. 將加害, 才臨刃無懼色, 怡然當之. 賊怪而問其名, 曰<永才>. 賊素聞其名, 乃命□□□作歌. 其辭曰: 「自矣心米 皃史毛達只將來呑隱日遠鳥逸□□過出知遣 今呑藪未 去遣省如 但非乎隱焉破□主次弗□史內於都還於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過乎好尸曰沙也內乎呑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隱▩陵隱安支尙宅都乎隱以多.」 賊感其意, 贈之綾二端, 才笑而前謝曰: 「知財賄之爲地獄根本, 將避於窮山, 以餞一生, 何敢受焉.」 乃投之地. 賊又感其言, 皆釋釰投戈, 落髮爲徒, 同隱智異, 不復蹈世. 才年僅九十矣, 在<元聖大王>之世. 讚曰: 策杖歸山意轉深, 綺紈珠玉豈治心. 綠林君子休相贈, 地獄無根只寸金.

물계자

[편집]

勿稽子

第十<奈解王>卽位十七年壬辰, <保羅國>(今<固城>) <史勿國>(今<泗州>)等八國, 倂力來侵邊境, 王命太子<▩音> 將軍<一伐>等, 率兵拒之, 八國皆降. 時, <勿稽子>軍功第一, 然爲太子所嫌, 不賞其功. 或謂<勿稽子>: 「此戰之功, 唯子而已, 而賞不及子,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?」 <稽>曰: 「國君在上, 何怨人臣?」 或曰: 「然則, 奏聞于王幸矣.」 <稽>曰: 「伐功爭命, 揚己掩人, 志士之所不爲也. 勵之待時而已.」 十年乙未, <骨浦國>(今<合浦>也)等三國王, 各率兵來攻<竭火>(疑<屈弗>也, 今<蔚州>), 王親率禦之, 三國皆敗. <稽>所獲數十級, 而人不言<稽>之功. <稽>謂其妻曰: 「吾聞仕君之道, 見危致命, 臨難忘身, 仗於節義, 不顧死生之謂忠也. 夫<保羅>(疑<發羅>, 今<羅州>) <竭火>之役, 誠是國之難. 君之危, 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, 此乃不忠甚也. 旣以不忠而仕君, 累及於先人, 可謂孝乎? 旣失忠孝, 何顔復遊朝市之中乎!」 乃被髮荷琴, 入<師彘山>(未詳), 悲竹樹之性病, 寄托作歌, 擬溪澗之咽響, 扣琴制曲, 隱居不復現世.

영여사

[편집]

迎如師

<實際寺>釋<迎如>, 未詳族氏, 德行雙高. <景德王>將邀致供養, 遣使徵之. 如詣內, 齋罷將還, 王遣使陪送至寺, 入門卽隱, 不知所在. 使來奏, 王異之, 追封國師. 後亦不復現世, 至今稱曰<國師房>.

포천산의 다섯 비구

[편집]

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

<歃良州>東北二十許里, 有<布川山>, 石窟奇秀, 宛如人斲. 有五比丘, 未詳名氏, 來寓而念彌陀, 求西方幾十年, 忽有聖衆, 自西來迎. 於是, 五比丘各坐蓮臺, 乘空而逝, 至<通度寺>門外留連而天樂間奏. 寺僧出觀, 五比丘爲說無常苦空之理, 蛻棄遺骸, 放大光明, 向西而去. 其捐舍處, 寺僧起亭榭, 名<置樓>, 至今存焉.

염불사

[편집]

念佛師

<南山>東麓有<避里村>, 村有寺, 因名<避里寺>. 寺有異僧, 不言名氏, 常念彌陀, 聲聞于城中, 三百六十坊 十七萬戶, 無不聞聲. 聲無高下, 琅琅一樣, 以此異之, 莫不致敬, 皆以<念佛師>爲名. 死後泥塑眞儀, 安于<敏藏寺>中, 其本住<避里寺>, 改名<念佛寺>, 寺旁亦有寺, 名<讓避>, 因村得名.